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再次被关注!医生提醒:动脉硬化患者吃茄子时,多注意4点!

发布时间:2025-10-27 13:58  浏览量:2

最近不少人开始重拾对茄子的兴趣,尤其是一些中老年朋友,听说茄子“清热降脂”,对心血管似乎有点好处,就赶紧端上一盘油焖茄子。但凡事不能光看表面,尤其是像动脉硬化这种慢性病,饮食上稍有不慎,可能就会踩坑。

茄子确实是个不错的蔬菜,营养丰富,热量又不高。可真正适不适合动脉硬化患者,还得细细琢磨。医生的这几点提醒,真的有人吃出了问题才总结出来的。如果只是图个“好吃”,那可就危险了。

茄子所含的茄碱、皂苷、维生素P(也叫芦丁)确实对血管有一定的益处。尤其是芦丁,它能帮助改善毛细血管的弹性,减轻血管脆性,对预防小血管出血、脑血栓有一定意义。

但这个“好”,前提是吃得方式对、量合适、体质也要搭得上。否则,油大、盐多,反倒加重血脂和血压负担,得不偿失。

有动脉硬化病史的人,血管已经不像年轻人那样灵活了。血管内膜变厚、弹性差,血流本来就不顺畅,如果再被高脂肪、高钠的食物刺激一下,血压容易波动,血脂更难控制。

说到底,茄子不是药,它只是蔬菜。把它当“血管清道夫”?那是神话。

要说哪种蔬菜最容易吸油,茄子绝对排得上号。切成条一炸,油全吸进去了;炒的时候火候稍慢点,也是满锅油光。

这对动脉硬化的人来说,简直是个定时炸弹。高脂饮食本身就是促发斑块形成的帮凶。哪怕茄子本身再“降脂”,一旦吸饱了油,那就完全变了味。

有研究发现,用油煎炸的茄子,其脂肪含量比原始状态下高出4到5倍。而且多余的油脂容易转化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这类“坏胆固醇”正是堵塞血管的罪魁祸首。

如果真的想吃茄子,推荐选择蒸、煮、微波等方式,少油少盐,保留营养的同时也降低负担。

茄子性寒,这个在中医里是常识。寒凉的食物吃多了,脾胃虚寒的人往往会有腹泻、胃胀的反应。尤其是老年人,脾胃功能本就下降,若再加上服用抗凝药、降压药,肠胃更容易出问题。

更别说有些人本身已经有寒湿体质,手脚冰凉、舌苔白厚,这类人吃茄子很容易“中招”。从血液循环的角度看,寒性食物也会让血管收缩,血液流动更慢,在动脉硬化基础上,这不是雪上加霜么?

所以不是说茄子一寒就不能吃,而是吃前要先看看自己体质,吃后有没有不舒服。有些人觉得吃完茄子肚子胀、排便变稀,那就别硬撑。

很多动脉硬化患者都在长期服药,有的吃抗凝药如阿司匹林,有的吃降脂药、降压药。这时候如果大量摄入维生素K、钾、钠等元素,就可能对药效产生影响。

茄子本身钾含量较高,钾能帮助排钠、调节血压,但大量摄入对某些肾功能不佳或正在服用利尿药的患者来说,反而可能引发电解质紊乱。

茄子中含有少量的草酸成分,对于服用某些钙剂或有肾结石倾向的人,也要格外注意。别看它是蔬菜,但食物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时候比药和药之间还复杂。

很多患者问:那到底能不能吃茄子?其实这个问题就像问“糖尿病能不能吃水果”一样。关键不在能不能吃,而是怎么吃、吃多少、和什么一起吃。

茄子不是血管的救星,也不会是元凶。真正影响动脉硬化进展的,是整个饮食结构。

如果日常饮食仍然重油重盐,蔬果摄入不够,肉类摄入过多,那再怎么“崇拜”茄子都没用。别指望某种食物能“逆转”血管老化,那是对身体的误解,也是对疾病的轻视。

合理的营养搭配、规律的作息、适度的运动,加上科学的医学干预,这才是对抗动脉硬化最稳妥的方式。而茄子,只是餐桌上的一个配角,别让它抢了主角的风头。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李蓉,王晓红.不同烹饪方式对茄子营养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1,42(10):117-123.

[2]刘海燕,张建军.动脉粥样硬化的饮食干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0):45-48.

[3]陈静,李伟.中老年人寒性食物摄入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潜在影响[J].中医药导报,2019,25(3):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