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院士呼吁:超过65岁的老人,宁可在家做家务,也别做这些事
发布时间:2025-09-27 07:05 浏览量:1
很多老人到了65岁以后,还依旧觉得自己和年轻时没什么差别,身体好像还能撑得住,甚至有人还想去挑战一些年轻人才能做的事。
但专家们反复提醒,身体到了这个阶段,器官功能、骨骼韧带、心肺系统都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外表可能看着挺硬朗,但内部其实早就没以前那种承受力了。
近期不少医学界的院士和专家在各种公开场合强调,老年人保持活动没错,可一定要注意方式和限度。有些事情宁可少做,甚至不做,比勉强自己去硬撑要安全得多。
首先就是高强度的竞技性运动。很多人一到公园,看到有人打篮球、踢球、跑马拉松,心里一热,也想加入。
有人甚至还觉得自己以前练过,技术不差,就算年纪大了也能拼一拼,殊不知,这类运动需要强大的心肺功能和肌肉爆发力,对膝盖、踝关节的冲击也特别大。
65岁之后,软骨组织普遍出现磨损,关节液分泌减少,恢复能力明显下降。研究发现,老年人如果长期参与这类运动,关节损伤、半月板撕裂的几率远高于年轻人。
更关键的是,心脏和血管弹性下降,激烈运动时突然心律不齐或血压骤升,很容易出大问题。医生们一再提醒,不是说完全不能锻炼,而是不要再把竞技当成目标。
适合老人的运动应该是散步、慢走、太极、轻度伸展这些,不会让身体处于极限状态。相反,如果还想去争输赢,不仅没什么意义,还把健康搭了进去。
其次是高风险或者需要爆发力的活动,很多老人不服老,搬重物、提大桶水,甚至有人喜欢去健身房挑战举铁,看起来好像挺有成就感,但其实背后风险极大。
肌肉力量和骨密度随着年龄下降,腰椎、颈椎已经很脆弱,再突然用力,很容易拉伤或骨折,有些人搬东西时憋气过度,还可能诱发脑血管意外。
研究发现,老年人因搬重物导致急性腰椎间盘突出、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病例并不少见。问题在于,这类伤害一旦发生,恢复周期特别长,常常影响生活自理能力。
相比之下,如果能保持适度的家务劳动,比如拖地、擦桌子、整理衣柜,反而是最好的锻炼,不会突然给身体太大压力,还能顺便活动四肢。
换句话说,不是活动不好,而是爆发性的那种要尽量避免。
再者是环境复杂的集体活动或长途旅行。很多退休老人觉得时间多了,最想做的就是去旅行。旅行当然能增长见识,但问题是长途奔波对身体是一种负担。
长时间坐车、坐飞机,容易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加上饮食不规律、水土不服,很容易引起肠胃问题。环境复杂的地方,比如人多嘈杂的集市、拥挤的景区,也容易出现意外。
研究显示,老年人旅行途中突发疾病的比例并不低,有些甚至因此耽误救治。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的老人,长途劳累后,血压和血糖容易失控。
如果只是短途郊游、在附近公园转转,这类风险大大降低,还能保持社交。而长途、高强度的行程真的不建议轻易尝试。与其在外面折腾,不如在家附近找些轻松的活动,对身体更合适。
与此同时,过度投入“带娃”工作也是不少老人的负担。很多老人退休后就全身心投入到带孙子孙女的事情里,每天接送、陪玩、做饭,几乎像重新经历了一次育儿。
年轻父母白天上班,把孩子交给老人,老人往往不好意思拒绝。但这种投入常常让身体疲惫不堪。
研究发现,长期承担繁重带娃任务的老人,血压、血糖不稳定的比例更高,腰腿疼、睡眠障碍等问题也更常见。
毕竟精力已经大不如前,照顾小孩需要大量体力和耐心,有时候孩子哭闹不止,老人容易焦虑,甚至出现抑郁情绪。换句话说,适度帮忙没问题,但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反而得不偿失。
老人本该安享生活,如果变成了第二次养娃,就完全偏离了健康老年的初衷。
最后,还有一种常被忽视的,就是那些容易引起情绪剧烈波动的活动。很多人觉得退休了,有空就可以打打牌、炒炒股、参与一些竞争性强的娱乐活动。
问题是,这些事情往往会让人心态大起大落。打牌输了,心情暴躁,血压立刻飙升;股市一跌,心里焦虑到睡不着。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和血管弹性早已不比年轻时,经不起反复折腾。
研究发现,老年人情绪波动频繁,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增加。
医生提醒,不是说不能娱乐,而是要选择轻松的方式,比如唱歌、散步、和朋友聊天,这些对心情的调节更温和。相反,如果天天沉浸在输赢里,长远看对身体伤害更大。
总的来说,超过65岁以后,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健康并不意味着要拼命去运动、去旅行、去承担责任,而是学会平衡和取舍。很多看似积极的行为,背后却暗藏风险。
适度做家务、保持社交、规律饮食、早睡早起,这些才是真正能延长健康寿命的方式。研究显示,那些生活规律、活动适度的老人,往往比整天追求刺激的人活得更长、更健康。
换句话说,别把自己当年轻人,身体的极限已经在那里。学会听身体的信号,懂得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活动,比什么都重要。其实很多老人一旦调整了心态,生活也能过得很充实。
陪伴家人、和朋友小聚、动手做点家务,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保持独立感。最终目标是健康长寿,而不是追求短暂的刺激。
总而言之,该放下的就放下,该避免的就避免。老人最需要的不是去挑战,而是平稳和自在。身体在,生活才有质量。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老人生活习惯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冯玉如,周立芝.生活习惯及家庭支持对城乡空巢老人健康状况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