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怕白露,小怕大寒,明日白露,提醒老人:4事不做,3物不吃

发布时间:2025-09-06 10:06  浏览量:1

白露节气,是气温由热转凉的关键节点,昼夜温差变得明显,早晚开始透着丝丝凉意。

民间有句话:“老怕白露,小怕大寒”,不是随口一说,而是祖辈们从生活经验中总结出的健康警示。

对上了年纪的人来说,这个时候身体最容易出问题,尤其是那些有慢性病、免疫力差、体质虚弱的老人,一不留神就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白露刚到,提醒老人:有些事,得避开;有些东西,别碰。否则,看似一点小寒凉,可能就是健康的转折点。

到了白露,人体的阳气开始收敛,寒气却悄然积聚。特别是老年人,基础代谢率下降、血管弹性变差,对温度变化的感知也迟钝,身体调节能力明显减弱。一阵风吹过,年轻人可能只是打个喷嚏,老人却可能引发呼吸道感染血压波动、甚至心脑血管意外

这不是危言耸听。《中华老年多系统疾病杂志》曾指出,白露后一个月内,因心梗、脑梗住院的老年患者明显增加,尤其是清晨入院者居多。原因之一就是夜间气温骤降,容易诱发血管痉挛,堵塞血流。

除了心脑血管,肠胃也容易出问题。秋燥之气上升,容易伤津耗液。很多老人本就唾液分泌不足,一旦饮食不当,就可能出现便秘、食欲减退、口干咽燥等一系列表现。

白露之后,最忌讳的就是“不把自己当老人”。该注意的地方不注意,该避的凉还硬抗,结果吃亏的还是自己。

晚上少出门遛弯

白露之后,地表湿气开始加重,晚上气温下降快,尤其在傍晚过后,凉风一吹,关节炎、风湿痛、老寒腿统统找上门。哪怕穿着长袖,也挡不住“湿寒入骨”。

贪凉洗脚要不得

有些老人到了晚上还喜欢用冷水洗脚,觉得“锻炼血管”或“不怕冷”。但脚部血管密集,又离心脏最远,冷水刺激会让末梢循环变差,诱发下肢血栓、失眠、血压不稳等问题。热水泡脚,才是白露之后的正确打开方式。

不要穿得太薄太早

很多老人怕热,气温一降就急着换上秋衣秋裤,其实这种“抢凉”行为非常危险。早晚温差大,尤其早晨起床时,寒气最重,穿得太少,容易诱发肺部感染或高血压突发。

别刚睡醒就开窗通风

白露之后清晨气温低,空气中的湿度高,尤其北方地区,早上的风往往带着凉意直钻骨头缝。刚醒身体还没“开机”,这时候吸进冷空气,最容易诱发支气管痉挛、哮喘发作。

白露之后,很多水果开始大量上市,看着诱人,吃起来却不一定适合老人。

生冷的梨,尤其不可多吃。

白露节气前后,梨开始大量成熟,水分足、口感甜,确实润肺。但生梨性寒,吃多容易引起腹泻、胃寒、食欲不振,特别是本身肠胃功能就差的老人。如果非要吃,可以蒸一下再吃,既留住营养,又不伤肠胃。

还有一种是柿子。

秋天是柿子季节,不少老人喜欢吃软柿子,但柿子中的鞣酸含量很高,空腹吃很容易与胃酸结合形成“柿石”,引发胃痛、腹胀、甚至肠梗阻。曾有老年人因为吃了3个柿子,结果被送进了急诊室。

第三种是油炸花生米。

很多人喜欢秋天喝点小酒,配几颗花生米。尤其是老爷子们,边看电视边咔咔几口。但这类油炸坚果脂肪含量高,而且过于燥热,容易导致口干上火、血脂升高,甚至影响肝功能。吃多了,身体反而更“燥”。

很多人只看见了白露的“冷”,却忽略了秋天的“燥”。南北气候差异虽大,但白露之后,无论哪种气候,空气湿度都会下降,这对本就容易口干、皮肤干的老年人来说,是双重打击。

干燥的空气不仅让皮肤瘙痒难受,更严重的是会加重呼吸系统疾病。研究显示,慢阻肺患者在秋季的发作率比夏季高出近30%,其中一个重要的诱因就是空气干燥引起的气道黏膜损伤。

秋燥还会影响老人的情绪。中医讲“燥易伤肺,肺主悲”,白露之后,不少老人会出现情绪低落、失眠多梦、心烦易怒等表现。家里人总觉得“你是不是又犯脾气”,其实可能是气候在作怪。

很多人一到秋天就开始“贴秋膘”,什么鸡汤、排骨汤、羊肉汤轮番上桌,但对白露时节的老人来说,补得不对,反而可能“补出问题”。

白露之后,饮食应以润燥、健脾、温补为主。比如粥类是不错的选择,像山药莲子粥、百合银耳汤,既滋阴润肺,又容易消化,还能改善睡眠。尤其是银耳,含有丰富的植物胶质,对改善秋燥引起的咽干口燥有非常好的效果。

同时,也要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多吃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比如红薯、玉米、南瓜,可以促进排便,改善便秘问题。白露之后,肠道功能减弱,吃得太精细反而不利于消化。

别忽视水的摄入。很多老人秋天不爱喝水,总觉得“不渴”。但其实口渴已经是身体缺水的表现,建议即使不渴,也要定时少量饮水,保持体液平衡和血液黏稠度的稳定。

健康这件事,说到底不是靠意志力,而是靠“顺势而为”。到了白露,气温凉了,就该加件衣服;胃口不好了,就该换换口味;睡得不香了,就早睡一小时。老年人的身体,是最诚实的提醒器:哪里不舒服,它就在哪儿敲警钟。

日常生活中,不妨多观察自己一些细节变化:走路时气喘不?起夜次数变多没?排便有没有规律?这些看似小事,很可能是身体在发出早期信号。

家里人也别总以为老人“矫情”或“唠叨”。白露之后,任何一次小风小凉,都可能是健康的转折点。多一句提醒,多一层防护,可能就能避开一次大病。

参考文献

[1]王春燕,李智,宋跃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老年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华老年多系统疾病杂志,2022,21(1):45-48.

[2]冯洁,张建红.秋季气候变化对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分析[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23,21(5):33-36.

[3]刘志军,孙晓琳.秋季食疗在老年人慢性病防控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7):593-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