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伷:西晋宗室第一名将,东吴降晋的见证人
发布时间:2025-10-27 18:00 浏览量:1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谁也没想到,东吴灭亡那天,接过孙皓玉玺的人,是司马伷。
不是张华,不是王浑,不是中军统帅杨济。
是这个不声不响、出身高门却一直很低调的宗室将领。
那天是太康元年,也就是公元280年二月。
建业的城门开得很慢,孙皓站在城头,脸色灰白。
他把玉玺放进锦匣里,亲自交给了晋军的东路主帅。
当时站在他对面的,是穿着盔甲、神情沉静的司马伷。
这幕场景后来被不少史家提起,但真正理解这个人,还得往前看。
时间拉回到二十多年前。
那会儿,司马昭正权倾朝野,魏帝曹髦忍无可忍,亲自带着几个宦官和宫人冲出宫门,准备讨伐司马昭。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就出自这一天。
可他一出宫,第一道碰到的防线,就是司马伷的宿卫军。
据说当时司马伷只象征性抵抗了一下,很快就散了兵。
有人说他没骨气。
但站在历史的角度看,这一步其实走得极妙。
那时候谁都清楚一点:皇帝出兵讨臣,哪怕失败了,弑君的人绝对全家难保。
司马伷没有真的阻拦,也没参与杀戮。
他做了个样子,免得日后被追责;又没动手,保住了名节。
后来曹髦死在街头,成济成了替罪羊,三族被诛。
司马伷却安然无恙。
那一年是公元260年,他三十四岁。
说起来,司马伷的身份挺特别。
他是司马懿的小儿子,司马炎的叔叔。
按理说,出身这么高,做事应该高调些。
可他偏不。
早年在邺城,司马师让他去“看管”曹魏的宗室王公。
那地方当时情况很复杂,一群被削权的魏宗室聚在一起,心里都不服气。
换别人可能就把兵摆出来,吓唬一通再说。
但司马伷没这样。
他表面上是宁朔将军,手握兵权,实际上他更多是安抚开导,慢慢把不满情绪化解掉。
那座城,没出过乱子。
这事在当时不是小事。
要知道,那时候连邓艾、钟会这样的名将,最后都以兵变收场。
能把一座敏感的城市安稳守住,靠的不是刀,是心。
后来到了265年,司马炎篡魏称帝,建立了晋朝。
司马伷被封为东莞郡王,食邑一万六百户。
这在宗室里,算是很高的待遇了。
但他却提出一件怪事。
按规定,诸侯王可以自己任命封国内的县令、县长。
他却主动请示,希望让朝廷来派人。
这在当时,几乎没人这么做。
别人都想着扩权,他却主动交权。
司马炎没同意,但心里清楚:这个叔父,是真心扶持朝廷的。
268年,他被召入朝,做了尚书右仆射,后来又升为抚军将军。
到了269年,又被派去下邳,坐镇东线,防备东吴。
那时候东吴虽然国力衰败,可长江天险还在,没谁敢轻举妄动。
司马伷去了几年,始终按兵不动,但军纪严明,地方安稳,百姓也没什么怨言。
真正的转折,是在咸宁五年,也就是279年。
那年冬天,晋朝决定出兵灭吴。
五路大军同时发起,司马伷率东路军,从滁州方向出发,直扑建业。
当时东吴还在顽强抵抗。
但等到司马伷兵临城下,孙皓一看,退无可退。
他没有跟司马伷打,而是直接开门投降。
这不是巧合。
在东吴人眼里,司马伷是“宗室”,不是“权臣”。
他不是来掠地的,是代表皇族来接收的。
更重要的是,他镇守徐州多年,从未骚扰江东百姓,声名一直不错。
据说,那天孙皓交出玉玺时说了一句:“愿从此天下无战。”
司马伷没回话,只是朝他点了点头。
接收完建业,他没有大肆庆功,也没趁机扩权。
他把接收工作交代清楚后,就回到镇守岗位,照旧处理军政事务。
三年后,283年五月,司马伷病逝,终年五十七岁。
朝廷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追赠开府仪同三司。
封号没有变,还是琅邪王。
那之后,再也没有人提起他曾在街头“象征性抵抗”的那一幕。
参考资料:
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
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