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职级并行后,为啥好多普通事业编还卡着管理九级?

发布时间:2025-10-11 19:19  浏览量:1

昨天和在区档案馆当管理员的发小大刚喝酒,他把玻璃杯往桌上一墩:“咱单位职级并行都搞两年了,我咋还在管理九级原地踏步?隔壁县的小敏跟我同一年考进来,人家都晋成八级了,我这到底差哪儿了?”其实不光大刚,最近圈子里好多在事业单位干管理岗的朋友都在叨叨这事儿——职级并行政策明明是给机会的,咋普通事业编还是容易“卡”在九级动弹不得?今天咱们就把这层纸捅开,好好说说这里头的门道。

先把政策根由捋清楚,就说2025年人社部更新的《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操作指引》,核心是打破管理岗“没职务就没级别”的老规矩,让没当上领导的普通职员也能靠职级提待遇。但政策落到具体单位,得看单位规格、岗位名额、个人本事等一堆因素,这就导致不同单位、不同人之间的晋升节奏差老多了。

先说单位“级别”这件事。大刚待的区档案馆是正科级单位,单位本身的规格就把管理岗的“顶格”给框死了。比如一个正科级事业单位,管理岗最高就是七级(对应正科职务),那九级升八级就是“科级范围内”的晋升,八级升七级更是得等单位“一把手”位置空出来或者职级名额。反观小敏待的县教育局下属事业单位,单位是副处级规格,管理岗最高能到六级(对应副处职务),那九级升八级的名额和机会就比正科级单位多不少。大刚喝着酒吐槽:“我们单位管理岗编制就8个,七级是馆长,八级是副馆长,我一个普通科员,想晋八级,得等副馆长退休或者调走,再不然等单位职级名额批下来,哪那么容易轮到我?”

再说说职级名额咋核定的。根据2025年最新的名额核定标准,事业单位管理岗职级名额是按单位编制总数的比例定的。比如管理岗编制有15个的单位,九级升八级的名额可能就2个;编制多的大单位,比例一样,但绝对数更多。大刚单位管理岗编制就10个,按比例算八级名额只有1个,还得优先给快退休、资历老的老同事,他这个“年轻”的普通职员,排队都得排到后面。而小敏单位管理岗编制有25个,八级名额有4个,竞争压力就小多了,去年就顺顺当当晋了级。

还有个人资历和单位考核的关系。职级并行政策里明明白白写了,晋升职级得满足任职年限、年度考核等条件。大刚在单位干了6年,但有三年年度考核是“合格”,没达到“优秀”或“良好”的额外加分条件。小敏呢,连续四年考核“优秀”,去年还牵头搞了单位档案数字化项目,综合得分比大刚高一大截。单位人事科的王姐私下跟大刚说:“现在职级晋升不是光看你干了多少年,得看你干了啥实事,考核结果硬不硬,不然名额下来了,也轮不到你。”

另外,好多普通事业编容易忽略“岗位匹配度”的事儿。管理九级对应的是科员岗位,日常干的是执行类工作;管理八级对应的是副科级岗位,得有协调、管理能力。大刚一直干的是档案录入、文件收发这些基础活,没参与过项目管理、部门协调的事儿,单位觉得他能力还没到八级岗位的要求。而他们单位的小李,去年主动申请参与区里的档案整理专项工作,负责协调街道和社区的资料报送,把工作搞得有声有色,今年单位就把小李作为八级晋升的候选人。大刚后来想通了:“原来不是待够年头就能升,得让单位看到你有干更高岗位活儿的能力。”

不过政策也在越来越好。2025年新修订的办法里,增加了“基层服务经历”“专项工作贡献”等加分项,就是为了让普通事业编有更多机会。比如在乡镇事业单位干满7年的管理九级职员,晋升八级时能放宽部分条件。我表哥在乡镇文化站干了8年管理九级,今年就靠着“基层服务满7年”的政策,顺利晋了八级,他说:“政策越来越向着基层踏实干活的人,只要好好干,机会还是有的。”

说到这儿,肯定有人要问:“除了这些,普通事业编想晋升还得注意啥?”或者“学校、医院这些事业单位,职级并行的节奏是不是和其他单位不一样?”你们身边的事业编朋友,有没有从管理九级晋上去的?他们都做对了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