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杨东莼诞辰125周年|一位马克思主义教育家的坚守与启示,从《谋求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读懂教育的初心
发布时间:2025-09-27 22:16 浏览量:1
今年是杨东莼先生诞辰125周年。在时间的长河中,120多年足以让许多记忆变得模糊,但杨东莼先生在教育领域留下的思想遗产,却如同璀璨的星辰,始终照亮着中国教育发展的道路。
作为中国近现代学术史和教育史上最早接触、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并自觉以此指导教育实践的学者之一,杨东莼以“盗火者”的精神,将马克思主义融入哲学、史学与教育学领域,用一生的教育实践,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在教育史上的贡献与价值,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与探寻。
杨东莼的人生轨迹与教育坚守
杨东莼(1900-1979),原名岂匏,号人杞,曾用罗东蓴化名进行地下活动,后改名杨东莼,历史学家、翻译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1900年农历三月八日,杨东莼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县,6岁入醴陵私塾,1909年随父到长沙,入明德学堂。1911年父亲去世,回醴陵县城朱子祠高等小学学习。1913年参与了由在校学生黄龙联合的十三子罢课学潮。1915年考取长郡中学(学制四年)。
1919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1年入本科学习。1920年3月,与邓中夏、罗章龙等参加了由李大钊直接领导的“北京大学马克斯学说研究会”的创办活动。
1923年春,从北京回到湖南长沙,先后执教于长郡中学和协均中学。192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春,任湖南省总工会宣传部部长兼任工人日报社社长。
大革命失败后,杨东莼东渡日本留学,研究唯物论并从事翻译工作,出版了《费尔巴哈论》《古代社会》等译著,并著有《本国文化史大纲》《中国学术史讲话》等著作,曾被誉为“三四十年代中国八大史学家之一”。
1930年回国后仍从事教育和翻译工作,曾任中山大学教授、广西师范专科学校校长。
抗日战争时期,杨东莼与沈钧儒、陶行知、邹韬奋和曹亮等发起组织救国会,积极进行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底,杨东莼到广西创办地方建设干部学校,吸收大批进步学者讲课,培训抗日干部。
抗战胜利前后曾任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大学、厦门大学等校教授,香港达德学院代理院长、香港大公报社顾问等职。
解放后,杨东莼历任广西大学校长、华中师范学院院长、国务院副秘书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是第一至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常委。曾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南行政委员会委员。
1953年参加中国民主促进会,任民进第四届中央常委兼秘书长、第五届中央副主席。杨东莼在广西、湖北工作期间,负责筹建了广西民进、武汉民进,同时协助成立湖南民进。
1979年9月25日,杨东莼在北京病逝,终年79岁。
他的一生,跨越了近代中国的多个重要历史时期,从求学探索到投身革命,从传播真理到深耕教育,每一步都与国家命运、民族未来紧密相连,用行动诠释了一位教育家的责任与担当。
杨东莼的教育思想
杨东莼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其独特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观,是“五四”一代知识分子中的“现象级人物”。
在办学方向上,他坚持革命办学,驳斥“教育救国论”,将政治教育置于首位,聘请进步教师开设马列主义相关课程,明确教育为政治与革命服务。
在教育定位上,主张办“不泥古、不媚外”的中国本土现代化教育,早年便探究教育理论,逐步形成完整现代教育管理思想。
在培养目标上,提倡全面发展,重视“生活力、自动力、创造力”,汲取生活教育精髓,反对传统与洋化教育,强调教育结合生活与生产、服务人民与革命。
在教学方法上,反对注入式教学,提出有组织引导的“自由研究”,采用课堂授课与自学、小组讨论结合的启发式模式,不依赖固定课本。
在德育模式上,杨东莼从“团体生活”入手实施集体教育,设立班主任制与“生活互助会”,开展军事训练和集体活动,破除个人主义,培养集体精神。
在师生观念上,要求教师具备对教育的兴趣、对学校的热情、与同事的协作等八项素养,对学生则强调改变个人本位、混资格等观念,重视实干与自动研究。
在治校与科研方面,他坚持民主治校,设立各处室联席会等议事机制,同时重视科研与人才培养,构建起系统的教育实践体系。
《杨东莼教育文选》的出版价值
开明出版社出版的《谋求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杨东莼教育文选》,是杨东莼教育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该书收录了杨东莼从20世纪20年代至新中国成立后发表的30余篇代表性教育论文、演讲与报告,涵盖教育理论批判、青年读书问题、学校管理、战时教育、文化动员等多个领域,完整呈现了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思考与实践成果。
本书将分散的教育论述汇集起来,清晰展现了杨东莼教育思想的形成脉络与核心内容:
一方面为研究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生活教育运动、抗战时期教育改革等课题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另一方面为当代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杨东莼在书中提出的“教育要立足国情”“理论联系实际”“重视政治教育与能力培养”等观点,并非脱离实际的空洞理论,而是基于数十年教育实践的总结。这些思想对当前中国教育改革中“如何培养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如何平衡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如何提升教育的实用性与创新性”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杨东莼的教育思想既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又有其丰富的教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特殊历史时期教育实践相融合的结晶。
虽然时代在变化,但蕴藏其中的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对当代中国教育事业建设发展仍有重要启示作用。
现如今,杨东莼先生的身影虽已远去,但他的教育思想与精神情怀,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坚守初心、砥砺前行。
《谋求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杨东莼教育文选》不仅是对他教育思想的整理与传承,更是为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的一份宝贵“指南”。
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我们当以杨东莼先生为榜样,汲取思想力量,探索教育规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教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