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来临!“子涵梓萱”时代已消失,新一批学生名字惊艳众人
发布时间:2025-09-06 17:20 浏览量:1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具体资料赘述在文中和文末!
那些曾经被老师一喊遍地响应的“梓涵”“子轩”“雨涵”们,仿佛“一夜之间”彻底失宠了,似乎一夜之间彻底翻篇,高调地切换到了高雅、文艺、甚至古风的取名画风。
9月1日,伴随着铃声的响起,全国的小学生迎来了新学期的第一天,当老师手里拿着新生花名册时,一度陷入了集体沉默,各种古色古香的名字接连出现,读得老师有些语无伦次。
新生花名册,硬生生被弄成了一本像《诗经》分册的典藏本。网友一看,一边感慨“这届家长确实有文化,小说主人公的味道”。
说起名字,谁能想到它也能引发“身份危机”,前几年“子涵”“梓萱”,甚至“梓轩”“依诺”等名字多到让点名都成了一场宫斗。
喊一声“子涵”,一排孩子齐齐抬头,连同桌都得头疼:这到底是在叫谁?连搜索“子涵”的网上段子也层出不穷,“叫这个名字,仿佛是这一代孩子出生的身份证号前缀之一。”
这种扎堆式的取名潮流自然不是凭空出现,当网络越来越发达,受影视剧、偶像文化的影响非常深,热衷追逐那些浪漫感十足的字眼,带“涵”的优雅美,带“轩”的大气美,成了集体审美的标配。
但这种盲目的集体潮流却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撞车”的尴尬,一所小学两到三个子涵、一大排雨萱的现象,一度让老师和学生苦恼不已。
名字在本质上不仅仅是符号,更是辨识身份、赋予个性的载体,但如果你的名字每次出现总是和别人傻傻分不清,那么,这种高重名低辨识度的现象,其实恰恰掩盖了个性。
但今年9月1日开学,老师们发现了不一样,随着文化自信的转型和全球范围的传统文化复兴,许多年轻人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传统根源,他们从曾经崇尚的港台腔、网红风里抽身,转向对《诗经》《楚辞》、古籍文言的反哺。
汉服、国潮、书法等传统文化,也在这个过程中被好几代人重新接受,而这一波古风浪潮的代表体现之一,就是名字上的“文化回归”。
今年山东某小学开学时被刷爆网络的“扶苏”,显然来自《诗经》中的“山有扶苏,隰有荷华”,这个名字不仅文雅且充满寓意,据闻其寓意为“温润如玉的君子风骨”,一下子显得这位孩子文人气息拉满。
类似的,还有名字“知潼”,潼含有山水之美,而“知”字隐含智慧与知性;至于“邕熙”这个名字,刚听起来仿佛是双重古风buff加持,背后还隐约能感受到王公贵族的风范。
取这些名字的家长当然并非仅仅“抖机灵”,他们很多会在字典、典故、甚至史书中深挖素材,力求给孩子赋予与众不同的名字,同时注入一种骨子里的叙事。
我们不难看到,名字逐渐从满足简单记忆的标签视角,转变成了带故事、带风格,并且代代相传的“文化输出”。
除了典籍取名,状元名字近来也成为一种潮流,比如近期新生榜上的“韫玉”“文楷”“沛然”等名字,大多出自历代科举名录,“希望孩子未来能文采飞扬,学有所成。”某位家长坦言,“与其求洋气,不如求深意。名字的背后也代表我们寄予孩子的殷切期望。”
尽管如今的名字花样百出,但你可能发现另一个问题:即使这届家长用尽“洪荒之力”让名字有文化、有个性,但还是免不了某些“重名灾难”,比如,“扶苏”这个名字广为传播之后,恐怕明年某些小学就要闹起一大堆“扶苏”齐聚一堂的趣事。
这并不仅仅是取名素材的复用问题,也是家长思维惯性的延续,名字的流行潮总是一个轮回,当“梓涵”们被吐槽多了,转而大面积普及“古风”时,这类名字也会变得不再稀有。
然而,名字“撞车”本身不是原罪,能否让孩子生出对名字的归属感才是关键,甚至有心理学研究表示,名字的叙事力量远比单一的字眼重要,名字的寓意、家庭故事、甚至父母赋予它的“二次定义”其实才能真正影响孩子的成长。
不过,文化回归的路径未必只有“扶苏”“知潼”那么高调,也有家长索性结合现代文化与传统内涵,创造类似“青溪”“云想”这类既古风又轻快的名字,还有人从AI智能取名工具中寻找更少见却有典故支撑的命名方式。
结语一代人的名字故事,何尝不是一段文化记忆,每个名字的背后,都不单单是几笔汉字的组合,而是那个时代的投影。
从“建国”“卫红”到“梓涵”“雨轩”,再到今天的“扶苏”“韫玉”,名字在某种程度上比流行更能反映价值观,名字的潮流可以是浪漫的,可以是文学化的,甚至可以是简单朴实的,但它终究要踏实安放于孩子的生命中。
名字没有高低之分,只希望,它能承载爱、承载文化,也承载住家长的温柔期许。
文章信源:
大河报---2025.09.03:《“梓涵”“梓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山东一小学新生报到名字惊艳众人》
金羊网---2025.09.01:《“子涵梓萱”时代已经过去了,小学新生报到名字惊艳众人,网友:这届家长用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