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存在国运吗?为何蒙金三峰山之战,如蒙古人所愿下大雪困住金军
发布时间:2025-09-09 11:50 浏览量:9
这世上的争夺,往往不是你争我抢那么简单,尤其是在权力的顶端。就说成吉思汗去世后,天下虽说是姓“孛儿只斤”,可到底传给谁,大家心里都有小九九。窝阔台——就是成吉思汗那乖儿子之一,阴差阳错地坐上了汗位。他不是没压力,不是没人质疑,所以他急得很,连坐热屁股都顾不得,非得干出一番大事来证明自己:这汗位,咱是拿真刀实枪赢来的。
史书里总爱把成吉思汗晚年的分家算盘搬出来,说什么给拖雷留了十万精兵,窝阔台只捞到几千。看着数目,谁都得咬牙切齿。可是在蒙古人眼里,力量才是底气,家里兄弟虽然不明着闹,但水下的波澜谁都心知肚明。拖雷一边监国,一边拖延开大会,大汗的位置迟迟没人拍板。窝阔台几次被推到台前,推辞不过去了,这才算正式掌权。
其实要说窝阔台的急迫,还得看他怎么稳住那些心怀不轨的亲兄弟。成吉思汗死后,军功和名望就像是脖子上的玉佩,只要打下来一场硬仗,谁都得服气。这会儿窝阔台盯上的,是压在蒙古人心头多年的老冤家——金朝。说起来,金人也不是软柿子,南渡后自金哀宗上台,拼了命恢复元气。朝廷里羽翼好生练,甚至每个指挥部底下都养着万名精锐步、骑兵,训练得跟西夏骏马一般不怕吃苦,走百里路只当散步。光勇,不一定顶得住穷;国库里早被战火烧得干瘪,一切只靠垂死挣扎,拼一口气。
不过,有意思的是,覆巢下的金朝并非众叛亲离,他们也有一群所谓的“土著豪强”,类似后来明末那些地主武装的梗。啥刘黑闼、史秉直之流,有的像金朝应急兵,有的就跟井水不犯河水似的,这头打仗、那头保家。不管怎么说,也给局势添了不少变数。蒙古人则趁机拉拢汉族士绅,兵马不缺,粮食充足,窝阔台一手布政,一手建驿站,官田户籍税收,一切都在为大战做准备。
莫说窝阔台作风急,他刚坐上汗位,秋风还没凉透就下令分兵两路,一队奔西安,一队攻庆阳。此时的战争不比成吉思汗横扫欧亚,多少夹杂着兄弟情仇、部族算计。窝阔台想靠军事震慑打动那些心存疑虑的王公贵族。金朝软中带硬,一面假装求和拖延,一面紧急调兵。可是在大昌原那场较量上,元军摸了个灰倒退一阵,不过窝阔台北路打得挺顺利,西安就此失守。
窝阔台这一年并不太顺,遇上风翔和上党两战,蒙古人同样吃了亏。武仙等金军悍将不是摆摆样子,他们真是压上家底,前后夹击,把塔思那一路打得隐忍退却。窝阔台听闻消息,自己带队救回潞洲。但此后一路南下,一到潼关——又是铁壁铜墙,蒙古人吃了瘪。速不台带兵猛攻,还是被金军夹谷泽等人顶了回去。
说到与南宋借道这会儿,才叫精彩。金哀宗看着局面差不多,跟宋廷低头求议和,边防没了侵扰,小老百姓总算盼到安生。但蒙古人本以为南宋会愿意借一下道,兵过不骚扰,哪知道宋人骨头硬的很,桂如渊、张宣这些主事官员看得清:“借道?送狼进门?”最后干脆诱杀蒙古使者,山路上烧毁栈道,硬生生把蒙古铁骑挡在天堑之外。
说句闲话:你要说宋军这帮人就是孱弱,也不全然。正经碰上拖雷,打仗是打仗,可气势就不敌。拖雷虽只有三万人,却临危瞅准机会,轻骑快进,这一路披荆斩棘不是吹的。可等到三峰山这场大战,蒙古人靠的可不只力气和马快。
三峰山那夜,大雪三尺,天气说变就变。金军冻到连刀都举不起来,蒙古兵反而越战越勇。你问是不是运气?当然运气好,但更要命的是拖雷这人是个狠角色,雪夜里先发动突袭,叫金军营垒乱成一锅粥。蒙古人烧肉取暖,偷袭得手,一下子把金军主力搅得七零八落。
打到最后,金军已经绝望,三峰山上阵亡累累,樊泽、张惠、高英都死在当时。武仙带着几十骑悻悻地往密县逃,完颜合达、陈和尚几百骑只剩落魄。那一夜血流成河,战场如崩山,谁都知道金朝的精锐打尽了。
有些老话说,蒙古人靠天吃饭,这场雪硬是救了窝阔台,但要说全靠运气也不见得。金朝本就一路溃败,没雪也撑不了多久。窝阔台打下来三峰山,声望直逼天花板。可在胜利以后,拖雷却突然暴毙。史书里有人说拖雷是自己替窝阔台“顶命”,献身续命,传说听着就是迷信;有的怀疑是窝阔台下狠手甚至借三峰山之败栽赃除兄。到底真相如何,不敢妄言。可能更多的是窝阔台不想让弟弟功高盖主,趁势打击拖雷的风头,让自己称汗的底气更足。
这一切搅进权力、命运、兄弟手足的相残里,谁又能说得明白?权斗从来不只在刀光剑影之间,大雪夜风,也许才是历史最温情也是最无情的注脚。窝阔台借三峰山扬名,拖雷却以战功和血泊折戟沉沙。好胜的人最终还是怕被胜者忘记——就像塞外的雪,化了无痕,只留下一地黄土、几缕英雄的残梦。
读到这儿,我忽然想起家乡的冬天。谁家的兄弟没红过眼角,扳过手腕,咬过牙齿?但有些东西,成败过后也都被岁月打磨,仅剩故事和叹息。有权力的世界,哪有什么绝对的真相。谁先熬过去一场大雪,谁就能站到更远的地方。你要说,这些英雄究竟能留下什么?还是只能让后人一声长嘘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