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64岁老人种植牙手术成功,7小时后死亡,医生:犯了低级错误
发布时间:2025-09-24 16:32 浏览量:1
近些年,种植牙手术越来越普及,很多缺牙的老人都觉得这是恢复咀嚼能力的好办法,比假牙稳固,也更方便。
但这类手术虽然常见,并不代表就没有风险。尤其是一些年纪偏大、身体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果术前评估不充分,术中和术后护理不到位,极有可能酿成悲剧。
天津那位六十多岁的老人手术后仅仅七个小时就离世,让不少医生直言可惜,甚至有人叹息这是一个完全可以避免的低级错误。
很多人一听就不理解:种个牙不就是口腔小手术吗?怎么会要人命?
其实问题就在这里。大家普遍把种植牙看得太轻,觉得这只是口腔科的小项目,没啥大风险,但现实远比想象的复杂。
种植牙本质上是一个外科手术,涉及牙龈切开、骨面处理、植入钛钉等步骤,整个过程持续时间可能很长,而且要进行局部麻醉甚至静脉镇静。这些操作对身体的要求其实很高,并不是谁想做就能做。
首先要说的一点是,老年患者和年轻人完全不同。六十多岁的人,往往已经伴随各种慢性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有些还长期吃药。
手术本身未必致命,但术前评估不到位,风险就会被低估。医学统计显示,超过一半的老年口腔手术并发症都和心血管疾病有关。
术前如果没有仔细检查心电图、心功能、血糖水平,医生就贸然安排手术,那就是对患者不负责任。
其次,手术时间过长对老年人来说也是一个危险因素。种植牙往往要持续两三个小时,如果一次种植多颗甚至全口,那时间可能更久。
长时间张口、紧张状态,再加上局麻药物的作用,都会让血压波动、心率不稳。有些老人心脏本来就不好,这种情况下极容易出现心律失常、心衰甚至心梗。
有研究报道,在接受口腔大手术的老年患者中,术中或术后24小时内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明显升高,这就是临床上最担心的情况。
更麻烦的是术后管理。很多人以为种完牙就是等恢复,其实术后七十二小时是最关键的观察期。
像血压波动、出血、呼吸不畅、药物过敏,这些问题都有可能在术后数小时出现。
偏偏不少患者手术后就直接回家了,没有在医院观察,也没有家属警觉,一旦出现突发情况,抢救机会就被耽误了。
天津那位老人术后七个小时去世,很大概率就是术后风险没被重视,等发现异常时已经来不及。
医生口中的“低级错误”,很可能就是忽视了基础病管理。比如高血压患者术前没有稳定控制在安全范围,糖尿病患者血糖没有达标,冠心病患者抗凝药物停得不合理,这些都可能成为触发致命事件的导火索。
有数据显示,超过70%的口腔手术严重并发症,都和基础疾病评估不足直接相关。这些其实完全可以通过规范化的术前准备避免,但往往因为觉得“只是口腔手术”而被忽略。
在笔者看来,这件事背后真正暴露的问题是大众对种植牙风险的认识不足。很多人只看到广告里说的“轻松、快捷”,却不知道手术的核心风险在于身体能不能承受。
其实医生并不是反对老人做种植牙,而是强调必须满足几个条件:全身状况稳定、心肺功能没有明显障碍、血糖血压控制良好、没有严重的骨质问题。否则硬做,不仅牙没种好,还可能丢了命。
再补充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那就是药物管理。很多老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凝药物,这类药能预防心脑血管事件,但手术时会增加出血风险。
有些医生为了减少术中出血,就要求患者停药,可一旦停药时间过长,心梗、中风风险反而急剧上升。
如何平衡这个问题,需要严谨的评估和个体化方案,而不是一刀切。天津老人去世的事件,也有可能和药物管理不当相关。
还有一点必须提醒,很多老人本身肝肾功能已经下降,对麻醉药、抗生素、止痛药的代谢能力减弱。
术中用药剂量如果不合适,可能会引起中毒反应或延迟性不良反应,这也是术后几个小时内突然恶化的原因之一。
所以对老年患者来说,手术不是简单“做与不做”的问题,而是“怎么做、能不能做得安全”的问题。
当然,种植牙本身也有好处。恢复咀嚼功能能改善消化,增加营养摄入,提高生活质量,这些都是积极的。但前提是安全。
医生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任何手术都有风险,关键看能不能把风险降到最低。
而降风险的核心就是重视基础病、科学评估、合理用药、术后严密观察。这些环节如果缺失,再小的手术都有可能变成大事故。
总的来说,这件事确实令人唏嘘。老人只是想恢复咀嚼,没想到却因为一个可避免的错误而丧命。
对患者家属来说,这是难以接受的遗憾;对医生来说,也是值得反思的警钟。毕竟,不是所有手术都适合“快速推进”,尤其是老年人,哪怕是一个小手术,也要当成大手术一样对待。
在未来,应该更多地提醒大家,任何涉及全身状况的治疗,都要先问一句:身体承受得了吗?
别总觉得这是小事,别轻信广告说“无创、轻松、零风险”。在笔者看来,手术可以做,但安全评估必须排在第一位。毕竟牙可以慢慢修复,但命只有一条。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