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发现:老人若长时间不喝酒,用不了多久,身体或有5大改善

发布时间:2025-10-06 17:00  浏览量:2

本文1709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退休后,老王一直有个习惯——每天晚上都要来上一两杯白酒。不是为了应酬,也不是为了助眠,而是觉得“喝点酒能活血”,还能“解乏”。可最近,他忽然觉得身体乏力、胃口变差,甚至晚上睡觉也总是睡不沉。

去医院一查,医生倒没说什么大毛病,只是提醒他:年纪大了,最好能少喝甚至不喝酒。

“为什么?”老王疑惑,“我喝了一辈子酒,怎么现在说不喝就不喝?”

医生却告诉他:“如果您能坚持一段时间不喝酒,身体很可能会出现5个明显的改善。

肝脏是酒精代谢的主力军。乙醇进入体内后,90%以上都要通过肝脏分解。长期喝酒会让肝细胞反复受损,轻则脂肪肝,重则发展为酒精性肝炎甚至肝硬化。

不少数据显示,连续戒酒4周以上,肝功能指标会有明显好转。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肝功能指标下降,肝细胞得以修复。

尤其对老年人来说,肝脏本就随着年龄退化,长时间不喝酒无疑是给肝脏“减负”。

不少老人喝酒后会感到脸红、心跳加快,其实这是血管短暂扩张的表现。但长期饮酒,尤其是高度白酒,会让血管功能紊乱,导致高血压动脉硬化等风险升高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年)》明确指出:饮酒是血压控制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

医生发现,很多人戒酒后,血压能够在2—4周内逐渐趋于平稳。而且,不喝酒还能降低中风和冠心病的几率,对老年人来说尤为重要。

很多人以为喝酒能助眠,其实不然。酒精虽然能让人“昏昏欲睡”,但它扰乱了大脑的睡眠节律,导致深睡眠减少、早醒增多,甚至出现睡眠呼吸暂停等问题。

研究表明,戒酒后第1—2周,人的深度睡眠时间会逐步延长,夜间醒来的次数减少

不少戒酒的老人反馈:“现在不喝酒了,反而睡得更踏实、醒得更精神。”

酒精对胃黏膜的刺激非常强烈,长期饮酒容易造成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还可能增加胃癌风险。

很多老年人本就胃肠功能减弱,再加上酒精刺激,饭量越来越小,营养跟不上,身体状态自然越来越差。

而戒酒一段时间后,胃酸分泌趋于正常,消化能力提升,不少人表示饭吃得香了,体重也稳了。

酒精会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尤其是T细胞与自然杀伤细胞的功能。这就意味着,长期饮酒者更容易感染病毒或细菌,感冒、肺炎等疾病反复发作。

一项发表于《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的研究指出:中老年人戒酒3个月后,免疫指标明显改善,感染发生率下降超过30%。

医生提醒:免疫力不是药补出来的,而是靠生活方式养出来的。酒精对免疫系统的伤害,是长期且隐蔽的。

有些老人可能会说:“我也不是天天喝啊,偶尔喝一点应该没事吧?”

确实,适量饮酒对某些人可能影响不大。但问题是,“适量”这个标准,对老年人几乎不存在安全范围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中明确指出:不推荐因任何健康理由开始饮酒。

也就是说,如果你已经不喝,就别再开始;如果你还在喝,就尽早减少甚至戒掉。

1. 循序渐进:如果喝酒成瘾,不建议猛然戒断,应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少。

2. 寻找替代:用茶水、温水、无糖饮品代替饮酒的“仪式感”,也能缓解心理依赖。

3. 远离诱因:避免频繁应酬、聚餐场合,减少饮酒机会。

4. 定期检查:尤其是肝功能、血压、血脂,发现问题及时干预。

5. 家人支持:家人的理解与陪伴,是老人戒酒路上最坚强的后盾。

酒,虽是很多人年轻时的社交“伴侣”,但到了老年,身体已不能承受它的负担。长时间不喝酒,不仅是对肝的保护,更是对整个人体系统的重建。

如果你已经年过六十,不妨从今天开始,给身体一个“无酒期”。或许一个月后,你就会发现:身体真的在悄悄变好。

参考资料:

[1]《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年)》.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3]《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 2021年第15期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