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拿低工资干一辈子的老人,晚年养老钱咋就跟不上了?

发布时间:2025-08-31 23:21  浏览量:3

2025年养老金上调2%的消息公布后,不少退休老人却开心不起来——有人每月领2300元,涨了46块,不够一周的菜钱;有人常年吃慢性病药,光药费就占去养老金的一半。那些拿了一辈子低工资、在工厂或基层干了几十年的老人,为啥晚年养老钱总是跟不上花销?这背后不是简单的“涨得少”,而是多重现实矛盾堆出来的难题。

现在领养老金少的老人,大多是1997年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参加工作的“老职工”。那时候工资水平低得可怜——1995年全国职工平均月工资才414元,不少工厂工人月薪就300多块。按当时“退休工资按在职收入85%算”的规矩,很多人退休时养老金起步就200多、300多块。

虽说之后国家连续20多年上调养老金,但“基数低”的坑太难填。比如一位1998年退休的老人,初始养老金320元,就算每年按5%涨,到2025年也才850多块;而2020年退休的人,哪怕工资不高,起步养老金也能有2000元左右。更关键的是,这些“老人”大多没有个人账户积累,养老金全靠统筹基金发,遇上物价上涨,那点涨幅根本不够看。

国际上一般认为,养老金替代率(退休工资/在职工资)至少要55%才能维持原有生活水平,但我国企业职工的平均替代率只有42%左右,低收入老人更是连40%都达不到。

举个实在的例子:退休前在社区当保洁,月工资4500元,退休后养老金可能就1800元。可生活开销没减——以前上班单位管一顿饭,退休后要自己做;以前身体好不用常去医院,年纪大了药费成了固定支出。1800元要覆盖吃饭、吃药、水电、人情往来,每个月都得精打细算,更别说偶尔添置点东西。

城乡差距就更明显了。2025年全国农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是143元,就算加上地方补贴,很多农村老人每月也就能领200多块,连基本吃饭都勉强,更别提应对突发疾病。

这些年大家都有感受:钱越来越不经花。过去10年CPI累计涨了20%多,肉、蛋、菜的价格翻了一番,可养老金年均涨幅也就5%左右。对领低养老金的老人来说,这点涨幅刚够填物价的窟窿。

更花钱的是医疗。现在老人大多有高血压、糖尿病这些慢性病,每月药费少则几百,多则上千。虽然有医保报销,但门诊慢性病自付比例还得30%左右,住院的门槛费、进口药费用也得自己掏。要是遇上需要长期护理的情况,雇个护工每月至少3000元,这笔钱能把低养老金老人压得喘不过气。

现在虽然有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但只覆盖了1.9亿人,还大多是城里的职工,农村老人和低收入群体基本没享受到。很多失能老人只能靠儿女照顾,不光搭进人力,还得额外花钱买护理用品,家里负担更重。

四、“补充养老”基本没份,光靠社保不够用

现在都提倡“三支柱”养老:基本社保+企业年金+个人养老金。可对低工资老人来说,后两样基本跟自己没关系。

企业年金大多是国企、事业单位才有的福利,私企、小工厂很少给员工交;个人养老金虽然推了好几年,但开户的多、真交钱的少——月工资3000、4000的人,除去生活开支根本剩不下钱,而且因为没达到个税起征点,交了也享受不到税收优惠,自然没动力。就算勉强交了,能选的产品也多是低收益的储蓄类,年化利率3%都不到,赶不上通胀速度。

反观收入高的人,企业年金加上自己买的理财,退休后替代率能到70%以上,跟低工资老人的差距越拉越大。

五、地方差异太大,不是不想涨,是没钱涨

养老金调整不是“全国一刀切”,地方财政实力直接决定涨多少。比如北京、上海,对养老金低于7000元的老人倾斜力度大,每月能多涨十几、二十块;可西部一些省份,定额调整可能就30块,挂钩调整每缴满1年才加1块,低收入老人最后实际就涨几十块。

那些人口流出多、工业基础弱的省份,养老金账户更是紧张——年轻人少、交社保的少,领钱的老人多,很多地方全靠中央转移支付才能发够钱,想给老人多涨点都没底气。农村地区就更难了,基础养老金全靠财政补贴,中西部农村能涨到200块就不错了,跟上海的1500元差了7倍多。

六、政策倾斜力度有限,想缩差距不容易

这些年养老金调整一直说“向低收入群体倾斜”,但效果有限。比如定额调整,不管你领2000还是8000,都涨30块,对前者来说是1.5%的涨幅,对后者才0.375%,看似公平,实则没缩小多少差距。挂钩调整更偏向“长缴多得、多缴多得”,低收入老人本来缴费基数就低,就算缴了30年,最后挂钩部分也涨不了多少。

就拿2025年的调整来说,一位缴了30年、领2000元养老金的老人,挂钩调整可能就加60块;而缴同样年限、领8000元的老人,能加240块,两人的差距从6000元变成了6180元,反而更大了。

怎么才能让低工资老人养老不犯愁?

解决这个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得从根上发力:

一是尽快实现养老金全国统筹,让富地方的基金帮衬穷地方,缩小区域差距;二是给低收入群体交个人养老金发补贴,比如交1000补100,提高他们的参与意愿;三是把慢性病药费、护理用品纳入医保或长护险报销,减轻医疗负担;四是对70岁以上、养老金低于当地平均水平的老人,额外发护理津贴,至少能覆盖基本护理开销。

对普通老人来说,要是身体还行,能做点轻活补贴家用也可以;儿女也得多上心,常回家看看,帮着规划开支。更重要的是,年轻人得早做准备,别等老了才发现养老钱不够,趁现在多交社保、存点养老钱,才是最实在的。

这些干了一辈子低工资的老人,年轻时为社会添砖加瓦,晚年不该为钱犯愁。只有政策更贴心、保障更有力,才能真的让他们“老有所养、养有所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