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3种食物别乱吃!油糖多到难以想象,很多老人当成宝贝天天吃!

发布时间:2025-09-15 15:52  浏览量:1

有些东西吃在嘴里香得不得了,看着也没什么问题,甚至很多老人还会说“吃了一辈子都没事”,但在营养师和医生眼里,这类食物其实藏了不少坑。尤其是那几种常见的“老人零食”,不少人真的是天天吃、顿顿吃,有些还当成保健的好东西,一买就是几斤。

实际上,这里面的油和糖,远比大家想象得多,热量也高得离谱。

对身体没好处不说,吃久了还容易带来慢性病,像高血糖、高血脂、脂肪肝这些问题,常常就是从这些“小零嘴”慢慢积累出来的。

问题是大多数人根本没把这些食物当回事,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一方面觉得嘴巴要有点味道,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活得久了什么都能吃点,结果明明身体状况已经不适合吃这些了,还在坚持。

先说一种最常见的东西,就是蜜饯类的果脯干。

像杨梅干、话梅、葡萄干、山楂条、陈皮梅、桂圆干这些,几乎每个家里都有备。

很多老人也喜欢嘴里总含点东西,尤其是饭后、喝茶时、看电视时,总想来一点这种酸甜的果干解馋。

有些人还会觉得这些东西是“开胃、消食”的好东西,甚至每天都当小零食在吃。

但其实,这类果脯干的最大问题就是糖含量太高了。

很多人以为果干就是水果晾干的,其实大部分市面上的蜜饯类食品在加工过程中都添加了大量白砂糖、麦芽糖、糖浆等来增味和防腐。

一小包话梅就可能含糖十几克,换算下来跟一瓶可乐差不了多少。

吃两三块看起来不多,其实糖已经摄入超标了。

此外,不少果脯中还加入了防潮剂、防腐剂、色素和香精等添加剂,吃得太多可能还会对肝脏代谢造成负担。

尤其是本身体重偏重、糖尿病前期、血脂偏高的老人,如果天天都吃,身体根本扛不住。

而且这些果脯还很容易让人“越吃越想吃”,因为酸甜口的食物容易激活大脑的多巴胺奖励机制,吃得上瘾的情况不少见。

再加上果脯不容易被彻底咀嚼,有些人牙不好,含在嘴里慢慢化糖,结果牙齿也被腐蚀得更快。

特别是糖尿病人,有时血糖控制得好好的,就因为不当心吃了点“甜的果干”,结果几天后血糖飙升,还以为是主食吃多了,实际问题就藏在这些“小零嘴”里。

然后还有一种特别被老人喜欢的,就是蛋黄酥、桃酥、芝麻饼、绿豆糕这类“传统点心”。

这些点心确实是很多人小时候的回忆,买起来也方便,市场上、超市、菜市场到处都有,包装也越来越花里胡哨,看起来精致干净,好像很靠谱的样子。

但事实上,这类点心里不仅糖含量高,油也非常高。

尤其是蛋黄酥、桃酥,基本是面粉+猪油或者人造奶油做出来的,高脂高糖的组合让人一口下去香是香,但对身体就是不小的负担。

一块小小的蛋黄酥热量就超过300大卡,差不多等于一碗白饭。

问题是,这些点心吃起来特别没有饱腹感,吃两三个也不觉得饱,结果热量摄入早就爆表了。

而且很多蛋黄酥、绿豆糕是用精制白面做的,膳食纤维少,升糖指数高。

也就是说,吃了之后血糖升得快,胰岛素波动大,容易加重胰腺负担。

再者,不少商家为了口感好,会加很多反式脂肪酸的来源,比如人造奶油、起酥油,这类油脂一方面便宜,另一方面口感好,但对心脑血管的危害非常明确。

已有大量研究证明,长期摄入反式脂肪酸会增加心脏病、中风的风险,老年人本身血管弹性就差,再加上高油高糖的刺激,无异于是加快“爆雷”的节奏。

说白了,吃这些点心最多一两口解解馋还行,真要天天当早餐、当下午茶吃,绝对不行。

不少老人在吃这些传统点心的时候,还会配上豆浆、牛奶、自制的糖水汤圆,看起来很丰富,其实是一顿下去全是糖和脂肪,几乎没有多少真正对身体有益的营养。

更尴尬的是,很多老人还会给小孩一起吃,结果老人胖、小孩也胖,全家都在“吃错”。

再说第三种,可能更容易被误认为是“养生”的东西——坚果炒货类,尤其是加味的瓜子、开心果、腰果、核桃仁、杏仁等。

其实坚果本身确实是健康食品,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矿物质等,对心脑血管有保护作用。

但关键在于,怎么吃、吃多少,才是影响健康的重点。

现实中,很多人吃的根本不是“原味无添加”的坚果,而是各种“盐焗”“椒盐”“奶香”“蜂蜜”“焦糖”味的加工坚果,这类坚果为了让口感更丰富,会加不少糖、盐和油。

特别是咸味瓜子、腰果、杏仁这类,炒制时加盐量非常高。

一小包瓜子钠含量甚至能达到一两千毫克,换算成盐就是两三克。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盐不超过5克,这么一算,光一包瓜子就把盐吃得差不多了。

如果再加上每天炒菜时的盐,基本就是严重超标。

而且很多老人平时就有高血压问题,血压不稳、脑血管风险高,还在继续吃这些高盐坚果,后果真不敢想。

再者,炒制过程中使用的油质量难以保证,有些用了反复高温加热的油,产生大量氧化物质,对肝脏负担也大。

除了盐的问题,还有糖的问题。

像蜂蜜味的杏仁、焦糖味的核桃仁,看起来颜色亮、味道香,吃起来停不下来,但糖含量高得惊人。

一小把甜味坚果含糖量可能比一根雪糕还多,这类高糖高油的坚果根本不适合每天吃。

关键是很多老人还觉得这些是“补脑的”“长寿的”健康食品,不仅自己吃还拼命买给孙子吃,结果全家人热量都摄入超标,血糖都被拉高。

最尴尬的是,很多买坚果礼盒送礼的人,也都是奔着“营养”“养生”的名义去的,殊不知真正营养的是未加盐未加糖的原味坚果,而不是这些重口味加工品。

在笔者看来,真正健康的饮食习惯不是看吃的东西是不是高大上、包装是不是好看,而是要看吃进去的营养素和身体的代谢是否平衡。

这几年慢性病发病率持续上升,尤其是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很多都和日常吃错、吃多、吃偏了有直接关系。

老人因为代谢慢、消化功能弱、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更应该控制好油和糖的摄入,结果反而很多人在这些高油高糖的“传统小吃”上栽了跟头。

再有一点就是,很多老人觉得这些东西便于储存,不像水果蔬菜那样容易坏,就习惯性地备一大堆在家。

吃不完也舍不得扔,天天吃一点,结果等于天天在给身体制造“甜蜜的负担”。

尤其是那种喜欢坐着看电视、打麻将、聊天时嘴里总要吃点什么的人,更容易不知不觉把这些高糖高油的东西吃下去。

总而言之,不是说所有这些食物都不能吃,而是说不能随便吃、不能天天吃、不能大量吃。

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身体对糖和油的调节能力已经下降,很多潜在的问题一旦拖出来就很难逆转。

建议大家如果实在想吃,可以控制频率和量,比如果干每次一两块,点心一周最多两三次,坚果一天一小把,还要选择原味的那种。

另外多看看营养标签,不要光看名字好听、味道香甜就觉得健康。

健康这件事从来不是靠一个食物拯救的,而是靠一顿顿、一口口积累出来的好习惯。

[1]龙文进,樊胜根.基于大食物观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构建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