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里夫人33条冷知识

发布时间:2025-10-27 15:10  浏览量:1

1、居里夫人本名并非“玛丽·居里”,而是玛丽·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是1895年与皮埃尔·居里结婚后随夫的姓氏。

2、她的父亲是中学物理教师,母亲是女子学校校长,家庭的科学与教育氛围,让她5岁就开始接触基础物理知识。

3、10岁时母亲因肺结核去世,14岁时大姐也因病离世,童年的接连失去让她更早养成独立、坚韧的性格。

4、俄国禁止波兰人接受高等教育,她年轻时无法在华沙上大学,只能进入“飞行大学”——一所秘密地下教育机构,在夜间偷偷上课。

5、24岁才前往巴黎大学(索邦大学),比同期同学大4-5岁,入学时因波兰口音和基础差异,曾一度跟不上课程。

6、物理学学士学位毕业时排名第一,数学学士学位毕业时排名第二,毕业时因成绩优异,获得巴黎大学的奖学金。

7、与皮埃尔·居里的相遇是“主动求助”:她研究磁学需要精密设备,写信给当时已知名的皮埃尔,两人因科研需求结识,而非偶然邂逅。

8、皮埃尔最初专注于“晶体物理”,是玛丽对“铀射线”的热情打动了他,他才放弃原有课题,与她共同研究放射性。

9、发现镭和钋的实验,在巴黎大学一间废弃棚屋进行:棚屋漏雨、潮湿,夏天闷热到40℃,冬天寒风灌缝,条件远不如普通实验室。

10、为提取镭,他们前后处理了8吨沥青铀矿渣(从捷克进口),每天要手工搅拌、煮沸矿渣,皮埃尔曾调侃“这像在炼钢厂干活”。

11、她是第一个提出“放射性(radioactivity)”术语的人,此前科学界仅称这种现象为“铀射线”,无统一概念。

12、研究中曾因辐射暴露出现脱发、手指溃烂,但她误以为“放射性是无害的能量”,仍长期将镭样品放在口袋里。

13、她是历史上第一位获诺贝尔奖的女性,但1903年获奖时,官方颁奖词仍称她为“皮埃尔·居里的助手”,弱化其主导作用。

14、191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理由是“提纯镭并研究其性质”,成为首位两次获诺奖、且跨物理与化学两学科的科学家。

15、拒绝为镭申请专利:她认为“科学发现属于全人类,不应被私有”,这让镭的医疗应用能快速推广,但也导致她后期无钱购买研究用镭。

16、首次提出“镭可用于癌症治疗”:1904年她用镭射线成功抑制小鼠肿瘤生长,开创了“放射治疗”的先河。

17、1934年去世前,仍在指导学生研究“人工放射性”,这项研究后来由女儿伊雷娜和女婿约里奥完成,两人因此获1935年诺奖。

18、与皮埃尔的婚礼极简:没有婚纱、戒指,只买了一辆二手自行车,婚后周末常骑着自行车去巴黎郊外野餐,这是他们唯一的休闲方式。

19、1906年皮埃尔因车祸去世:他过马路去参加法国科学院会议时,被一辆失控的马车撞倒,头部受重创,年仅46岁。

20、她的经济状况长期拮据:因无专利收入,科研经费需靠申请资助,甚至要靠演讲赚钱,1921年美国民众捐款为她购买了1克镭,她才拥有研究用镭。

21、会说5种语言:波兰语(母语)、法语(生活语言)、俄语(被迫学习,因童年在俄国统治下)、德语、英语,能轻松阅读各国科学文献。

22、不看重荣誉:一生获得16种奖章、107个荣誉头衔,但她把诺贝尔奖奖章给女儿当玩具,说“荣誉只是装饰,不能当饭吃”。

23、一战期间暂停科研,投身战地医疗:她设计了“移动X光车”,能在前线为士兵检查弹片位置,士兵们称这种车为“小居里”。

24、她的实验室笔记至今有辐射:存放在巴黎国家图书馆的铅盒中,研究者如需查阅,必须穿防护服,且每次接触时间不超过15分钟。

25、晚年因辐射患病:长期接触镭、钋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无法生成血细胞),1934年7月4日在法国阿尔卑斯山区的疗养院去世,年仅66岁。

26、去世后遗体火化,但骨骼因辐射残留仍有放射性,最终被安放在巴黎先贤祠的铅制棺椁中,与皮埃尔合葬。

27、推动成立巴黎镭学研究所:1914年研究所建成,成为全球放射学研究的核心机构,二战后更名为“居里研究所”,至今仍是顶尖科研机构。

28、培养了25名博士:其中包括中国物理学家郑大章,郑大章后来回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放射学实验室,成为中国放射学先驱。

29、担任国际联盟放射学委员会主席:1922年起任职,推动制定了放射性物质的安全使用标准,这些标准至今仍在沿用。

30、爱因斯坦曾评价她:“在所有著名人物中,居里夫人是唯一不为荣誉所腐蚀的人”,两人是长期好友,常书信讨论科学与和平。

31、1995年迁入巴黎先贤祠:她成为第一位进入先贤祠的女性科学家,也是少数非政治家、非军人的入祠者,法国总统亲自为她主持迁葬仪式。

32、元素周期表中“锔(Cm)”以她命名:1944年美国科学家发现第96号元素,为纪念居里夫妇,将其命名为“锔”(Curium)。

33、每年7月4日(她的忌日),全球放射学领域会举办纪念活动,缅怀她对放射学和医学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