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起与迟疑:探寻现代社会“不敢扶”背后的信任困局
发布时间:2025-09-10 06:52 浏览量:1
秋末的街头,一位老人提着菜篮踉跄倒地,塑料袋里的萝卜滚了一地。路过的年轻人下意识地加快脚步,又猛地停住——他摸出手机打开录像,快步上前却不敢贸然伸手,先对着老人的状态拍了几秒,才轻声问“您能自己起来吗?要不要帮您叫救护车?”这样的场景,没有冷漠,却藏着一种让人心酸的谨慎:我们不是不愿扶,是不敢轻易卸下“防备”去扶。
“不敢扶”的背后,是一个个曾刺痛公众的真实故事,它们像一道道浅痕,慢慢叠成了心里的“防火墙”。2006年的彭宇案,即便多年后真相澄清是双方发生碰撞,可庭审里那句“你没撞人为什么要扶”,还是像一根刺扎进了很多人心里。人们怕的不是扶人本身,是怕自己的善意被曲解成“ guilty by association ”(关联定罪)——就像2013年江苏南通的殷红彬,开车时看到老人倒地,停车下去搀扶,却被老人家属指认为肇事者,最后还是靠车载记录仪的视频,才洗清了嫌疑。那段时间,网上流传着一句无奈的调侃:“扶老人前,先看看兜里有没有装记录仪。”
更让人心里发沉的,是那些“善意被辜负”的细节。2017年河南郑州,大学生小闫看到老人摔倒,跑过去扶起来还陪去医院,结果老人家属来了就抓住他不放,说“不是你撞的,你会这么好心?”小闫后来回忆,他当时浑身发抖,觉得自己的好心像被泼了盆冷水,“以后再遇到这种事,我可能会先找证人,再敢上去”。还有2020年广东佛山的一位店主,看到门口老人摔倒,赶紧喊人一起扶,还垫付了医药费,可老人醒后第一句话却是“是他们撞的我”,直到旁边商铺的监控调出来,老人才沉默。这些故事里,没有十恶不赦的坏人,却有着最真实的人性困境:老人怕承担高额医疗费,家属怕没人负责,而扶人者怕自己成了“替罪羊”,最后,善意就在这些“怕”里,慢慢变得犹豫。
其实谁不想做那个“毫不犹豫伸出手”的人呢?我们都记得小时候,课本里教“助人为乐”,看到老人摔倒,会本能地跑过去;我们也听过老一辈讲,过去在胡同里,谁家老人崴了脚,街坊四邻都会抢着扶回家,端水拿药,根本不会想“会不会被讹”。那时候的信任,是“熟人社会”给的底气——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谁也不会做昧良心的事。可现在呢?我们住在高楼里,对门的邻居可能都不认识;走在大街上,身边都是擦肩而过的陌生人。没有了“熟人见证”的安全感,“怕惹麻烦”就成了第一反应。就像有人说的:“不是我变冷漠了,是我承担不起‘好心办坏事’的代价——我一个月工资就几千块,要是被讹上,可能半年都白干了。”
但如果只把“不敢扶”归为“人心凉了”,又太片面。那些藏在迟疑背后的,还有未熄灭的善意。2021年浙江杭州,一位老人倒地后,十几个路人围了过来,有人喊“大家一起扶,我录着像呢”,然后几个人一起上前,小心翼翼地把老人扶到路边;2022年四川成都,一位外卖小哥看到老人摔倒,没有直接扶,而是先停下车,把自己的外卖箱移到老人身边做警示,再拿出手机录像,然后才上前询问。这些画面里,有谨慎,却没有冷漠——人们不是不想帮,是想“安全地帮”,是想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不辜负别人的困境。
说到底,“不敢扶老人”从来不是简单的道德问题,而是现代社会发展中,信任机制、保障体系与人性需求碰撞出的难题。我们怕的不是扶老人这个动作,是怕善意没有兜底,怕付出没有好结果。所以这些年,才有越来越多的地方出台“好人法”,明确规定见义勇为者不承担民事责任;才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在街头安装监控,为善意留下证据;才有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报道那些“扶人后被感谢”的温暖故事——就像2023年山东青岛,一位老人被小伙子扶起后,特意让家人找到小伙子,送了一面锦旗,说“不能让好心人寒了心”。
或许,破解“不敢扶”的困局,需要的不只是法律的“撑腰”,还有我们每个人心里的“软一点”——对老人多一点理解,知道他们可能怕花钱、怕麻烦;对扶人者多一点信任,别轻易用“肯定是你撞的”去揣测。终有一天,我们希望看到的场景是:街头有老人倒地,有人第一时间冲上去扶,有人主动打电话叫救护车,有人在旁边帮忙照看东西,没有犹豫,没有录像,只有一句“大爷,您没事吧?”——因为那时我们都知道,善意不会被辜负,好人不会被冤枉,这才是一个社会最该有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