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老人清晨昏迷?医生叹息:中老年人,喝水千万牢记“3不要”

发布时间:2025-08-28 14:29  浏览量:1

很多人早上起来都会喝水,有人说是为了清肠胃,有人说是润嗓子,也有人觉得这是养生的步骤。但医生提醒,中老年人喝水这件很平常的事,其实也藏着风险。

特别是六十岁以上的人,要是喝的方法不对,可能就不是单纯的补水了,搞不好还会出大问题。

首先要知道,早上起床后身体的状态比较特殊。

睡了一晚上,身体通过呼吸、出汗啥的,大概会流失 300 到 500 毫升的水分,血液会变得比较浓稠,循环也慢了,这样本来就容易给心脑血管增加负担。

所以说,早上怎么喝水真的很重要。

医生经常遇到一些早上突发脑梗、心梗的病人,问一下,基本都是喝水习惯不太好。

先说说第一个“不要”,就是别一口气猛喝。

有些老人早上醒来觉得嗓子干,就端起杯子咕咚咕咚一顿灌,觉得这样解渴。

但其实这样反而不好,要是快速喝下大量凉水,胃会受到刺激,影响到迷走神经,心脏会突然受到压力,血压也会跟着波动。

特别是血管本来就没那么有弹性的中老年人,这样一下子冲击很容易引起心律失常、脑供血不足。

有数据显示,四成以上的心脑血管急症都是在早上发生的,这跟喝水方式不当有很大关系。

所以说,早上喝水要小口慢慢喝,让身体有个适应的过程,别图一时痛快。

再说说第二个“不要”,就是别喝太热的水。

很多老人觉得热水喝下去才舒服,甚至喜欢趁热乎劲儿就咽下去,觉得这样暖胃。

但长期喝太烫的水会伤到口腔、咽喉和食管的黏膜,容易引起炎症,甚至增加得癌的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几年前就说了,长期喝 65℃ 以上的热饮,得食管癌的几率会明显增高。

中老年人本来肠胃功能就比较弱,要是再经常被烫到,修复能力跟不上,就可能埋下隐患。

我觉得喝水最好的温度就是温水,四十度左右,不凉不烫,既能解渴又不会伤到消化道。

还有第三个“不要”,就是别光想着喝茶、喝饮料来代替白开水。

很多中老年人喜欢泡茶喝,早上第一杯水就是浓茶,觉得能提神、还能养生。

其实茶叶里的咖啡碱会刺激神经,让心跳加快,血压不稳,反而会加重心脏的负担。

而且浓茶里的鞣酸容易跟食物里的铁结合,影响铁的吸收,长期喝甚至会造成贫血。

饮料就更不用说了,里面的糖分和添加剂本来就不适合老年人。

医生一直强调,真正能补水的还是白开水,特别是早上第一杯,既能稀释血液,又能帮助身体排出废物。

所以,中老年人要明白,年纪大了,身体的调节能力会下降。

年轻人可能大口喝水没事,但老人这样做就可能出事。

最近有研究表明,65 岁以上的人,要是能养成每天早上小口慢饮 200 毫升温水的习惯,心脑血管出问题的几率能降低近 15%。

虽然这个数字看着不大,但对高风险人群来说,已经是很重要的保护了。

当然,除了这三个“不要”,喝水还有些细节要注意。

比如,有些老人晚上渴了要喝水,但晚上肾脏功能慢,喝太多水反而容易导致下肢和心脏负担加重,第二天出现水肿或者心慌。

还有的人喜欢一次性喝一大瓶矿泉水,但这样一下子增加身体里的水分,容易稀释电解质,反而可能出现低钠血症,导致头晕甚至昏迷。

这种情况在医院急诊科其实挺常见的。

另外,不喝水或者喝太少同样危险。

医生经常遇到一些老人因为怕晚上上厕所,晚上几乎不喝水,结果早上起床血液太浓稠,脑梗的风险会增加。

有统计发现,七成以上的脑梗病人,在发病前一晚都喝水不足。

总的来说,喝水不是小事,特别是对中老年人来说,正确的方法和节奏可能就是预防大病的关键。

我觉得,水是最普通的东西,但它对健康的意义却经常被忽略。

老人常说“水养人”,但前提是你会喝。

要是喝的方法不对,再好的水也可能变成隐患。

每天花几秒钟调整一下喝水的习惯,就能少一些风险,多一份健康,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

所以,提醒所有中老年人,早上那杯水,别着急、别太烫,别乱喝饮料茶水,好好地喝一杯温开水,才是真正对身体有好处的做法。

别觉得这是小题大做,毕竟心脑血管疾病可不会给人留太多准备时间。

养成好习惯,可能就意味着少一次意外,多几年健康。

[1]马冠生.老人不易口渴更应主动饮水[N].家庭医生报,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