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安全吗?会引发肿瘤吗?需要配型吗?一文讲明白!
发布时间:2025-09-26 09:47 浏览量:1
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MSCs)凭借其独特的组织修复能力、免疫调节特性及潜在的抗衰老作用,已成为生物医学领域极具前景的研究方向之一。然而,公众对其长期安全性的担忧从未停止:输注后是否会导致肿瘤?需要配型吗?
大家都知道造血干细胞移植需要配型,所以提到干细胞治疗,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会不会排异?配型难不难?
同时,由于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的潜能,所以有人会联想到肿瘤细胞的无限增殖,因此对干细胞治疗忧心忡忡,担心会不会埋下肿瘤隐患?接下来,文章将以众多临床研究案例来详细解答这几个核心问题。
安全性验证:
5年随访实现“零肿瘤”,器官功能稳定
2025年,最新发表在《Regenerative Engineering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的5年追踪研究为我们揭开了这一谜题的重要一角。该研究通过对健康受试者长达5年的系统观察,不仅首次在人体层面证实了单次MSCs输注的长期安全性,更揭示了高剂量治疗组持续的抗炎效果,为理解干细胞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突破性证据。
(1)研究设计:
受试者:11名健康成年人(4男7女),年龄跨度20-65岁。 剂量分组:低剂量组(6500万细胞)5人,高剂量组(1.3亿细胞)6人 随访时间:输注后半年、1年、5年。 核心目标:评估长期安全性(尤其是致瘤性)和抗炎效果的持久性。(2)安全性结果:
无严重不良反应:所有受试者在5年内均未出现与干细胞相关的副作用,如过敏、感染或器官损伤。 肿瘤标志物全阴性:PSA(前列腺癌)、CA125(卵巢癌)、AFP(肝癌)等指标均正常,无致瘤迹象。60岁以上受试者同样安全,排除“干细胞加速衰老或致癌”的猜测。 器官功能未受影响:肝肾功能、心肺功能、血糖代谢等长期稳定,证实干细胞不会扰乱生理稳态。大量临床研究提供了坚实证据:
2010年,法国 13 家科研单位在权威期刊《Blood》上发表研究,把体外培养出现染色体异常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小鼠体内,结果显示并不会引发肿瘤。
2021年,我国学者对 3546 名患者、62 项临床研究进行荟萃分析,在《Stem Cell Research&Therapy》杂志证实间充质干细胞在不同人群中都表现良好。
2023 年,美国研究人员在《Current 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杂志发布综述,表明正确静脉输注间充质干细胞几乎不会出现严重不良事件。
这些逐年积累的临床证据也得到了领域内权威专家的印证。例如,在央视“绿色中国”栏目的专访中,上海干细胞临床转化研究院院长、中国干细胞产业联盟理事长刘中民明确表示:
“到目前为止,在全球范围内使用脐带、脐血、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没有一例报道发生恶性肿瘤。所以从这一点来讲,大家应该放心。至于现在使用了干细胞,10年、20年以后会不会生肿瘤,我认为这和使用干细胞没有关系。因为人本身就会生肿瘤,按照统计学来讲,每个人一生当中得肿瘤的几率是40%。50岁和20岁相比,生肿瘤的几率提升100倍;70岁比50岁多1000倍。”
所以说,认为使用干细胞以后长期会得肿瘤,实际上是一个误区,大家对这方面不太了解,才会把它变成一种焦虑,担心这会影响个人的健康,实际上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由此可见,间充质干细胞在安全性上经受住了科学的严格检验,为干细胞治疗的应用提供了可靠保障。
间充质干细胞需要配型吗?
大家熟知的造血干细胞移植需要严格配型,是因为造血干细胞来自骨髓或脐血,其表面携带明确的 “免疫身份标签”(HLA 抗原系统),如果配型不符,会引发强烈的免疫排斥反应。但间充质干细胞与之不同,尤其是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堪称“免疫隐形选手”。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主要指从新生儿脐带组织中提取的一种叫做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脐带,就像胎儿与母体之间的“生命桥梁”。在怀胎十月的过程中,它们必须巧妙避开母体免疫系统的“攻击”,因此自带了“低免疫原性”的特殊属性。
简单来说,它们表面的“免疫识别标签”(HLA 抗原等)非常微弱,就像穿着隐身衣的信使,进入人体后,免疫系统很难发现它们是“外来者”。
正因为如此,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入体内后,排异风险大大降低,这便是间充质干细胞无需配型的关键原因。
另外,相较于其他来源,脐带在发育上非常原始,其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免疫调节作用,可以抑制机体亢进的免疫反应,从而防止过度免疫应答可能对宿主组织造成的损伤。
从临床应用来看,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这种特性使其无需像造血干细胞那样进行严格的 HLA 配型。无论患者血型如何、组织相容性如何,干细胞都能顺利定植并发挥作用。这也是为什么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能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无需经历漫长的配型等待。
随着再生医学的发展,干细胞治疗的安全性将得到更多临床数据的验证。科学认知能帮助我们消除不必要的焦虑,理性看待这一前沿技术为健康带来的新可能。
参考资料:
[1] Chin, S.P., Ng, WC., Tai, L. et al. Umbilical Cor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CLV-100) Infusion in Healthy Subjects: a 5-Year Follow-up Study on Safety and Immunomodulatory Effect. Regen. Eng. Transl. Med. (2025).
[2] S. Kadam , S. Muthyala , P. Nair and R. Bhonde , Rev. Diabet. Stud., 2010, 7 , 168 —182.
[3] S. Park , E. Kim , S. E. Koh , S. Maeng , W. D. Lee , J. Lim , I. Shim and Y. J. Lee , Brain Res., 2012, 1466 , 158 —166.
[4] H. M. Yun , H. S. Kim , K. R. Park , J. M. Shin , A. R. Kang , K. Il Lee , S. Song , Y. B. Kim , S. B. Han , H. M. Chung and J. T. Hong , Cell Death Dis., 2013, 4 , e958 —e910.
[5] H. Sun , Z. Hou , H. Yang , M. Meng , P. Li , Q. Zou , L. Yang , Y. Chen , H. Chai , H. Zhong , Z. Z. Yang , J. Zhao , L. Lai , X. Jiang and Z. Xiao , Cell Tissue Res., 2014, 357 , 571 —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