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图县吴俊升墓地:一块风水宝地,耗费巨资修建,尸体却葬于别处
发布时间:2025-09-09 10:57 浏览量:1
很多故事其实都从一个平常的清晨开始,但有些清晨,却是好几十万人命运的拐点。1928年那个清晨,吴俊升站在铁轨边,眼睛时不时瞟向远方,他不是等普通火车,也不是在为自己办什么小差事。东北王张作霖归来的专列,像带着一层云雾一样缓缓驶近,吴俊升压着心里的焦灼,早早踩进了山海关车站,只为等和老朋友——也是顶头大老板——道个安稳。军阀的世界,每一步都像是踩在薄冰上,今天风光,谁知明天?两个人站在9号车厢里,嘴里聊着闲话,眼中却不时流露那种不经意的警觉。谁也不会料到,这一趟归途,其实就是一条没有回头路。
说起来,吴俊升这个人,早不是头次走进“风口浪尖”。他一辈子跟着张作霖,啥大风大浪没见过?你要问他在奉系到底是什么地位,拿个“三号人物”的头衔不稀奇,更主要的是人情世故,他一直是张家最信任的老臣。老东北人常说“老吴不点头,官场少一半”,其实不是夸张。很多年前,也是在一场头破血流的争斗之后,吴俊升用一招巧妙的调兵(不是这次火车的事啦),硬是帮张作霖扭转了和直皖两系的对峙。当时有个说法,直系派人偷偷拜访吴俊升,想抛个橄榄枝,结果吴俊升一句话,“宁跟大帅,不换主人”,直接断了对方的念想。那种忠诚和精明,东北老百姓都背地里佩服。
这回专列刚过三洞桥,天色还没亮黑得像锅底,突然桥洞里炸药一声巨响,把一片夜色撕开。张作霖重伤,吴俊升就这么当场没了命,甚至连家人最后一面都没见上。现场一片混乱,奉军士兵刚刚反应过来,就发现领导已经倒下。护送尸体回奉天时,谁都明白局势要变天了。这种大祸,就是躲也躲不开,但东北人骨子里那份固执也就这样显了出来:他们说,得把消息压住,先瞒着外人,尤其是日本人,绝不能让外头看笑话。官场老炮们连夜开会,定下死讯要严密保密,然后等少帅张学良回来坐镇。说白了,大人物死了都不是自己家的事,要给天下一个说法。
张学良回奉天时,奉军内部其实早就乱作一团,说什么风凉话、琢磨前途的都有。可人到现场,那个情形谁见了都心里一紧:家门口挂着白幡,里外哭声一片;旧部,街坊,平时见一面都要打半天招呼的那些朋友,这天全挤在吴俊升家门口,低声嘘寒问暖,不敢多说话。东北老礼数讲究,本家孝子守着灵柩,外人吊唁,一切都按章办事。就连一些原本两面三刀的官员,也在那几天主动凑到灵前磕头,心里多多少少也是敬重。
吴家葬礼闹了三天,到第四天才把灵柩抬到奉天城南门外的奉安所,静暂存着,说是等墓地修好再送回老家。东北人迷信风水,也不全是钱多烧包——吴俊升生前操心自己百年归宿可不比现在人随便买块地了事。他请来的风水师,可是老行家,飞檐走壁一般,捧着罗盘在昌图县的飞机山上转了一圈,冷不丁就点中了五龙岗,让老吴一颗心放到了肚子里。那块地据说山水环绕,风生水起,老百姓都说,“跟着老吴,死了也能落个好地方”。
等墓地修好,吴俊升的后人特意挑了八月二十三做出殡吉日。天微凉,人却多,门口搭着素彩坊,府里拜祭成了当天最大的事。奉军挑了一个整连士兵,背着长枪,胸前插着素花,走在送殡队伍头里,周围默默站满了人。那种肃穆跟平时官场的喧闹完全不是一样。火车专列慢吞吞驶向昌图县时,后面随灵的队伍里挤满了各路亲友同僚,都是旧交旧识,对老吴这个“人情大家长”,谁都不忍心说太多废话。
到了五龙岗,村里的老少看着灵柩抬下来,有人本计划一路送到下葬地,吴家却只让极少几个人跟去——这不是推诿,是吴家人担心外人情绪太大,真怕出了什么乱子。风水师在墓地边小声唠叨,说这地方“生人不进,死人得安”。下葬仪式也没乱搞,几家人守着,荒野里风一吹,谁心里都空落落的。
没几年后,社会又大变了,谁家的坟地都不太太平。吴俊升墓地后来还真被人挖了——有人说是想寻宝,有人说是斗争波及。吴家人没办法,只能偷偷把灵柩转移避祸。人都走了,坟还在。几十年后,政府才重新把那地方划成文物保护。现在说起来,小河沿吴宅和五龙岗墓园都算是景点了,外头新栽的树,夏天一来绿油油一片,倒也安静。偶尔有后人去祭拜,用的是现代的方式,但心头那种敬重和怀念一点没变。
闲话一句,历史上这样“大风大浪”的人,外头再怎么评价,东北老百姓多半还是念着他的好。有人说他一生喜欢马和美女,五龙岗埋下的是豪情;但要我说,屋里屋外那个不骄不躁的老吴,才是最让人记得的。最后的归途,归根结底其实还是那个问题:人在江山里能留下什么?大人物也逃不过这一问。祝愿“众生安稳”,也算是送老吴最后一路吧。至于他的故事,还真没那么容易完。
- 上一篇:残疾人怎样申请低保?
- 下一篇:角色定位与中共早期对武装斗争的认知(罗平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