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后,教育内卷真的退场了吗?
发布时间:2025-09-09 19:03 浏览量:1
教育改革的浪潮奔涌不息,“双减”等政策的落地,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千层浪。但在这热闹表象下,教育内卷现象究竟是被连根拔起,还是换了副面孔,潜伏在教育的各个角落?拨开层层迷雾,我们会发现,教育内卷虽有所收敛,却仍在诸多方面顽固盘踞。
首先,从宏观政策导向来看,改革举措的确在为教育“降温”。
“双减”大刀阔斧砍掉资本化校外培训,让学生从海量作业与课外补习中暂时解脱。各地也积极响应,严格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控制作业量,推行均衡编班,力求打破“唯分数论”的单一评价体系,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这些政策从源头上遏制了过度竞争,给教育内卷的熊熊烈火浇下一盆冷水。
其次,可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现实场景,却会发现,教育内卷的阴影并未彻底消散。
升学竞争的压力依然沉重,中考分流、高考选拔,仍是悬在学生和家长心头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不少家长仍在暗中“发力”。高收入家庭转向一对一私教、高端素质拓展课程,以维持孩子的竞争力;普通家庭即便经济紧张,也不敢轻易松懈,疯狂购买教辅资料,带着孩子穿梭于各种小型辅导班。这种“地下式”内卷,虽没了往日校外培训机构的喧嚣,却在家庭内部悄然上演,升学压力不减轻,内卷的火苗就随时可能复燃。
第三,从教育资源分配角度来看,不均衡的现状依旧是内卷的“催化剂”。
优质学校在师资、教学设施、教育理念上遥遥领先,这使得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进入好学校,不惜花费重金购置学区房,或绞尽脑汁寻找入学“捷径”。在一些城市,天价学区房屡见不鲜,家长们为了一张入学门票争得头破血流。即便改革在努力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可多年形成的差距难以短时间消除,稀缺资源的争夺必然引发内卷。
第四,再看教育评价体系,尽管多元评价的呼声渐高,但“分数至上”的观念仍根深蒂固。学校评优、升学录取,分数依旧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和家长很难不把精力都集中在提高分数上。老师为了班级整体成绩,也会不自觉地加大教学强度,布置更多作业。只要评价体系不改,教育内卷就会有滋生的土壤。
不过,我们也不能忽视教育改革带来的积极变化。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素质教育,开设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实践课程,鼓励学生发展兴趣特长。学生们也有了更多时间去阅读、思考、探索世界,而不是被困在题海中。但要彻底摆脱教育内卷,还需各方持续努力。政府要加大对教育资源均衡化的投入,真正缩小校际差距;学校要坚决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完善多元评价体系;家长也要转变观念,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不再盲目跟风。
综上所述,教育改革推进下,教育内卷虽未完全消失,但已不再是曾经那般肆意蔓延的态势。只要我们坚定改革决心,持续优化教育生态,终有一天能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让孩子们在自由、健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