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提醒:上70的老人,宁可耳朵不灵,也别在5种状态下戴助听器

发布时间:2025-09-17 11:19  浏览量:1

“爷爷最近戴了助听器,耳朵却越来越不舒服,甚至开始头晕恶心,这是怎么回事?”

这不是个例,而是在临床中越来越常见的现象。助听器不是“耳朵的万能钥匙”,在某些状态下,它甚至可能“帮倒忙”。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听力下降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突破2.96亿,其中超过三分之一存在不同程度的听力问题。

助听器作为一种常见的听力辅助设备,虽然有其独特作用,但使用不当,反而可能带来新的健康风险。

很多老年人误以为,只要耳背了,戴上助听器就能“一劳永逸”。但事实并非如此。助听器并不是人人适用,更不是想戴就戴的“万能工具”。

人的听觉系统就像一个精密的仪器,过度刺激或刺激不当,就像老旧电视机突然插上高清信号,非但看不清,反而雪花一片。

特别是上了70岁的老人,身体各项机能开始衰退,听觉系统的适应能力也下降。一项发表于《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上的研究指出,7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约有21%的助听器使用者出现了耳鸣加重、头晕、焦虑等不良反应

这就引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在某些状态下,即使耳朵“背”,也宁可不戴助听器,否则可能“好心办坏事”。

老年人免疫力下降,容易反复感染。尤其是中耳炎,常常悄无声息地“潜伏”在耳朵深处。

助听器一戴,等于给已经发炎的耳朵“火上浇油”。

一位70多岁的老人因耳朵闷胀、听力急剧下降,在某医院就诊。医生发现是急性中耳炎,但老人坚持戴助听器“为了听得清”。结果短短几天,耳内感染加重,出现鼓膜穿孔。这种情况在临床中并不少见。

在中耳炎未完全治愈前,坚决不可佩戴助听器,否则可能导致感染扩散、听力进一步受损。

助听器虽然能放大声音,但也可能放大不该放大的“噪音”。尤其是当老年人本身存在耳蜗或前庭功能障碍时,佩戴助听器反而容易引发一系列不适。

耳朵不是“扩音器”,而是一个平衡复杂的神经系统。

医学研究表明,突发性耳聋、梅尼埃病、老年性耳蜗退化等疾病,常伴随耳鸣、眩晕。此时佩戴助听器,将加重神经系统负担,甚至诱发耳石症等前庭紊乱疾病。

若老人出现这些症状,应尽早到耳鼻喉科就诊,明确病因,而非盲目“加音量”。

情绪和听觉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临床发现,焦虑、抑郁、认知障碍等精神状态异常的人群,对助听器的适应能力明显下降。

就像心烦时听人说话,哪怕是好话也觉得刺耳。

一位患有轻度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家属给他配了助听器,本以为能改善交流。但戴上后老人情绪反而更不稳定,常常抱怨“耳朵里有人吵架”,甚至出现幻听。

医学研究指出,部分认知障碍患者在佩戴助听器后,因无法适应声音变化,出现混淆、恐惧等精神反应。对这类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评估是否适合佩戴,切不可强求。

很多老年人并非单纯的“听力下降”,而是波动性听力障碍。比如突发性耳聋、药物性耳聋等,其听力水平可能在短时间内大幅变化。

在听力尚未稳定前,贸然配戴助听器,不仅无法起到辅助作用,反而可能干扰病情判断,影响后续治疗。

听力不是“今天测了就定型”,而是一个需要动态观察的过程。

医生建议:听力评估至少在稳定期连续三次测量结果一致后,才考虑助听器干预

老年人常常图方便,在网上购买所谓“老人专用助听器”,甚至收到子女赠送的“孝心产品”,但这些设备未经专业验配,不仅达不到效果,还可能造成伤害。

助听器的验配,就像配眼镜,需要专业的听力师根据听力图、残余听觉、言语识别能力等多项指标综合评估。

耳朵不是“万能插口”,助听器也不是“通用遥控器”。

国家卫生健康委明确指出:助听器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个性化调试,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否则,不如不戴。

助听器不是“有病就吃药”的简单逻辑,而是一个精密配合的医学干预手段。使用助听器前,老年人应经过如下步骤:

去正规医院耳鼻喉科进行全面听力检查,明确是否为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排除中耳炎、耳硬化等可逆性病变。

听力学专业人员进行助听器验配,选择合适的类型(耳背式、耳内式等),并进行多次调试。

建立听觉康复档案,定期进行听力复查和设备维护,防止设备老化或耳道病变影响佩戴效果。

助听器不是“买了就能用”,而是需要“穿鞋前先量脚”。

某居民区一位76岁的老人,子女给他买了价格不菲的助听器,希望改善父亲的听力问题。老人戴上后,最初确实觉得“听得清了”,但几天后出现了耳朵胀痛、头晕、睡眠不佳等症状。

去医院检查后发现,老人其实患有轻度中耳积液,并不适合佩戴助听器。医生指出:“这类情况应先治疗耳病,待听力稳定后再评估是否需要助听器干预。”

好在发现及时,取下助听器后,老人症状逐渐缓解。这个案例提醒广大读者:好心不能变成“好伤”,助听器这把“钥匙”,一定要用对锁。

听力问题不仅仅是“听不到”,还可能引发社交障碍、认知退化、心理问题等连锁反应。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听力障碍是导致老年人社会隔离和认知功能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

耳朵若关上了,心也容易跟着关上。

无论是否佩戴助听器,老年人及其家属都应关注听力健康。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噪音暴露、谨慎使用耳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定期进行听力筛查。

同时,加强与老年人的沟通,给予心理支持,避免因听力问题被边缘化。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参与,才是健康老龄化的根本保障。

医生的职责,不仅是治病,更是帮助人们科学认知健康。对于70岁以上的老人,助听器是一种有用的辅助工具,但绝不能盲目依赖,更不能不加选择地使用

愿每一位老人都能在科学指导下,安全、有效地使用助听器,让耳朵不仅“听得清”,更能“听得健康”。

参考文献

[1]王晓明,张志宏.老年人助听器使用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24,22(3):145-149.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老年人健康状况报告(2024)[R].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司发布,2024.

[3]李红,赵建国.听力损失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5,39(5):412-416.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