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南沙一小学建议老人别接送孩子,三成家庭无奈,家长线上炸裂:该怎么办?

发布时间:2025-09-13 02:40  浏览量:2

最近广州南沙区有家小学发了个通知,说建议家长尽量别让老人接送孩子上下学。

就这么,一下子在网上炸开了锅。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这建议听着挺合理,可真要照做,哪有那么容易?

你现在哪家不是双职工?爸妈天天早出晚归,挤地铁、赶项目,连陪孩子吃顿晚饭都难,更别说每天来回跑学校了。

这时候,能搭把手的不就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吗?

我搜了一下数据,发现全国城里有超过三成的家庭,平时都是靠老人接孩子放学。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大多数人的日常。

你说安全问题确实重要。年纪大的人走路慢,反应也慢一点,过马路时万一出点意外,谁都心疼。

专家出来解释说,这是为了孩子安全着想,希望家长评估下老人的身体情况,别让他们太累。

话没毛病,但听着有点像站在高处说话。

有网友直接呛声:“你们倒是说得轻松,那你们来接送啊?”

还有人调侃:“是不是下一步还得要求每个家庭配个专职司机?”

9月11号,南沙教育局的人出来回应了,说这根本不是硬性规定,只是个提醒,还强调他们还在查这建议到底是谁先提的。

可老百姓根本不买账。

为因为这种“善意提醒”,听起来像是在指责——好像你家让孩子老人接送,就是不负责任似的。

但实际上呢?谁不想自己接送?谁不担心老人路上摔一跤?

但现实就是,很多人根本没得选。

你要真关心孩子安全,能不能多想想办法?比如学校晚托班再延长一点时间,或者政府多开几条学生专线公交?

社区也可以组织志愿者轮流值勤,搞个护学岗。这些才叫解决问题。

光说一句“别让老人去”,然后啥配套都没有,这不是添堵吗?

我特别理解学校的出发点,肯定是想把风险降到最低。

可生活不是写文件,不能只讲道理,不看人情。

一个政策好不好,不在于它听起来多正确,而在于它能不能落地,会不会压垮普通人本来就已经紧绷的日子。

我们不怕辛苦,也不怕承担责任,就怕那些坐在办公室里的人,拿着统计数据指点江山,却从没见过早上七点校门口那个拄着拐杖等孙子的老太太。

她可能腿脚不便,但风雨无阻站了一个学期;

她可能记性不好,但记得清哪个路口红灯要等久一点;

她不是不懂危险,她是舍不得让儿子女儿再熬夜加班。

这才是真实的生活。

最后:

我觉得,真正的好政策,不是告诉人们“你不该怎么做”,而是帮他们“怎么才能做得更好”。

安全很重要,但尊严和体谅同样重要。

一个社会的温度,往往藏在它对最普通家庭的选择是否包容里。

别用“为你好”去否定别人的无奈,因为有时候,那份坚持背后,是一整个家在咬牙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