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淮南+”的成语典故

发布时间:2025-10-10 00:08  浏览量:1

转自:新安晚报

南宋文天祥手书刘禹锡《陋室铭》

淮南王刘安绘像 周强/摄

商务印书馆《汉语成语大全》“前言”说:“成语是历史的浓缩,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千百年来中华文化的承载。”有些成语嵌有城市名称,如洛阳纸贵、邯郸学步、蓝田生玉、合浦还珠,反映出当地鲜明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地名+”类成语典故一旦进入中华语言宝库,不仅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语汇,更能为当地知名度的提升发挥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淮南是中国成语典故之城,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仅从《汉语成语大全》和《中国典故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就能寻觅出多条“淮南+”类成语典故。

淮南之橘

“淮南之橘”源出《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晏子即晏婴,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历事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辅政生涯长达50余年。

晏婴出使楚国,楚灵王数次捉弄晏婴。其中一次楚灵王请晏婴喝酒,酒兴正浓时,楚国两名官员押解一名罪犯面见楚王,说罪犯是齐国人,在楚国犯了偷窃罪,请楚王处置。楚灵王揶揄晏婴:“齐国人本来就擅于偷东西吗?”晏婴回答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什么原因呢?水土不同而已。接着晏婴进一步延伸说,齐国老百姓在本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吗?楚灵王被晏婴所怼,自讨没趣,只得自我解嘲说:“圣人不是能够随便开玩笑的。”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用来比喻环境变化了,事物的性质会相应发生变化。后来由此变异简化的四字句成语不胜枚举,仅《汉语成语大全》中就有淮橘为枳、橘化为枳、南橘北枳、逾淮之橘4个,另外还有淮南之橘、橘生淮南、逾淮之枳、逾淮为枳,等等。“橘生淮南”则由于前几年《暗恋橘生淮南》青春校园网剧的播出,使淮南的知名度空前提升。

而在《中国典故大辞典》“橘化为枳”条下,又增加了徙橘(唐骆宾王“转蓬惊别渚,徙橘怆离忧”)、渡江之橘(唐元稹“渡江之橘逾汶貉,反时易性安能长”)、变橘(唐孔绍安“游人行变橘,逝者遽焚芝”)、橘心移(宋林景熙“逾淮橘心移,出山泉性汨”)、渡淮橘成枳(清查慎行“渡淮橘成枳,一变性终失”)、化枳(清唐孙华“久客惯北餐,如橘渐化枳”)等一众用典故事。

淮南小山

《汉语成语大全》释“淮南小山”说,“刘安博雅好古,招天下文士,各竭才智,著作篇章,分造辞赋,以类相从,故或称小山,或称大山,义取《诗经》有‘小雅’‘大雅’”,认为淮南小山是文体分类;《辞海》则认为,“淮南小山”是“西汉淮南王刘安一部分门客的统称”;也有人认为淮南小山就是刘安。

至今留传的淮南小山作品仅汉赋《招隐士》一篇。《招隐士》描绘出荒山溪谷的凄凉幽险,渲染出令人怵目惊心的艺术氛围,显现出隐士幽居的寂寥艰危,急切劝告隐士归来,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学价值被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认可并编入《文选》。

由淮南小山又衍生出“淮南桂树”或“淮南幽桂”之典。《招隐士》以桂为中心,反复吟唱八公山幽谷中的桂树,开篇就是“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中间两度以“攀援桂枝兮聊淹留”来呼唤幽谷中的隐士归来。唐代大诗人李白受此影响,痴迷八公山空谷幽桂,两次来淮南寻访淮南王刘安遗踪,次写诗赞叹淮南桂树、桂枝和丹桂,或以桂花自比。

刘禹锡《杨柳枝词》曰:“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作者无限拔高,将“淮南桂树小山词”作为前代音乐曲词作品的象征,认为可以不断地加以改进创新。北宋文学家晁补之《临江仙·君似苍崖千仞竹》中,以“淮南幽桂水云饶”暗喻作者寄情山水的高洁意境和淡泊名利的隐逸情怀,“淮南幽桂”就此诞生。

淮南鸡犬

成语“淮南鸡犬”是“用以比喻依附权贵而得势的人”,原型是东汉张衡《论衡·道虚》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故事:“淮南王(刘安)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此言仙药有余,犬鸡食之,皆随王而升天也。”

后来东晋葛洪《神仙传》写得更具体,说淮南王刘安与八公升天时,“余药器置在中庭,鸡犬舔啄之,尽得升天”。因为刘安好道,在炼丹过程中阴差阳错发明了豆腐,所以淮南当地还传说,刘安和八公是品尝了豆腐之后才得以飞升成仙,而王府中的鸡犬则是舔舐了炼制豆腐的废弃物豆腐渣才跟着升天的。

后世文人运用此典时,偏正词组多在“鸡犬”之前饰以白云、登仙、飞升、淮王、刘安、舔丹、云间、云中等词,主谓词组多在“鸡犬”之后加飞升、升天、腾云、闻天、云中等动词。首次以“淮南鸡犬”运用此典的是唐代诗人卢仝,他在《忆金鹅山沈山人》中说:“自古圣贤放入土,淮南鸡犬驱上天。”唐代另一位诗人罗隐《东归别所知》也写道:“却羡淮南好鸡犬,也能终始逐刘安。”

“拔宅上升”也是典故,是说东晋许逊修道成仙,“于洪州西山举家四十二口拔宅上升而去”,修道者全家连同住宅都飞升仙界。南宋诗人刘克庄将淮南鸡犬和拔宅上升两典合用,在《晚意》中写出“匹居岘上入城少,颇怪淮南拔宅迟”之句,新典“淮南拔宅”应运而生。清代文人魏源在《走笔送姚梅伯归四明》直接套用,写出“淮南拔宅云中鸡,回头大笑人世非”之句。

淮南卧理

《中国典故大辞典》解释“淮南卧理”:“源见‘卧治’。称扬地方官吏为政清简,无为而治。”

“卧治”典出西汉汲黯。《史记·汲黯列传》记载,汲黯任东海太守时,身体多病,“卧闺阁内不出”,辖区却得大治。后来朝廷任汲黯为淮阳太守,汲黯以“臣常有狗马病,力不能任郡事”辞谢。汉武帝说:“君薄淮阳邪?吾今召君矣,顾淮阳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意思是,你看不上淮阳郡守这个职位吗?我现在召你担任此职,是顾及淮阳地方官民关系紧张,想借助你的威望,请你躺在家中治理郡事。后来用此典者甚多,于是出现“淮阳+”模式,如淮阳卧理、淮阳退卧、淮阳多病等。

那么“淮阳卧理”怎么演变成“淮南卧理”的呢?这得归功于唐代诗豪刘禹锡。刘禹锡曾任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僚,淮南节度使驻所在今江苏扬州市,寿州归属之。寿州刺史杨归厚与刘禹锡既是文坛诗友,又是儿女亲家,杨归厚行八,所以刘禹锡昵称杨归厚为“杨八”。刘禹锡《李贾二大谏拜命后寄杨八寿州》曰:“谏省新登二直臣,万方惊喜捧丝纶。则知天子明如日,肯放淮南高卧人。”李、贾二位获任谏臣,各界人士欢欣鼓舞而捧着丝纶致贺。由此得知天子如太阳一样圣明,像您这样的“淮南高卧人”一定会得到重用。

贾岛与刘禹锡同时代,但小刘禹锡7岁。贾岛《送汲鹏》诗有“淮南卧理后,复逢君姓汲”句,意思是汲黯之后,又遇上汲鹏这样的汲姓“卧治”官员。贾岛将“淮阳卧理”写成“淮南卧理”,显然非为笔误,而是受到刘禹锡“淮南高卧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