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九月初一,老人说最不能做 “3 件事”,平安度秋

发布时间:2025-10-21 12:15  浏览量:1

“九月朔风拂柴门,规矩半点不由人”,今日恰逢农历九月初一。在老辈人眼里,这日子远比普通月初金贵 —— 它既是 “朔日”,月亮隐于天际,天地气息处于新旧交替的微妙状态;又是 “敬老月” 的开篇,承载着对长辈安康的祈愿;更藏着秋收冬储的关键信号。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九月初一恰处寒露与霜降之间,昼夜温差能达 15℃以上,正午可能还晒得人暖烘烘,清晨却已见草叶结霜。老辈人最忌这天让 “冷寒侵体”,首当其冲便是洗冷水澡,其次是露腰露脚、贪吃生冷。这可不是 “老古董” 的固执,而是被无数教训验证过的养生铁律。

从中医角度看,朔日阳气初萌却未盛,人体毛孔在昼夜温差中本就开合不定,冷水刺激会让寒气直接侵入经络,轻则引发感冒、关节炎,重则损伤脾胃阳气,导致整个秋冬都容易腹泻、怕冷。现代医学也证实,季节交替时冷水浴会使血管剧烈收缩,心脑血管负担骤增,对老人和体弱者尤其危险。

除了冷水澡,“露脚踝”“吃冰饮” 也在禁忌之列。我老家有句老话:“九月初一露脚脖,寒冬要把棉裤裹”,说的是这天脚部受凉,寒气会顺着经络蔓延全身,到冬天膝盖、腰腹都容易酸痛。而生冷食物更是 “脾胃杀手”,此时脾胃功能渐弱,冰西瓜、凉酸奶这类食物会直接刺激肠胃黏膜,不少人因此上吐下泻,老辈人称之为 “秋寒败脾”。

老祖宗的应对法子很实在:晨起用热水泡脚一刻钟,水温以脚面发红为宜;穿衣服遵循 “上薄下厚”,护住腰腹和脚踝;饮食上多吃南瓜、山药等温补食物,煮碗红枣小米粥暖暖胃。

“初一吵嘴,一月不宁”,老辈人对九月初一的言语格外较真,最忌家人争吵、说不吉利的话,连孩子随口说 “穷”“死” 这类词,长辈都要赶紧让补句 “岁岁平安”。有人觉得这是 “封建迷信”,可细想便知,这藏着维系家庭和睦与情绪健康的深意。

九月是 “悲秋” 情绪高发期,草木凋零、白昼变短,人本就容易烦躁低落。朔日作为新月份的开端,古人认为此时的情绪会 “牵引” 整个月的气场。我曾见过一户人家,九月初一因琐事婆媳争执,结果接下来半个月里,要么孩子摔破了头,要么丈夫工作出错,家里总笼罩着压抑气氛。并非 “吵架招霉运”,而是负面情绪会像多米诺骨牌,让家庭成员陷入互相指责的恶性循环。

对长辈而言,这天更忌动气。九月是敬老月,初一的心情直接影响老人的健康状态。中医讲 “秋主肺,怒伤肺”,老人本就肺气偏弱,争吵时情绪激动容易引发咳嗽、哮喘,甚至诱发高血压等急症。

其实老祖宗的规矩里藏着相处智慧:这天不妨多说 “暖心话”,给父母端杯热茶,夸孩子两句懂事,哪怕有分歧也先忍一忍。就像古人说的 “朔日和气生,全家福禄宁”,好心情才是最好的 “秋补”。

九月初一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禁忌:忌随意丢弃旧物、浪费粮食,老辈人管这叫 “轻弃秋余”。“秋余” 指的是秋收后的剩余物资,比如稻壳、菜根、旧布料,甚至是没吃完的剩饭剩菜。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这是 “惜福” 的表现,放到今天,仍藏着过日子的精明与对自然的敬畏。

奶奶在世时,九月初一绝对不扔任何 “还能用的东西”:破了洞的衣服要留着缝补丁,萝卜缨子腌成咸菜,就连淘米水都要攒着浇花。她说:“这些都是地里长出来、手里做出来的,扔了就是跟老天过不去”。这种 “不浪费” 的习惯,在秋收关键期尤其重要 —— 此时粮食刚入仓,冬储尚未完成,随意糟践粮食,被认为是 “辜负土地的馈赠”。

更有意思的是,“忌弃秋余” 还暗含 “储备意识”。九月初一后,寒潮随时可能来袭,旧衣物能改造成保暖的鞋垫,菜根菜叶能应急当菜吃,哪怕是碎柴火也能在冷天引火。去年秋天暴雨冲断山路,村里几户提前囤了 “秋余” 的人家,靠着腌菜和旧衣物安稳度过了断供的三天。老辈人说 “初一惜物,冬不发愁”,正是这个道理。

你家那边九月初一还有哪些讲究?是忌远行,还是有特殊的吃食习俗?欢迎在评论区说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