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辅治理:别把“收紧”当“全面禁止”

发布时间:2025-09-11 09:33  浏览量:2

政策调整虽指向理性回归,但公众若未能准确理解其内涵,反而可能陷入“教辅无用论”的极端认知。事实上,优质教辅作为教材的补充,合理使用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拓展思维。

近期,广东深圳、江苏泰州、江西抚州等多地教育部门发布通知,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教辅材料进校园。通知中提到,“2025年秋学期起,全市所有小学停止征订教辅材料”“严格执行‘一科一辅’要求”“严禁向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及家长推荐教辅材料”……多地教辅“收紧”后,“教辅严禁进校园”的说法在网络上广泛传播。不过,从各地教育部门发布的通知来看,这一说法并不准确。(9月7日央广网)

政策明确小学一、二年级不得推荐教辅,其他年级则严格限定“一科一辅”。这意味着,教辅材料并未被驱逐出校园,而是被纳入更科学的管理体系。例如,广东省教育厅要求建立“免费提供+分类管理”机制,通过省级和市级层面统筹提供教辅资源,既保障基础需求,又杜绝无序征订。此举旨在治理教辅市场乱象——过去,部分学校或机构以“提分”“逆袭”为噱头,过度推销教辅,导致学生课业负担加重、家长经济压力攀升,并滋生个别腐败问题。如今,通过“收紧”管理,教辅回归其应有的辅助定位,这是政策的正确解读。

将“规范管理”误解为“全面禁止”,折射出社会对教辅材料的复杂态度。一方面,家长和教师对教辅存在依赖,视其为提升成绩的“捷径”;另一方面,培训机构长期通过“贩卖焦虑”渲染教辅的必要性,如炒作“暑假最可怕”“分水岭”等概念,加剧了教育内卷。政策调整虽指向理性回归,但公众若未能准确理解其内涵,反而可能陷入“教辅无用论”的极端认知。事实上,优质教辅作为教材的补充,合理使用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拓展思维。

对教辅材料规范管理,需平衡“减负”与“提质”的关系。教辅材料进校园的“收紧”,本质是教育生态的重塑。其一,政府需强化资源供给,如广东省免费提供的数字教辅平台,既保障了普惠性,又提升了资源质量;其二,学校应严格把关教辅材料选用,杜绝违规推荐与强制购买,确保“一科一辅”落到实处;其三,家长需转变观念,摆脱“教辅越多越好”的误区,要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

教育减负是一场系统性工程,教辅材料管理只是其中一环。将“收紧”误读为“全面禁止”,不仅曲解了政策初衷,更可能阻碍改革成效。唯有理性看待教辅的辅助价值,严守管理边界,才能真正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