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心理学丨孩子如果抑郁了,家长该怎么办?
发布时间:2025-09-19 14:09 浏览量:1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今年发布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现状及康复困境研究》显示,29.31%的家长在孩子发出四次以上的请求后才带去就诊,延误就诊的情况非常普遍,原因主要是家长缺乏心理健康常识以及不知道如何求助。研究建议家长主动学习心理知识,做孩子心理健康的守护者。
“你们知道那是什么滋味吗?”
女儿的一段话曾经深深触动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我们从7:20就要进教室,坐到下午05:30,放学回到家,作业写到晚上11:00,周六周日还得被你们安排加课、补习,从早上10:00坐到晚上10:30,你们大人坐一个试试?你们知道那是什么滋味吗?”从此之后,只要女儿周六不想去上课,妈妈就给她写假条,毫不犹豫。
然而,一些惯于鸡娃的家长往往犯一个错误:孩子没有明显的症状之前,他们只知道鸡娃,只有当孩子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才意识到孩子健健康康的比啥都强。而一旦出现抑郁症等心理疾患,往往就得休学,这时候家长才醒悟:还不如当初慢慢学。实际上,如果孩子带着严重的心理问题考进了名校,哪怕熬过了四年,毕业后也往往走不远。
教育当然要重视,但凡事讲究平衡与适度。适度鸡娃,效果很明显;投入再多一些,效果急剧下降,并且可能有害。怎样才算“适度”?
事实明摆着,如果让你每天醒来就干一件事,不准玩手机,一直到晚上半夜睡觉,第二天还要早起,几乎全年无休,你行吗?任谁都不行,时间一长,谁都会崩溃。牺牲健康玩命搞学习,最后啥也得不到。
有个关于睡眠的常识,家长们一定要重视:睡眠是记忆加深的过程,睡不足睡不好的孩子,学习不会好,而且生长激素是在深度睡眠的时候才会分泌,有的孩子从小就睡眠严重不足了,既影响学习效率,又影响生长发育,还是抑郁的诱发因素之一。
“打一顿就好了!”
男孩小安,从初中升到高中后,学习压力大增,他每天都感觉很累,情绪越来越低落,觉得“活着好难”,有时候会突然哭出声,身体也仿佛被什么东西压着,总是疲乏无力,连起床都要用尽全力。
小安试着向父母诉说这些情况,妈妈的第一反应是“年纪轻轻瞎想什么?手机玩太多了!”爸爸的观点则是:“别这么矫情!多出去走走就好了。”小安只好向心理老师求助,后来去医院被诊断为中度抑郁。
连父母都无法理解自己的痛苦,这是很多陷入抑郁孩子的一大痛苦源。小安说:“他们的话让我更难受,好像我的痛苦根本不值得被认真对待。”
一些中产家庭由于经济实力和知识储备的因素,能够对陷入抑郁的孩子及时干预,一些经济状况不太好或缺乏心理常识的家长,除非孩子出现自残等过激行为,一般不懂得重视。看到孩子情绪和心理异常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想太多”“就是闲的”“现在生活水平比我们那个时候好多了”“有什么大不了的?”有的还责怪孩子“某某比咱家条件差多了,人家也没见抑郁!”“就你弄这么多麻烦事。”他们还常常向孩子讲一堆人生大道理,灌一些无用的鸡汤,还有过激的,觉得“打一顿就好了!”
每一代孩子所处的社会现状或生活方式都是不同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烦恼。家庭教育学者林巨认为,如今的孩子们背负着‘三座大山”:同学之间的差距大山、对未来生活期待与现实落差的大山、鸡娃卷娃的大山。他说:“现在孩子的生存处境,比我们那一代人难一百倍,他们并非娇气、矫情。”
有的家长得知孩子抑郁后十分震惊,对亲子相处模式进行过度纠偏,从先前忽略孩子心理的粗心大意型,骤然转为小心翼翼的过分谨慎型,这样做反而给孩子传递担忧、紧张等情绪。有的急于求成,希望孩子尽快好起来,时时刻刻守在孩子身旁,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无形之中给孩子增添了额外的压力。
去病如抽丝。孩子患上抑郁症,父母首先需要稳住自己的心态,正确认识和接纳孩子的病情,要明白康复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做好心理准备。家长如果心态不稳,家庭就会变成暴风雨中飘摇的小船,不利于孩子的恢复。
家长要遵照医嘱,注意观察病情,保证孩子安全的同时,每天抽些时间陪孩子做一些轻松的事情,比如看剧、一起做饭、一起运动,还可以根据孩子的意愿,换个居住环境或外出旅游。陪伴期间,要允许孩子发脾气或哭泣(自伤或伤人除外)。
容易被忽视的“隐蔽抑郁”
必须注意的是,抑郁症具有隐蔽性、易忽略等特点。有些抑郁者,刚开始并不知道自己已经陷入抑郁,还有的不善表达或羞于表达内心的痛苦,为了面子、自尊或出于礼貌的需要,他们会面带微笑,看上去若无其事,甚至给人以开朗、热情的假象。有的早上有说有笑,晚上就自杀身亡,让身边的人既震惊又费解。
抑郁症患者的真实感觉是:仿佛坠入了无边的灰暗无法抽身,什么事也无法让自己高兴起来,原先的兴趣爱好都索然无味,无力、无助、无望、自责、自罪、无价值、无意义,甚至感觉自己多余,不如从世界上消失。
抑郁症患者容易疲乏、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维缓慢、反应迟钝,导致成绩下滑、人际关系不良,有的孩子回避社交、不去学校,有的暴躁易怒易冲动。
很多抑郁症患者还共患其他心理障碍。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的研究显示,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43.9%同时患有焦虑障碍,39.2%同时患有睡眠障碍,20.9%同时患有强迫症,9.2%同时患有精神分裂谱系障碍,9.1%同时患有应激相关障碍,8.8%同时患有进食障碍,10%同时患有人格障碍,5.7%同时患有神经发育障碍。
多数抑郁症患者伴有躯体症状,到医院检查却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有的胃痛、腹胀、腹泻、厌食、恶心、体重下降,有的头疼、腰痛、背痛、四肢疼,有的心慌心悸、小便频密,有的失眠、早醒,还有的嗜睡。此外,抑郁症还有昼重夕轻的昼夜节律,以及春秋重夏季轻的季节性规律。有些患者容易被误诊为神经衰弱或神经症。
抑郁障碍危害大,可致丧失工作和学习能力,如果延误治疗会反复发作、慢性化,造成精神残疾,甚至酿成自杀。如果相关症状持续两周以上,明显影响正常生活,就应高度重视。需要明确,抑郁症完全可以治好,越早治疗,效果越好,早期的充分治疗可以避免精神残疾和慢性化。
在接纳中获得新生
太多人在“应该成为的样子”中迷失,当确认自己陷入抑郁后,很多人的直接反应是“我必须马上振作,不能再这样颓废下去。”这是自我苛责与挣扎对抗的声音,会让自己陷得更深。真正的救赎,始于停止与自我的对抗,转而与自己和解共生。
抑郁症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一次深刻的觉醒。美国存在心理学之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说过:“抑郁是灵魂发出的呐喊,提醒我们正在背离真实的自己。”
曾陷入严重抑郁的演员周润发说:“最黑暗的日子里,我学会了像对待挚友那样对待自己,允许自己失眠、哭泣,甚至什么都不做。当我停止与不够好的自己较劲,光就照进来了。”一位重度抑郁患者康复后领悟:“我花了半生时间证明自己值得被爱,却忘了真正的爱,从接纳自己本来的样子开始。”一位曾与抑抗争三年的女士顿悟:“当我不再把‘正常’当成人生唯一答案,而是允许自己像一株被暴风雨打弯的植物,先静静扎根时,那些纠缠我的黑暗才开始松动。”
停止用“应该”评判自己,放下对“完美康复”的执念,不再把情绪当作敌人,而是将其视为需要被倾听的信使。以“允许”拥抱当下,改变便悄然发生。
家丑不可外扬
有的家长总认为孩子是“自我”的一部分,孩子有了心理问题,担心别人指责自己也有心理问题或嘲讽自己教子无方。他们感到羞耻,认为“家丑不可外扬”,甚至干脆讳疾忌医否认孩子生病。面对医生的诊断,有的家长当场就怒:“凭什么说我家孩子抑郁?”有的顽固不听医嘱,拒绝给孩子服用必要的药物,有的心急求快,只给孩子吃一段时间药,发现效果不佳,就回头怪罪医生。
这一类家长里面,有相当一部分属于鸡娃育儿的典型,他们将孩子的得失与自己的成败挂钩,总以为孩子必须像自己一样优秀,要不然太丢人。这是一种错误的执念。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先天特质,文盲的孩子也可能考上清北,高级知识分子的孩子可能成绩一塌糊涂,这是遗传规律,就跟抛硬币似的,只要次数足够多,最后正面和反面的几率都是无限接近50%。天生我材必有用,因材施教才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如果不尊重孩子的意愿和兴趣特长,越俎代庖按照自己的意愿替代孩子选择未来,很容易耽误孩子的人生,甚至摧残孩子的心理,酿成悲剧。
有些人还在迷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觉得只要吃了苦,凡事就都能解决。要是单纯搬砖,多吃点苦确实能多搬几块,但高考和个人发展,都属于“复杂体系”,不吃点苦不太行,但是纯吃苦可能会适得其反。哪怕通过持续吃苦上了好大学,但一个从小就没有感受快乐的孩子,怎么可能有健康阳光的心态?实际上,他们长大成人后,内心大都是灰暗的,难以真正快乐起来。
很多家长羡慕学霸。其实,学霸首先由先天因素决定,他们可能一辈子最擅长的事就是学习,只要父母不拖后腿,他们自己是会出头的,而且人家学起来并没有外人想象的那么苦,觉得学习很苦的也大都考不上。所以,学习好固然好,即使学习不好,出路也有很多,没必要太焦虑。
后喻时代的家长容易焦虑
有一类家长盲目听信网络上的所谓心理科普,简单认为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所致,过度反思自己,陷入“都是我的错”的泥淖,内疚、焦虑甚至抑郁。其实,父母都是普通人,是人就会犯错,大多数父母为生计奔波实属不易,不应把所有矛头都指向父母。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家长在陪伴患病孩子期间,陷入情绪泥潭,也可以与孩子一起接受心理咨询。
实际上,家长的育儿焦虑,大都是因为他们的内心缺少安全感,安全感的缺失则源自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过去,大家都知道怎么做父母,如今,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越多,家长反而越不知道怎么选择,容易迷失在不确定性里。育儿问题上各种理论观点常常互相打架,让一些家长抓狂不已,无所适从。
以前,长辈们总是自诩经验丰富、知识权威、目光长远,以过来人的身份,对孩子的人生指手画脚。然而,如今已经进入后喻时代,新生代年轻人是数码时代的原住民,是新信息源的熟练运用者,是新技能发展的引领者。当长辈失去了经验价值,他们的育儿观念不一定适用当下,他们丧失了权威,还不得不向晚辈学习。当晚辈成为知识传播的主体,代际知识传递的方向就发生了逆转。老一辈如果放不下架子,总抱着过去的经验不放,总以为自己正确,总希望把经验强加给孩子,就会影响孩子的发展。当意识到自己不一定正确,尝试弯下腰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心声,才会找到共同解决问题的路径。
允许孩子自主探索“三大问题”
过去,我们学习某种技能是为了吃饱穿暖生活得更好,在后喻时代,所有标准化的工作逐渐被机器替代,孩子的人生目标变成了活得有意思有意义,活出独特的个性化自我,而不是沿着大家普遍认可的、所谓的合适道路走下去。
我是谁?我的独特性在哪里?我能为社会做什么贡献?这是后喻时代孩子持续追问和不断探索的三大问题,而自主探索须有独立的人格,有了独立的人格,才会自主选择未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追逐内心深处的理想。
所以,别强行要求孩子按照父母设定的路线前进,给他们充分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勇敢尝试,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精彩人生。(文/张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