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却因穷一年刑事案件破60万!还殃及中国人
发布时间:2025-09-26 21:42 浏览量:1
提到日本,不少人第一反应还是“街头鞠躬问好、公共场合安安静静”的样子,“高素质、优质安”的标签好像都快成了共识。
可2022年日本警方公布的一组数据,直接把这份固有印象戳破了,全日本刑事案件居然突破60万起,更让人揪心的是,犯罪者里“无敌之人”占比越来越高。
他们从东京地铁站纵火伤人,到街头随机施暴,仗着“无牵无挂”的狠劲,把日本民众的安全感一点点磨掉。
可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日本,怎么会养出这么多漠视规则的“无敌之人”?
2021年10月万圣节那天,东京街头本来满是狂欢的人,谁也没料到会出事。
有个穿小丑服的男人混进地铁站,突然就泼易燃物纵火,还拿着刀划周围的乘客。
等警察赶过来的时候,他居然一点不慌,坐在乱糟糟的车厢里,慢悠悠把兜里最后一根烟抽完了。
后来大家才明白,这种对犯罪后果完全不在乎的样子,就是“无敌之人”最典型的特征。
更让人不安的是,这不是孤例。
接下来短短两个月,日本轨道交通系统连出3起类似的事,从东京传到大阪,从地铁站闹到电车厢,以前觉得“坐地铁很安全”的日本人,现在出门都得提心吊胆。
“无敌之人”这个说法真正火起来,是在安倍晋三遇刺之后。
凶手山上彻也的经历,简直就是这类人的“模板”,四十多岁,没老婆没孩子,爹早就没了,妈沉迷邪教,自己也没个稳定工作,既没家庭牵着,也没朋友来往。
咱们普通人要是想干坏事,还会琢磨“家里人怎么办”,可“无敌之人”没这些顾虑,甚至觉得“没人牵挂我,我怕什么”,把这种“无软肋”变成了伤害社会的资本。
后来日本政府也急了,专门调查这些犯罪者的背景,结果一出来大家都沉默了。
近八成犯罪者每个月收入不到10万日元,换算成人民币也就4000多块,还有些人干脆没收入,超过九成的人没结婚,连个能常联系的朋友都没有。
这份数据其实就是明牌,“无敌之人”的困境很直白,没钱撑不起正常生活,没朋友感受不到一点温暖,当正经路子走不通的时候,有些人心就歪了,一步步滑向了犯罪。
可这些“无敌之人”并非凭空出现,他们的困境背后,藏着日本经济几十年的“过山车”式波动。
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那叫一个火,人均GDP都超过美国了。
那时候街头的奢侈品店,全是年轻人大手大脚花钱,大家都觉得“日本早晚能超过美国,成全球经济老大”。
那时候的日本年轻人也省心,毕业后找个大企业,基本就是“终身雇佣”,工资稳定,福利也不错。
按部就班结婚、买房、生孩子,日子虽然不算大富大贵,但心里踏实,也知道自己在社会上有个位置,这种“有奔头”的生活,其实就是在防着人走极端。
可好日子没持续多久,90年代初,日本股市泡沫一下就破了,房地产价格拦腰砍,以前抢着买的“天价房子”没人要了,实体经济一下就垮了。
跟着来的就是失业率飙升,1990年到2000年这十年,失业率从2.1%涨到5%,相当于每20个干活的人里,就有1个没工作。
最惨的是刚毕业的年轻人,本来想着“毕业就能上班”,结果赶上“毕业即失业”。
更要命的是,以前的“终身雇佣制”也松了,想找个稳定工作难如登天,只能打零工混日子。
可零工哪有保障?时薪低,没社保,今天有活干明天可能就没了,这点收入连自己都养不活,更别说结婚生子了。
经济一差,连锁反应就来了,年轻人没钱不敢结婚,新生儿数量一年比一年少,另一边,社会老龄化严重,2023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已超过29%,新生儿数量却不足80万,创下历史新低。
可年轻人本来是干活和消费的主力,他们一少,商场没人逛,企业订单少,只能裁员,就业市场更差。
这就形成了一个死循环,年轻人失业,不敢结婚,生娃少,劳动力不够,老人退不了休,年轻人更难找工作。
而且现在日本找工作,想进大企业几乎是唯一的好路子,可企业里的“年功序列制”太死板,岗位都被老员工或者有关系的人占着。
就算是名校毕业的年轻人,没资历没人脉,也很难拿到好offer,想往上爬基本没希望。
那些在循环里被挤出来的人,慢慢就成了没人管、没人问的边缘人,最后变成了“无敌之人”。
把日本“无敌之人”变多、治安变差的事儿捋一遍就会发现,这根本不是偶然,是经济泡沫破了之后,社会结构歪了、民生问题堆多了,最后必然会冒出来的毛病。
表面看是有人犯罪、道德出了问题,其实根子在经济没活力、民生没保障、社会不够包容,当一部分人觉得“活着没希望,社会也不在乎我”,就容易走极端。
对日本来说,想改善治安、减少“无敌之人”,得把那个“年轻人失业—低生育—劳动力短缺”的死循环打破。
企业得改改老规矩,别再抱着“年功序列制”不放,给年轻人多些公平竞争的机会,零工群体也得有保障,不能让他们干着活还担心“明天没饭吃”,起码得有基本的社保和收入底线。
同时也要帮年轻人减轻结婚生子的压力。
日本房租贵、教育成本高,年轻人不是不想成家,是不敢。
要是能给点房租补贴、减免点教育费用,让他们觉得“养孩子没那么难”,慢慢愿意结婚生子,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也能缓解点。
然后还得拉一把那些边缘群体,那些“无敌之人”最缺的其实是“归属感”,没人牵挂,也没人需要自己。
社区可以多搞点就业培训、兴趣社团,让失业的人既能学技能,也能认识些朋友,企业也可以出点力,给有犯罪记录或者生活困难的人一个过渡性工作,帮他们重新回到正常生活里。
毕竟,一个人要是能靠正经工作赚钱,能感受到别人的善意,就不会轻易想着去伤害别人。
日本“无敌之人”引发的治安困境,不仅是日本自身的难题,也给中国带来了两重切实影响,既有对在日中国群体的安全冲击,也有对中国社会治理的警醒。
从在日中国公民的安全处境来看,风险已从隐性转为显性。
日本警视厅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无差别袭击、街头暴力等恶性犯罪案件同比增加8.7%,总量达2248起。
其中针对外国人的案件中,涉中国公民的占比超40%,仅7月就发生两起典型案例。
两名中国留学生在东京涩谷街头遭4名不明身份者持械围殴,导致颅骨骨折,一名在大阪的中国研修生因拒绝“保护费”要求,被尾随袭击至手臂骨折,此类针对中国公民的暴力案件较去年同期激增300%。
电信诈骗也紧盯华人群体,2025年已有3起中国留学生陷入“假绑架真诈骗”骗局,最高单笔损失达5000万日元。
中国驻日使馆为此在半年内两度发布专项安全提醒,建议华人减少夜间独行、留存紧急联络方式。
旅游交流层面的影响同样直观。日本警方公开的“平均处警响应时间”已从2023年的6.5分钟延长至2025年的8.2分钟,公共交通领域犯罪率上升21%,直接导致中国赴日游客安全感下降。
某旅游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日本自由行”订单量同比减少19%,不少用户在取消理由中提及“担心治安问题”。
除了对在日公民安全和旅游交流的直接影响,日本治安恶化背后的深层问题,对中国社会治理更具警醒价值。
日本约100万“无敌之人”(边缘青年)的形成轨迹,尤其值得关注,这些群体中近80%月收入低于10万日元,超90%无社交往来,最终因生存困境滑向犯罪。
这一现象提醒中国,需持续强化对低收入群体、灵活就业者的民生保障,通过社区就业培训、社交帮扶平台等,避免边缘群体积累负面情绪。
同时,日本治安防控中的短板,如犯罪预警系统42%的误报率、地铁等公共区域监控覆盖率不足60%,也为中国完善“技防+人防”体系提供了参照,推动我们在优化智能预警精度、加密公共空间安防设施等方面做得更扎实,从源头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