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刚死,诸葛亮就拆了丞相府门槛!益州硬骨头:见字条直接服了
发布时间:2025-10-23 04:49 浏览量:1
223年成都的夏天,蝉鸣蔫得像快断气,可比蝉更慌的是满朝大臣——刘备刚闭眼没几天,诸葛亮居然让人把丞相府的门槛给拆了!
17岁的刘禅缩在宽得离谱的龙椅上,手指无意识抠着扶手上的雕纹,心里八成也犯嘀咕:我爹刚把这烂摊子交过来,北边曹魏正磨着刀,东边孙权揣着手看戏,相父不防外敌、不整朝堂,先拆自家门槛干啥?
底下跪着的人更懵:荆州来的老臣攥紧了朝笏,琢磨着“这是不是要改规矩?”。
刘璋留下的旧部互相使眼色,怕自己的位置保不住。
益州本地的士族偷偷抬眼——这群人本来就没把蜀汉当“自己家”,连刘备活着时都敢甩脸子拒差事,现在诸葛亮来这么一出,难不成是要跟他们来硬的?
没人知道,诸葛亮伸手接那枚武乡侯大印时,掌心早触到了一片冰凉的沉
——他接的哪里是印,是一盘散得没法下的棋:荆州人觉得自己是“老功臣”,东州人抱着“前朝旧部”的架子,益州人盯着“本土地盘”,三拨人各揣心思,稍微碰一下就炸毛。
但诸葛亮的招儿,偏偏跟所有人想的都不一样——别人都想筑高墙把人隔开,他偏要拆门槛把人请进来。
丞相府的门槛一卸,益州的风呼呼往里灌,之前连相府门都不敢靠近的本地士人,忽然发现自己能随便进了。
秦宓最先动了心。这老爷子是益州出了名的“硬茬”,当年刘备要打孙权,满朝没人敢劝,就他站出来说“打不得”,差点被砍了头。
结果诸葛亮亲笔给他写了封信,字里行间没提“你得帮我”,只说“非公之才,无以正礼乐”——翻译过来就是“这世上除了你,没人能把咱蜀汉的规矩立明白”。
秦宓拿着信翻来覆去看,末了叹口气:“这辈子没被人这么懂过,不干活说不过去了”。
23岁的谯周更惊喜。这时候的他还是个没名气的读书人,天天躲在屋里研究经书,结果诸葛亮直接给他安了个“劝学从事”的差事,让他管全蜀的教育。
有人私下嘀咕“这小伙子太年轻”,诸葛亮却笑着说:“种树得趁小,现在把根扎稳了,二十年后才能给朝廷遮荫”。
后来谯周成了蜀汉的“学术顶流”,想起这事还总说:“丞相是第一个看见我价值的人”。
最绝的还是搞定杜微。这老爷子快八十岁了,耳朵又背,之前不管谁来请,他都拍着桌子说“老了,不干了” 很难对付的老爷子。
诸葛亮也不勉强,直接让人用软轿把他抬进相府,没说半句“求你出山”,只递过去一张字条:“天下乱糟糟的,我知道您不想掺和,但就想跟您聊聊天”。
杜微摆摆手要走,第二张字条又递过来:“不用您干活,就当陪我这个晚辈说说话”。
烛光在字条上跳,诸葛亮的字一笔一画透着真诚,杜微看着看着,浑浊的眼睛慢慢亮了——活了一辈子,见多了拿官帽哄人的,从没见过有人这么“捧着”自己。
末了他没说啥,只点了点头,第二天就拄着拐杖来相府了。
你以为诸葛亮就只会“软着来”?错了!
他一边拆门槛迎客,一边把《蜀科》贴满了成都的大街小巷——这规矩不是新定的,早几年就跟法正他们一起琢磨好了,现在拿出来,就是要告诉所有人:不管你是荆州来的“老资格”,还是益州本地的“地头蛇”,犯了错都一样罚!
之前有个荆州老臣仗着资历贪了粮,诸葛亮二话不说就按律办了,这下没人敢再搞“特殊化”。
夜深了,丞相府的灯还亮着,诸葛亮常对着屏风发呆——那上面没画花鸟鱼虫,是张泛黄的北方山河图。他为啥天天跟朝堂上的琐事较劲?为啥非得把三拨人拧成一股绳?
因为他心里装着个念想:要帮刘备打回北方老家。每搞定一个益州士人,每批完一份公文,都是在给这个念想铺路。
其实哪有什么“天生的治国高手”?不过是像诸葛亮这样,蹲下来把松动的榫头一个个敲紧,把散落的珠子一颗颗串起来。
战场杀敌是英雄,能在书案前把烂摊子收拾得明明白白,让人心服口服,才更见真本事。
后来啊,益州的士人渐渐不嘀咕了,荆州的老臣也愿意跟本地人搭伙干活了。
诸葛亮站在相府门口,看着来往的人不再分“你是哪的”,才终于敢真正望向北方——家里的灯先亮透了,才能想着去照亮更远的天下啊!
说真的,诸葛亮这手“刚柔并济”太绝了:用真诚拆了人心的“门槛”,用律法立了规矩的“标杆”,换你在他那个位置,面对三股互相拆台的势力,会先软后硬,还是先立规矩再找人?评论区聊聊你的“治国小妙招”,看看谁的招儿比诸葛亮还妙!
- 上一篇:一家六个女人的婚姻(272)
- 下一篇:智元机器人业绩暴增十倍以上,利好个股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