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到农行取款去世后续:2小时没办好 死在大门口 银行紧急回应
发布时间:2025-05-16 12:05 浏览量:5
近日,湖南株洲一位重病老人,在银行取款时离世的事件,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在网络上激起千层浪,引发大众对银行服务、规则执行的深刻反思。
事情起始于5月14日,据家属透露,老人长期重病缠身,瘫痪在床,此前因腿摔断住院治疗。
当日,家人打算为其转院,急需取出她名下5万元定期存款,便让女儿带着两人身份证和存单,前往中国农业银行湖南株洲田心支行办理取款业务。
可银行工作人员却告知,必须老人本人到场才能取钱,无论家属如何解释老人身体状况,都未能改变这一要求,且未主动提及可提供上门服务。
无奈之下,家人只能用轮椅将老人推至银行。从下午4点到5点多银行下班,取钱手续仍未办妥,最终老人在银行门口不幸离世。
这一事件曝光后,舆论瞬间炸开了锅。不少网友对银行的做法表示愤怒,指责其过于死板,缺乏基本的人文关怀。
毕竟,在已知客户重病、行动不便的情况下,银行理应灵活处理,而非机械执行规定,将客户和家属逼入绝境。
从银行客服热线工作人员的回应来看,其实针对类似病人取钱治病的特殊情况,家属带齐证件和存折是能够代办的,也可申请上门服务。
既然如此,为何田心支行的工作人员,没有给出相应解决方案呢?是对内部政策不熟悉,还是怕承担责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背后反映出的,是银行基层员工服务意识的淡薄,以及执行层面的僵化。
回顾过往,类似事件并非个例。多年前,有网友父亲心梗住院,钱包被盗,银行卡和身份证丢失,前往银行办理挂失手续,却因工作人员要求本人到场而未能成功。
还有报道显示,工作人员要求重病老人亲自到现场办理业务,最终老人不幸离世。这些事件无不暴露了银行在服务特殊群体时的短板,一次次刺痛公众的心。
面对舆论压力,5月15日,中国农业银行株洲分行迅速回应,称已成立专项工作组,全力配合公安机关调查,并向逝者表示沉痛哀悼,承诺配合家属做好善后事宜。
但这一回应,似乎未能平息公众的怒火。大家更希望看到银行从根本上反思服务流程,优化特殊情况处理机制,避免类似悲剧再次上演。
站在银行的角度,要求客户本人到场办理业务,确实有保障资金安全、符合监管要求等合理考量。但特殊情况特殊对待,也应是服务行业的基本准则。
如今科技手段日新月异,银行完全可以利用远程视频、上门核实等方式,在保障安全的同时,为特殊客户提供便利。比如,通过与社区、医院等合作,获取客户病情证明,或采用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技术,进行远程身份验证。
在这起事件中,银行错失了太多“补救”机会。若工作人员在得知老人病重时,主动告知家属可申请上门服务;若在老人被推到银行后,迅速启动绿色通道,简化手续流程;若能设身处地为老人和家属着想,而非机械执行规定…… 或许,这场悲剧就能避免。
逝者已矣,再多的指责,也无法挽回生命。但这起事件必须成为银行业乃至整个服务行业的警钟。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在执行规定的同时,更应关注客户的实际需求,多一些人性关怀,少一些冰冷教条。
希望未来,银行能真正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里,让每一位客户都能感受到温暖与尊重,别再让类似的悲剧重演,让规则与人性在服务中实现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