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准备好咨询话题,能见咨询师吗?减小频率可以不?

发布时间:2025-09-26 21:23  浏览量:1

糖丸儿:小绿,我感觉还刚咨询完不久,又到咨询日期了,而我还没有来得及做什么准备,想到要度过50分钟,感觉压力好大啊...我甚至想要把咨询间隔拉长,多些时间准备,但不知道这样可不可以?

小绿:听起来,咨询好像成了新的压力源,你是否愿意和小绿具体地讲一讲,当你因为咨询而感到压力时,你的内心在发生些什么呢?

糖丸儿:emm,我好像总是会控制不住地产生很多不好的联想,例如,如果中途沉默怎么办?咨询师会不会批评我准备不周?

小绿:谢谢你愿意和我分享你的真实感受。我想,或许有很多糖丸儿有着和你相似的困扰。所以,小绿今天邀请到一位安慰记的专业心理咨询师唐雅静来为大家详细解答一下~

小绿:雅静咨询师你好,有些糖丸儿在面对心理咨询时,会因为没有准备好咨询话题而感到压力,甚至有些人会考虑减少咨询频率,来获得更多的准备时间。不知道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雅静咨询师:首先,因为心理咨询而感到压力其实也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因为心理咨询本身就是自我探索的过程,可能会引发一定的紧张感。

小绿:听起来,因为心理咨询而感到压力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而并非奇怪或有害的现象。那么,糖丸儿是否需要提前准备咨询话题,以降低这种压力呢?

雅静咨询师:首先,从原则上讲,准备好咨询话题并不是接受心理咨询的前提条件。其次,从结果上看,提前准备咨询话题也不一定总是会给咨询带来助益,有些时候还可能会成为咨询的阻力。但是,确实有很多糖丸儿在接受心理咨询时会感到自己需要提前准备话题。接下来,就让我们先一起来看一看,为什么有些人会对“准备话题”产生压力呢?以及他们想要减少咨询频率的初衷又是什么呢?

1 为什么会对“准备话题”产生压力?

① 较高的自我要求

很多来访者会把心理咨询当作一项有着考核标准的任务,并且认为,心理咨询和普通的工作任务一样,需要清晰的目标和条理。因此,Ta们可能会感到,每次去咨询之前,必须带着一个明确的问题,或者一个有条理的故事,否则就会显得不够准备好。这种想法常常源自于他们内心的完美主义倾向,觉得自己必须“表现得好”才能得到咨询的价值。但其实,咨询师并不会期待来访者在心理咨询中进行条理清晰的讲述,有时候,咨询师反而会更加珍视哪些零散的、未经整理的想法,因为这些真实的自然流露常常可以带来更加深刻的洞察。

② 担心咨询师的批评

有些来访者可能会把咨询师看作掌握评判标准的”老师“,他们会担心,如果自己在咨询中讲述得不够有条理,会被咨询师批评或否定。Ta们可能会担心,自己在咨询中沉默或表达混乱,咨询师会觉得自己不专心或不配合。但事实上,心理咨询师的职责并不是评判,而是提供支持与陪伴,与此同时,咨询的目的是帮助来访者理解自己,而非为了满足某种“完美的表现”。

2 减小频率的初衷是什么?

① 希望获得更多准备和思考的时间

很多来访者想要通过减少频率来拉长咨询间隔,觉得这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准备、思考。这种想法在某种程度上是合理的,因为适当的准备确实可能有助于更好地利用咨询时间。但是,心理咨询的过程并不总是以来访者提前准备好的话题为主导,而心理咨询的效果和收益也并不总是和时间利用率成正比。例如,在以人本主义为基础的心理咨询中,咨询师更加注重的是来访者在此时此地的体验,而非预设的问题清单,因为Ta们相信,在咨询室里真实发生的事情正是来访者日常经验的缩影,而有效地利用这些时刻,可以促进来访者发生真正的成长和改变。

举个例子:小C一直觉得自己没有准备好话题,因此提出减少咨询频率,希望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咨询师邀请小C尝试着短暂地放下准备话题的责任,暂且就以当下这种没有准备好的姿态投入到咨询当中。在那一次”没有准备好“的咨询中,小C发现,咨询的开展并不一定需要依赖于事先准备好的话题,咨询师会特别留意Ta在咨询过程中所产生的即时反应和感受,将其作为咨询的切入点,深入探索,因此,即使没有完全准备好,自己也能在咨询中有所收获。

② 希望“控制”咨询过程,避免不确定感

在某些来访者的体验当中,没有准备好咨询话题就去见咨询师会让Ta们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不确定感,担心咨询会失去自己的掌控,偏离“本应该”的航线。因此,Ta们希望减小频率,本质是想要“控制”咨询的过程,避免面对内心的某些不确定和焦虑。

举个例子:小D对自己的咨询有着非常详细而具体的规划,每次咨询之前都会详细地列出在咨询中需要讨论的问题和期待达成的目标。有一段时间,小D的工作量激增,导致Ta没有时间充分地准备咨询话题,因此,Ta向咨询师提出降低咨询频率,以便自己有更多时间准备。咨询师和小D针对Ta降低咨询频率的期待进行了工作,经过一番探索,小D认识到,自己对提前准备的执念和降低咨询频率的需要,其实是源于对不确定性的恐惧,Ta很担心,如果自己没有做好万全的准备,就会让咨询变成一件不可被预测的事情。

小绿:原来,在准备咨询话题的压力背后隐藏着这么多玄机。

雅静咨询师:是的,对咨询感到压力,想要提前准备好咨询话题,想要减少咨询频率,等等,这些都是表象,其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情绪和想法。因此,这种状态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自我探索的切入点。

小绿:听起来很有道理,或许,在这种时候,糖丸儿们不妨停下来,尝试着和自己的咨询师一起认真地讨论一下,看看在自己心里到底发生着什么。

雅静咨询师:没错!我想要告诉糖丸儿们,面对心理咨询的“准备压力”,不必过于担心,也不必急于减少咨询频率。相反,我们可以试着把它当作一次探索自身情感和人际关系模式的良好契机。因此,相比于在焦虑中拖延,不妨尝试着在不确定中前行。或许,你们会收获不一样的风景,获得更深层次的成长。

小绿:谢谢雅静咨询师,我想现在糖丸儿们能够理解为什么没有必要总是提前准备好咨询话题了。但是,我们要如何克服内心的焦虑和不安,继续咨询呢?

雅静咨询师: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很多时候,理智上知道是一回事,实际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因此,接下来,我会跟大家讲一讲,如何能够真的做到在不确定中前行。

1 接受无话可说的时刻

心理咨询中的沉默并不意味着失败,反而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沉默往往是深层思考和消化的体现。来访者可以在咨询中与咨询师一起探讨这些“空白”时刻的来源,可能会发现,这些无话可说的时刻,反而是自我理解和成长的良机。

举个例子: 小E在一次咨询中感到没有话可说,陷入了沉默。Ta非常焦虑,觉得自己浪费了时间。小E鼓足勇气向咨询师坦露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咨询师邀请Ta尝试着放下想要填满咨询时间的焦虑,允许自己沉默,并带着好奇去看那份沉默。小E发现,很多时候,当自己陷入沉默,其实是在内心深处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和反思。在接下来的几次咨询中,小E学会了接纳自己的沉默,而非为之感到焦虑。

2 将心理咨询看作一个“体验过程”而非“任务”

心理咨询不是一场需要交答卷的测验,而是一个探索自己内心和情感的过程,而咨询中的不确定性正是成长的一个部分。因此,来访者可以试着让自己接受“即兴”的对话,在不确定性中冲浪。

举个例子:小F每次去咨询前都会做充分的准备,确保有足够的话题。最初,Ta对此感到十分自豪,因为这些准备似乎可以让咨询更加”高效“。久而久之,小F逐渐感到,接受心理咨询不再是一件令人期待的事情,而是变成了一项令人望而生畏的任务。小F和咨询师讨论了自己的这种困惑,咨询师建议Ta试着放下准备的压力,完全依赖于自己的即时感受和思维。结果,小F发现,自己在咨询中的表达变得更自然,也更能够发现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

3 改变对“咨询频率”的看法

保持适当的咨询频率,是建立稳定支持系统的重要方式。每次固定的咨询时间,不一定需要有新的话题,而是为来访者提供一个安全的空间,进行反思和自我发现。如果因为害怕沉默或无话可说而减少频率,可能会让焦虑积累到下次咨询前,反而无法有效地解决问题。

4 直面“准备压力”背后的深层问题

如果在咨询中总是觉得需要准备好,或怕无话可说,这种模式可能不仅存在于咨询中,也可能反映在来访者的其他人际关系中。在人际关系中要表达总是思考很久、怕自己没有条理,不知道怎么说就宁可不说等等,是人际困扰的一个部分。那么,这时候维持咨询频率可能更有成长性的帮助。在咨询中,咨询师可以帮助来访者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识别和处理这种人际模式,打破这种“必须完美准备”的思维定势。

举个例子:小H总是担心自己在社交场合中说错话,因此Ta总是与别人保持着距离。通过几次稳定的咨询,小H逐渐认识到,自己对话题的完美准备并不是交流的关键,相反,自然流露自我才是最真实的交流方式。随着时间推移,通过保持稳定的咨询频率,面对可能会说错话甚至无话可说的时刻,小H逐渐意识到,原来在生活中犯错是很郑重的一件事,并不总是会带来无法挽回的灾难性后果。因此,Ta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更加自然和自信地与身边的人进行交往。

最后,请记得:心理咨询不需要完美准备,重要的是在每一次的对话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内心声音。

许多糖丸儿会在咨询一段时间后,突然对继续咨询有些抵触或顾虑,可能是触碰到内心还没准备好谈及的议题,或感觉咨询进展不如自己期待,又或是担心自己改变不够大会令咨询师失望,等等。在这些状态下,可能会想尝试拉长咨询间隔或暂停咨询,但又担心这样是否太过突然,或不被咨询师同意、允许,会感到很焦虑、有压力。

其实,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很正常的,通常来说,咨询师或许会在觉察到时主动邀请在咨询中尝试讨论,我们也鼓励你可以去表达这个部分,因为这或许会关联到我们一些值得深入探讨并有突破的话题。但邀请和鼓励,并不是一种强迫,只是一个选项,你依然可以根据自己对于关系的信任和安全感,来决定是否在咨询中讨论顾虑、继续关系、维持或降低频率,还是暂停。

我们不想让来访者感觉到在关系中有任何「被强迫」的感觉。这也是为什么安慰记坚持采用「逐次」而非「套餐」方式进行咨询收费:

1. 在不同咨询阶段,来访者的需求与咨询师的适配度可能会变化,套餐付费会有提前付出承诺的压力;

2. 用套餐方式,会担心如果不想咨询了,还能不能退费?会有交易上的纷争吗?可能回避冲突的来访会在不需要的时候也选择继续做完咨询;

3. 对于谈钱本身就有困难的来访,也可能很难沟通套餐用不完时的退费事宜;

……

可见,逐次付费方式能避免多次收费带来的「被绑定感」,让糖丸儿在关系里的去留,真正取决于内心「所愿」,而非是基于被迫或害怕损失的担心。

安慰记致力于提供「专业&有用」的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