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冷,冠心病患者警惕:宁可冷着,也不能在这4种情况下取暖

发布时间:2025-09-23 13:16  浏览量:1

天气一冷,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赶紧把电热毯、取暖器、小太阳这些设备统统搬出来,恨不得一整天都泡在热烘烘的环境里。但有些人可真得注意点,特别是那些患有冠心病的人。

天气一变凉,心血管系统就变得格外敏感。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秋冬季节本身就是冠心病的高发季,不少人就是因为一个不合适的取暖方式,诱发了心绞痛甚至猝死。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宁可稍微冷着点,也不要乱来。

首先要搞明白为什么天气冷对心血管系统是个挑战。

因为气温下降时,身体为了保持核心体温,会通过血管收缩来减少热量流失。

而这时候,冠状动脉也一样会收缩,这就可能造成心肌供血不足。

对正常人来说问题不大,但对有冠心病基础的人来说,就很容易导致心绞痛、心律失常、甚至心肌梗死。

有些人本来血管就狭窄,一冷一热的刺激,等于是在脆弱的血管上来回拉扯,最后扯出问题来。

而一些错误的取暖方式,正是加重风险的导火索。

举个例子,最近几年特别流行那种密封的电热毯取暖法。

一进屋就开着电热毯,盖着厚厚的被子,再用暖宝宝贴身贴着。

这种情况下,看起来是暖了,身体表面温度升高,但核心体温却可能升得太快,结果导致血压波动特别大。

尤其夜里睡着后,人的自主神经调节能力下降,体温变化容易让血压忽高忽低,而血压不稳恰恰是冠心病患者最怕的诱因。

再者,一些人喜欢用热水袋直接敷在心口、腹部等部位取暖,觉得这样热得快、舒服。

但殊不知,心脏附近的大血管如果受到局部高温刺激,会让局部血管扩张,血流突然加速或血压短时下降,心脏一时适应不过来,就容易引发胸闷、气短,甚至心悸。

特别是老年人或者已经有动脉硬化的人,血管弹性差,这种突然的刺激有时候就是压垮心脏的最后一根稻草。

还有一种情况也很常见,就是洗澡时用高温热水猛冲。

尤其是冬天,一些人洗澡前把浴室加热得像蒸桑拿一样,水温也调得特别高,认为这样暖和、舒坦。

但问题是,从寒冷的环境一下子进入高温水汽环境,本身就是对血管的一种剧烈刺激。

皮肤血管一下扩张,心脏供血需求增加,但冠状动脉供血能力没跟上,就很容易出现心肌缺血。

更危险的是,洗澡过程中体位改变,比如蹲下再起身,可能会因为脑供血不足而出现晕厥,这对本身就有心脏病的人极不友好。

更别说那种“上火取暖”的方式了,比如冬天喝特别浓的姜汤、吃火锅、喝酒来“暖身子”。

这些方式从感觉上的确让身体暖和了点,但对冠心病患者来说,无异于在火上浇油。

特别是酒精,它会让血管一时扩张,血压下降,随后又反弹升高,还可能影响心率稳定。

很多人在喝酒取暖之后第二天就出现心前区疼痛,甚至凌晨突然发病。

数据也显示,冬季心肌梗死的发作高峰大多在清晨,而酒精摄入过量正是高危诱因之一。

近来不少医院心内科都表示,每年一进入冷天气,就会明显感觉到冠心病相关急诊病例的上升。

有医院统计过,冬季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比夏天高出30%左右,而很多猝死的病例,背后都有不恰当的取暖方式或突发的温差刺激。

在笔者看来,这些悲剧本可以避免,只要大家多一些警惕,别为了取暖舒服一时,把心脏放在了“高压锅”里。

那么,冠心病患者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既保暖又安全呢?其实并不复杂。

首先,取暖方式要讲究“温和”,不能一下子让身体暴露在过热的环境里。

比如空调设定在20~22℃左右就可以了,电热毯建议在入睡前加热,睡觉时关闭或调至低温模式。

不要贴身贴暖宝宝在胸口或心口,尽量避免高温水袋长时间捂一个地方。

洗澡时水温控制在37~40℃之间为宜,不要忽冷忽热,也不要突然进入高温浴室,洗澡前后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其次是要注意生活规律和饮食节制。

晚上尤其不能大吃大喝,晚饭过晚、吃得过饱都可能让夜间血液黏稠度上升,增加心脏负担。

天气冷的时候,更要避免熬夜,保持充足睡眠,防止交感神经过度兴奋。

很多突发的心梗案例都发生在熬夜后或睡眠不规律的阶段,这不是偶然,而是因为人在疲惫时身体调节能力下降,冠脉容易出问题。

再者就是不能忽视服药和监测。

有冠心病基础的人,一定要坚持规律服用降压药、降脂药、抗血小板药物等。

很多人自以为控制得不错,就擅自停药或断断续续,这种行为非常危险。

尤其到了换季阶段,身体调节紊乱,更需要通过药物维持心脏稳定。

此外,定期监测血压、心率,有条件的可以做心电图、心脏彩超等复查,发现异常能早干预。

值得一提的是,日常活动也不能因为天气冷就完全停摆。

适当的室内活动、慢走、拉伸,都是有利于心血管健康的。

相反,整天窝在被窝里不动,反而容易让血液循环变慢、血液黏稠度升高,这对冠心病患者来说更不好。

活动不等于剧烈运动,关键是要有规律、有节奏地动起来,哪怕每天在屋里走上半小时,也比久坐强。

总的来说,寒冷天气对冠心病患者来说确实是一个考验,但绝不是说就只能“忍着冷”。

取暖是可以的,但一定要避开那些危险的方式。

尤其是高温刺激、极端温差变化、酒精摄入等,这些看似是取暖,其实却是在给心脏“埋雷”。

宁可穿厚点、多加件衣服,也不要冒险去用高温来硬撑。

冠心病不是不治之症,但一旦诱发突发性事件,后果往往难以挽回。

在笔者看来,保暖这件事,说到底是个细节活儿,不是比谁暖得快、暖得猛,而是谁暖得稳、暖得安全。

我们都希望自己和家人能过个温暖、平安的冬天,但这份“温暖”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愿每一个有心脏问题的朋友都能记住这些提醒,别让一个看似无害的取暖习惯,变成压垮身体的最后一根稻草。

天气再冷,命更重要。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