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取消绩点:一场从源头瓦解“内卷”的教育改革
发布时间:2025-09-17 19:04 浏览量:1
2025年9月,北京大学迎来新一届本科新生。但这一次,与往年不同,新生们踏进校门的那一刻,也踏入了一个“没有绩点”的时代。
从2025级起,北大正式取消GPA(平均学分绩点)制度,学生成绩将不再以绩点呈现,而是由百分制或等级制记录。这不仅是一次制度层面的微调,更像是一场教育理念的“反内卷”革命。
这场改革最早可以追溯到2022年。当时,北大生命科学学院率先试水,取消绩点、试行等级制和合格制(P/NP),也就是只记录“通过”或“未通过”,不再打分。这种制度,被认为是此次全校改革的“前哨战”。
说到底,绩点制度本意是用来反映学生学业水平,但在现实中,它却被无限放大。保研、奖学金、出国、甚至入党、找工作,统统绕不过那个小数点后两位的GPA。这种“绩点至上”的现象,把大学变成了大型排名场,而学生也在分数的缝隙里挣扎。
一位北大教授回忆,曾经高考分数最拔尖的生物系学生,在课堂上反倒不如心理系大一新生思维活跃。他发现,那些靠死记硬背进来的学生,进校后反而在想象力和分析能力上出现“倒退”。而绩点制度,正是压垮学生创造力的“隐形负担”。
从那以后,北大开始动手术。生科院推行“半开卷”考试,允许带一张白纸进考场,考察不再以记忆为主,而是考理解和应用。老师出题风格也因此转变,更注重思维训练而非死记硬背。
改革初期,学生最直观的感受是:成绩压力变小了,学习方式也变了。比如,85分以上就是A,不再设定40%的优秀率上限,意味着不必再“卷”着抢A。而合格制的引入,也让学生更敢于选那些有挑战性的课程,不用再担心一门课毁掉整个绩点。
但取消绩点,并不等于“放水”。奖学金评选仍旧严谨,生科院采取答辩制度,由教授评委综合考核科研能力和思维水平。保研则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研究潜力,而不再死盯绩点。
对于出国申请等需要绩点的场景,学校提供换算说明,学生可自行计算。这种“有弹性”的做法,既不一刀切,也为学生留出了空间。
不仅北大,清华、复旦等高校近年来也在探索等级制、P/NP等多元评价方式。虽然各校做法不同,但共同趋势很明确:走出“唯绩点论”,推动教育回归育人本质。
改革背后,其实是一种对教育焦虑的回应。长期以来,绩点成了学生之间“内卷”的核心指标。为了GPA,大家疯狂选“水课”,避开难课,甚至提前打听老师给分风格。这种“算计式学习”,无益于兴趣培养和能力提升。
有人担心,取消绩点会不会“换赛道内卷”?答案是:或许。但至少,这种卷,开始转向科研、项目、实践等更接近真实社会竞争力的维度。
对学生来说,这意味着要更清楚自己的兴趣和方向;对老师来说,也要设计更有挑战性的课程和项目,真正激发学生的潜力。教育,不再是“比分数”,而是“育能力”。
当然,这种改革未必适用于所有高校。正如有专家指出,普通高校学生升学和就业压力更大,绩点仍是重要的筛选工具。但在头部高校,取消绩点,是有制度空间的,也有现实基础。
总的来说,北大的这场改革,并不是简单的“去分数化”,而是试图用一整套机制,重新定义“好学生”的标准。从单一指标走向多维评价,是高等教育的必经之路。
取消绩点,不是削弱竞争,而是引导学生从“比分数”走向“比能力”。这是一次从制度到理念的深层次变革,也许,它正在为中国大学教育打开一个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