毛泽东评点曹操,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
发布时间:2025-08-26 01:59 浏览量:1
文/陈思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评点曹操。笔者认为,毛泽东评点曹操,有三重境界,这就是:基于英雄情结,基于曹操对社会进步的贡献,基于对曹操才华的赞赏,其中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独特价值观,至今仍然对人们研究历史人物有重要启示作用。
一、毛泽东认为曹操是英雄
与对社会稳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相联系,毛泽东认为,凡是在这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都是英雄。曹操就是这样的英雄人物,因此,他写过这样的书法手迹:“天下英雄,惟史君与操耳”;他手书过曹操的《龟虽寿》;他经常吟咏曹操的诗,在他自己写的诗中,也提到过“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不仅如此,他还多次公开称赞曹操,并且使用“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两个词汇评价曹操。(陶鲁笳:《一个省委书记回忆毛泽东》,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5页)英雄人物都是胸怀宽广,能容纳天下贤士之人。毛泽东认为曹操就是这样的人物。1958年11月初,毛泽东在接见河南安阳县委书记时谈到曹操,他说:“曹操这个人懂得用人之道,招贤纳士,搞‘五湖四海’,不搞宗派。”(《伟大领袖谈地名人名》,《中州古今》1994年第2期)同月20日,毛泽东在武汉召开的座谈会上又谈到曹操,他说,《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对曹操的评价是不同的。《三国演义》把曹操当作奸臣来描写,《三国志》则把曹操当作历史上的正面人物来叙述。他说:曹操是天下大乱时期出现的杰出人物,可是因为《三国演义》又通俗又生动,所以看的人多,加上旧戏上演三国戏都是以《三国演义》为蓝本编造的,所以曹操在旧戏舞台上就是一个白脸奸臣。这一点可以说在我国是妇孺皆知的。“说曹操是奸臣,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现在我们要给曹操翻案,我们党是讲真理的党,凡是错案、冤案,十年、二十年要翻,一千年、二千年也要翻。”(陶鲁笳:《一个省委书记回忆毛泽东》,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5页)1958年12月,毛泽东读了《三国志集解》中卢弼对《让县自明本志令》的注文。卢弼在他写的注文中,先引他人之评价说:“文词绝调也,惜出于操,令不喜读耳。”然后说了卢弼自己对曹操的评价:此文“为奸雄欺人之语”“志骄志盈,言大而夸”,并认为陈寿写《三国志》对《让县自明本志令》“削而不录,亦恶其言不由衷耳”。毛泽东读后,针对卢弼对曹操的指责,写了这样一段批语:“此篇注文,贴了魏武不少大字报,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李太白云:‘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此为近之。”(张贻久:《毛泽东读史》,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年,第64页)历史上的祢衡(173年-198年),字正平,平原郡般县人,是东汉末年名士,史称他颇有才华,但性情狂傲,拥汉反曹。过去,人们大多赞赏祢衡骂曹操的勇气,还创作并流传下了《击鼓骂曹》的剧目,直到今天,这出剧目仍然有一定影响。毛泽东恰恰不赞成这种肯定祢衡的观点,更不同意祢衡骂曹操的那些话,他认为曹操是气魄豪迈的英雄人物,祢衡与曹操比较,太渺小了。唐代,李白在《望鹦鹉洲悲祢衡》一诗中写下了两句:“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有的人对李白的这两句诗的解释是:曹操没有重视他反而为他所羞辱,就轻视东汉祢衡,视他为蝼蚁,把祢衡遣送他人,是曹操的过失。这种解释值得商榷。《三国演义》中记载的事实是,祢衡击鼓骂曹后,气量恢弘的曹操没有动怒而杀他,只是认定祢衡所在的东汉产生的“骂士派”无一大才,不可用,将祢衡遣送刘表处。遣送到刘表处后,祢衡也只是展示骂人的本事而大骂刘表。刘表也没有杀他,而是将其遣送给江夏太守黄祖。祢衡到那里再次展示骂人本事,大骂黄祖。黄祖可没有曹操和刘表那么大的气量,把他杀了。祢衡被杀时只有26岁。黄祖杀了祢衡,又怕得罪东汉“骂士派”,便假惺惺地将其加以厚葬。再回头看李白的这两句诗,仔细分析,也可以看出,李白肯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功绩,接下来就写“蚁观一祢衡”,实际上李白本人是把祢衡看作“蚁”。毛泽东是看出了李白诗中的真正意思的,因此他同意李白对祢衡的评价:“蚁”,而李白对曹操气魄的评价:“魏帝营八极”,毛泽东也是十分赞成的。“魏帝营八极”与一“蚁”相对比,差距又何其之大。毛泽东明确表明,在曹操和祢衡的对比上,自己站在李白一边,自己的观点与李白的评价“近之”。他认为曹操才是大英雄,而祢衡则“观之”如同一“蚁”。
毛泽东还将三国时期的一方霸主刘表与曹操作了对比。1958年12月,毛泽东在读《刘表传》时写下了一些批语。他针对刘表杀降兵之事批道:“杀降不祥,孟德所不为也。”(张贻久:《毛泽东读史》,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年,第62页)他针对《刘表传》上描写刘表“少知名,号八俊”“长八尺余,姿貌甚伟”批道:“虚有其表。”他针对刘表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自立为帝之事批道:“作土皇帝,孟德不为也。”(张贻久:《毛泽东读史》,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年,第62页)刘表也是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他割据以荆州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大片地区,史称拥有“戴甲百万”的精兵,所占地区,物产丰富,粮食充足。刘表也有统一全国的雄心。但在毛泽东看来,他与曹操相比,差得太远。毛泽东读的是《刘表传》,却处处拿曹操与刘表相比,可见他真正评价的是曹操。毛泽东写下的曹操对比刘表的批语主要是两条,一是外表,二是格局,而毛泽东特别看重的是格局,认为格局决定历史人物的地位。史传,刘表长得俊伟,而曹操则身材较短,其貌不扬,后来人们甚至给他画了一张大白脸。但毛泽东对比刘表与曹操时,先评价刘表“虚有其表”,接着评价刘表的格局,认为他的格局与曹操相比,简直太小了。在格局方面,毛泽东在批语中提到两件事,一是刘表“杀降”,二是刘表“作土皇帝”,毛泽东认为,这两件事,曹操是不会做的。因此,曹操是格局很大的英雄,而刘表则称不上英雄。
二、毛泽东认为曹操对社会进步有重要贡献
马克思主义认为,分析任何事实,都应将其放在一定历史条件之下。毛泽东评点历史人物,是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的,他评点历史人物有一个基本立足点,这就是看他对社会进步是有贡献,还是起相反作用。他评价曹操,也是站在这个立足点上。他认为,曹操对社会进步有重要贡献。因此,他多次从这个角度评点曹操。
1954年夏,毛泽东在北戴河吟诵曹操《观沧海》一诗后,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中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那么写,戏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所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张贻久:《毛泽东读史》,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年,第66页)1957年4月10日,毛泽东与《人民日报》负责人谈话时说:“小说上说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义,其实,曹操不坏。当时曹操是代表正义一方的,汉是没落的。”(宋培宪:《毛泽东与〈为曹操翻案〉》,《文艺理论与批评》1999年第6期)1957年11月2日晚,正在莫斯科访问的毛泽东请胡乔木、郭沫若到住处一道用餐。边吃边谈中,毛泽东首先提起《三国演义》的话头,他们夹叙夹议,谈得很热烈。毛泽东忽然转向翻译李越然,问:“你说说,曹操和诸葛亮这两个人谁更厉害些?”李越然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毛泽东说:“诸葛亮用兵固然足智多谋,可曹操这个人也不简单。唱戏总把他扮成个大白脸,其实冤枉。这个人很了不起。”(李越然:《外交舞台上的新中国领袖》,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第151页)1959年2月19日在《史学》专刊第152期上发表了翦伯赞撰写的《应该替曹操翻案——从〈赤壁之战〉说到曹操》;同时还发表了希望学术界人士和读者参加讨论的《编者按》。这篇文章认为“曹操不仅是三国豪族中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而且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有数的杰出人物”。当月,《光明日报》转载了这篇文章。1959年2月,毛泽东读了翦伯赞的文章后说:曹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的两晋统一铺平了道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不是继承司马迁的传统,而是继承朱熹的传统。1975年,毛泽东谈到三国时期的历史时说:“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都有所贡献,而以曹操为最大。”(芦荻:《毛泽东谈二十四史》,《光明日报》1993年12月20日)
上述毛泽东评价曹操的话,是从曹操当时对社会稳定和发展进步作出重大贡献角度肯定曹操的。毛泽东这方面的评价有三个视角,一是对比的角度。毛泽东说,东汉“是没落的”,有“许多恶政”,而曹操则抑制豪强,改革这些恶政。因此,我们不能用“正统”还是“非正统”眼光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而应该从正义还是非正义角度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曹操是代表正义一方的”,应该肯定。二是从对社会稳定、发展作出贡献的视角。毛泽东指出,曹操“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都是曹操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贡献,当然应该肯定。三是从对国家统一有贡献的视角。毛泽东认为,曹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的两晋统一铺平了道路。他对比三国时期对国家统一作出贡献的人物后,认为“以曹操为最大”。为结束军阀混战、实现国家统一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当然应该肯定。正是从上述三个视角,毛泽东不仅自己给予曹操以高度评价,而且对持同样看法的人,也给予肯定。毛泽东就肯定过郭沫若、吴晗、王昆仑等重新评价曹操的文章。直到毛泽东逝世前一年的1975年5月25日,毛泽东在谈到郭沫若一生“功大过小”时,又专门指出:郭沫若为曹操翻案,“是有贡献的”。(宋培宪:《毛泽东与“为曹操翻案”——对四十年前一桩公案的探源》,《文艺理论与批评》1999年第6期)
三、毛泽东认为曹操才华横溢
历史上的曹操,在诗词方面造诣颇深。他写下了一些很有影响的诗词,是“建安文学”的领袖。魏晋时期的王沈所写的《魏书》中说,曹操“文武并施,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曹操的儿子曹植在《武帝谏》中这样写曹操:“既总廉政,兼览儒林,躬著雅颂,被之琴瑟。”曹操以他魏王兼丞相、北方实际统治者的身份领导文学,具有很大的号召力。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刘勰在论述建安文学繁荣原因时就曾指出:“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魏晋时期著名的“三曹”,指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及蔡琰等大诗人组成的“邺下文人集团”,就是在曹操提供的物质条件基础上形成的。而他们的创作,也是在曹操的倡导影响下进行的。清刘熙载说:“曹公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其正也。”范文澜评价曹操:“《三百篇》以后,只有曹操一人号称‘独步’。”
毛泽东对曹操在诗词方面的造诣评价很高,认为他是一个了不起的诗人。1954年夏,毛泽东到北戴河,专门找地图进行查证,说曹操“建安十二年五月出兵征乌桓,九月班师经过碣石山写出《观沧海》(词名全称为《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简称《观沧海》——笔者注)”,“曹操是来过这里的”。1954年7月23日,毛泽东在北戴河给女儿李讷、李敏的信中又谈到曹操,并希望女儿们能读一下曹操的“碣石诗”。他写道:“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一带是曹孟德到过的地方。他不仅是政治家,也是诗人。他的碣石诗是有名的。”毛泽东信中说的“碣石诗”,是指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一词。就是这次北戴河之行,毛泽东吟诵了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一词,之后,他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也是此次到北戴河,毛泽东创作了《浪淘沙·北戴河》这首名词:“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首词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词中对曹操给予高度评价,称曹操为“魏武”,还专门提到曹操“东临碣石有遗篇”。词中,“萧瑟秋风”四个字,也是运用曹操这首词中的“秋风萧瑟”四个字,化而用之的。毛泽东很喜欢曹操留下的二十一首乐府诗。其中,他特别推崇的,就是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前边提到,毛泽东曾提到并且手书过这首词。除了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毛泽东还研读过曹操的其他诗歌,并进行过圈点。张贻久在《毛泽东读史》一书中记载,在毛泽东故居的藏书中,有四种版本的《古诗源》和一本《魏武帝魏文帝诗注》。其中,毛泽东对曹操的《短歌行》《龟虽寿》《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等,进行过多次圈画。在一本《古诗源》中的“武帝”旁,毛泽东用红铅笔画下两道线,并对“武帝”下编者对曹操诗风的评注进行了圈点断句。这一评注是:“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沉雄俊爽,时露霸气。”对此,其他学者也有记述。可见,毛泽东对曹操诗词的评价是非常高的。毛泽东还说:“曹操的文章、诗,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毛泽东谈古论今》下集,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版,第628页)
◆毛泽东与翦伯赞握手。
毛泽东还认为,曹操的才华,不限于诗词,他在养生方面也有独到建树。毛泽东很喜欢曹操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一诗,认为其中有很深刻的“养生之道”。这首诗全文是:“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根据《南史》的记载,当年刘镇之在30岁的时候得了一场大病,好多大夫前来看诊都没有找到好方法,家人无奈之下都已经准备好了棺材承办后事,可后来,他在《龟虽寿》的影响下,病情渐渐好转,最终转危为安,活到了90岁。毛泽东从曹操诗歌推及曹操本人,认为曹操确实是懂得养生之人。他曾与自己的保健医生谈道:“曹操一生戎马倥偬,军旅生涯不会很安逸,在当时,医疗条件也不会怎么好,可他懂得掌握自己的命运,活了65岁,算得上是一位会养生的长寿老人了。”1961年8月25日,毛泽东给他的秘书胡乔木写回信,一方面同意患严重的神经衰弱症的胡乔木休病假,另一方面,在信中告诉胡乔木,要安心休养,毛泽东在信中引用了曹操《龟虽寿》中的四句:“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最后,毛泽东写道:“此诗宜读。”毛泽东还提出了自己的养生观点:“不要使人养尊处优,不能小病大养,保健不是保命,不要搞什么补养药品,主要是乐观,心情开朗,锻炼身体。”
毛泽东本人也是大诗人和书法家。他的诗词,气魄雄健、豪迈,意境深远。他为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奋斗一生,历尽艰险,但始终保持乐观主义精神和奋发图强的意志。这也体现在他的诗词中。他的诗词,在气魄和境界方面,与曹操的诗词,有相通之处。毛泽东对曹操给予很高评价,十分重要的意境,是他赞佩曹操的才华,特别是曹操的诗才,而对曹操的诗词,毛泽东特别推重的是曹操展现雄才大略、宽广胸怀的诗词。不能不承认,这是毛泽东高度评价曹操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毛泽东评曹操时所阐发的一系列观点,对于研究历史和文学,也价值不薄。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