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年间:一碗凉茶引纠纷,半生误解终得解

发布时间:2025-10-19 00:00  浏览量:2

弘治十二年,江西临江府清江县有个临江镇,镇上有家“和顺茶馆”,掌柜的姓吴名顺,年近四十,为人和善,泡茶的手艺更是一绝。他家的茶馆虽不大,却是镇上人歇脚聊天的好去处,尤其是夏天那碗冰镇的薄荷凉茶,清热解暑,街坊们都爱来喝。

这年六月,天气格外炎热。这天午后,吴顺正忙着给客人续茶,忽然看见街对面布庄的伙计阿福慌慌张张地跑过来,手里还拎着一个布包。阿福是个实诚人,在布庄做了五年,从没出过差错,吴顺见他这模样,忙问:“阿福,出什么事了?”

阿福抹了把汗,喘着气说:“吴掌柜,求您帮个忙!我娘突然心口疼,我得赶紧回乡下,可这是张府订的绸缎,明天就要用,您能不能帮我送一趟?”

吴顺知道张府是镇上的大户,老爷张万霖是做茶叶生意的,家里常有应酬,从不敢怠慢。他当即点头:“你快回去照顾老夫人,这事包在我身上!”

阿福千恩万谢地走了,吴顺拎着布包,快步往张府赶。可他刚到张府门口,就被管家张忠拦了下来。张忠斜着眼睛打量他,又看了看布包,皱着眉说:“你是谁?我们府里订的绸缎,怎么让个茶馆掌柜送来?”

吴顺忙解释:“管家,我是‘和顺茶馆’的吴顺,阿福他娘病了,托我帮忙送过来。”

“胡闹!”张忠突然提高了声音,“张府要的绸缎,都是从苏州‘云锦庄’订的,怎么会让阿福在街边布庄买?你怕不是想趁机骗钱!”

吴顺愣住了:“可这是阿福亲手交给我的,他说这是张府订的……”

“少废话!”张忠打断他,“这绸缎颜色不对,料子也差,根本配不上张府的身份!你要么把定金退回来,要么就让阿福来赔罪,否则咱们衙门见!”

原来,张府夫人李氏要过四十岁生辰,张万霖特意让管家从苏州订了上等云锦,可阿福没听清吩咐,误在镇上布庄订了普通绸缎,还付了五两银子定金。张忠发现后,正愁没法交差,见吴顺送来绸缎,便把火都撒在了他身上。

吴顺百口莫辩,只能先把绸缎带回茶馆。他看着那匹绸缎,又想起阿福焦急的模样——阿福娘常年有病,这五两银子对他来说,怕是要攒半年才能凑齐。可若是不赔,张府真要告到衙门,他这茶馆也别想开了。

一连几天,吴顺都愁得睡不着觉。这天,他去张府附近的药铺抓药,正好遇上张府的老仆张福。张福在张府待了三十年,和吴顺也算熟络,见他愁眉苦脸,便问起缘由。吴顺把事情一五一十说了,张福叹了口气:“吴掌柜,你这是被卷进麻烦里了。其实啊,管家不是真要你赔定金,是怕夫人怪罪。”

吴顺不解:“夫人怪罪?”

“夫人这两年得了‘失味症’,”张福压低声音,“吃什么都没味道,看东西也越来越模糊,脾气变得特别差。老爷心疼夫人,凡事都顺着她,这次生辰宴,夫人本就盼着苏州云锦做新衣裳,要是知道阿福订错了,肯定要生气。管家是怕夫人动气,才急着要回定金,好再去苏州订绸缎。”

吴顺这才明白,原来症结在张夫人身上。他心里一动,想起自己小时候,奶奶也得过类似的病,后来喝了山里的野蜂蜜泡枸杞,慢慢好了些。他琢磨着,或许能帮上张夫人的忙,这样一来,定金的事说不定就能化解。

第二天,吴顺特意酿了一罐野蜂蜜枸杞茶,装在瓷罐里,去了张府。他找到张福,恳求他把茶送给夫人试试。张福犹豫了一下,还是答应了。没想到,张夫人喝了茶,竟然说尝到了一点甜味。张万霖又惊又喜,当即让张福请吴顺进府。

见到吴顺,张万霖拱手道:“吴掌柜,多谢你送来的茶,内子许久没尝过味道了。”

吴顺连忙摆手:“老爷客气了,只是一点小事。”

这时,李氏在丫鬟的搀扶下走了出来。她面色苍白,眼神有些浑浊,看着吴顺,轻声说:“多谢你。我这病,怕是好不了了,只是……心里还有个遗憾。”

吴顺见她神色落寞,便问:“夫人有什么遗憾,不妨说说,或许我能帮上忙。”

李氏叹了口气,缓缓说起往事。她本名苏婉娘,小时候住在乡下,和邻居家的女孩陈阿翠是最好的朋友。阿翠性子活泼,婉娘文静,两人每天一起放牛、采野菜,晚上就躺在草垛上看星星。阿翠家里穷,婉娘常把自己的点心分给她,阿翠则会摘山里最甜的野果子给婉娘。

“我们约定,将来要一起嫁人,住得近近的,一辈子做朋友。”李氏说着,眼里泛起了泪光,“后来我爹去城里做生意,把我带了过去。刚开始,我们还常写信,可我十七岁那年,阿翠突然不回信了。我等了半年,没等到她的信,却等到了张老爷的提亲。我那时候年轻气盛,以为阿翠是嫌弃我家搬去城里,不想跟我做朋友了,一气之下就嫁了。”

婚后,李氏的日子过得很富裕,可心里总空落落的。她时常想起阿翠,想起两人一起度过的时光。“这两年得了病,我才明白,当年或许是有误会。我多想再见阿翠一面,问问她,为什么不回信……”

吴顺听了,心里酸酸的。他想起自己和阿福的事,也是因为误会才有了麻烦,便说:“夫人,您别急,我帮您找阿翠姑娘!”

李氏摇摇头:“都二十年了,她说不定早就不在乡下了,怎么找啊?”

“只要有线索,就一定能找到!”吴顺拍着胸脯,“您告诉我阿翠老家在哪里,我去打听!”

根据李氏提供的地址,吴顺踏上了寻人之路。他先去了李氏的老家——清江县的苏家坳。村子里的人大多搬走了,吴顺挨家挨户打听,终于从一位老人那里得知,陈阿翠后来嫁给了一个货郎,搬到了邻县的樟树镇。

吴顺马不停蹄地赶到樟树镇。镇子不大,他沿着街道一家家问,终于在一个杂货铺里,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阿福的妻子!阿福的妻子正在整理货物,吴顺急忙上前:“大嫂,你认识陈阿翠吗?”

阿福的妻子一愣:“陈阿翠是我娘啊!你怎么认识她?”

吴顺又惊又喜:“我是临江镇‘和顺茶馆’的吴顺,是张府夫人苏婉娘让我来的!”

这时,里屋走出一个中年妇人,头发有些花白,手上布满了老茧,正是陈阿翠。她听说吴顺是苏婉娘派来的,脸色顿时沉了下来:“苏婉娘?她现在是张府夫人,怎么还会记得我这个乡下妇人?”

吴顺连忙说:“夫人一直惦记着您!她说当年您突然不回信,她以为您嫌弃她,才赌气嫁了人。这些年,她一直很后悔,现在得了重病,就想再见您一面!”

“惦记我?”阿翠冷笑,“十年前,她坐着轿子路过樟树镇,我在街边喊她,她连帘子都没掀!她的丫鬟还推了我一把,说我是疯婆子!这就是她惦记我?”

吴顺心里一紧,急忙解释:“夫人那时候已经得了‘失味症’,看东西模糊,听声音也不清楚,她根本没认出您啊!她要是知道是您,肯定会下来见您的!”

他把李氏的病情、这些年的牵挂,一五一十说了。阿翠的脸色渐渐缓和,眼里泛起了泪光:“她……她真的病得那么重?”

“千真万确!”吴顺说,“夫人时日不多了,就想跟您解开误会。”

阿翠再也忍不住,眼泪掉了下来:“这个傻婉娘……当年我爹得了重病,我去外地求医,信寄到苏家,却被她爹退了回来,说她已经搬去城里,让我别再打扰她。我以为她真的不想跟我做朋友了,才没再写信……”

原来,当年的信根本没送到李氏手里。两人都因为误会,错过了二十年。

阿翠当即收拾行李,跟着吴顺去了临江镇。到了张府,李氏正在屋里发呆,见阿翠进来,先是一愣,随即泪如雨下:“阿翠……是你吗?”

阿翠快步上前,握住她的手:“婉娘,是我!我来了!”

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二十多年的误会、牵挂,在这一刻烟消云散。李氏哭着说:“阿翠,对不起,当年我不该赌气嫁给张老爷,不该误会你……”

阿翠摇摇头:“不,是我该说对不起,我不该没再找你……”

张万霖站在一旁,看着两人重逢的场景,心里也很感慨。他对吴顺说:“吴掌柜,多亏了你,才让她们解开了误会。定金的事,就不用提了,阿福也不用赔罪了。以后,你这茶馆,张府会多照应。”

吴顺连忙道谢。后来,阿翠留在了张府,日夜陪着李氏。李氏喝着吴顺送来的蜂蜜枸杞茶,又有阿翠陪着说话,精神好了许多,偶尔还能尝出一点味道。虽然“失味症”没能痊愈,但她不再像以前那样落寞,脸上渐渐有了笑容。

这年冬天,李氏安详地走了。她走的时候,阿翠紧紧握着她的手,手里还拿着当年两人一起采的野果子干。张万霖按照李氏的遗愿,把她和阿翠小时候住过的乡下老房子买了下来,送给了阿翠。

吴顺的茶馆,因为张府的照应,生意越来越红火。但他常对人说,这辈子做得最值得的事,不是把茶馆经营得有多好,而是帮两位老人解开了半生的误会,让她们在最后的日子里,找回了失去的友情。

临江镇的人都知道,“和顺茶馆”不仅有好喝的凉茶,还有一段温暖的故事。这个故事,也一代代传了下来,告诉人们:误会就像隔在心里的墙,只要肯主动去推,总有一天能看到墙后的阳光;而真正的友情,哪怕隔了二十年,也能像陈年老酒,越品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