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提醒:过了65的老人,宁可牙齿缺失,也别在这几种状态去镶牙

发布时间:2025-11-12 19:20  浏览量:1

很多老年人一到了牙齿缺失的阶段,就开始着急忙慌地想要镶牙。毕竟谁也不想咀嚼困难,说话漏风。

甚至被人误以为“没精神”。但问题来了,镶牙也不是随时随地都能做的!尤其是过了65岁,这事儿更要慎之又慎。

你可能以为,牙没了就得赶紧补上,不然吃不好饭、影响营养。这话但问题是,有些身体状况下。

你镶了牙反倒可能带来更严重的后果。宁可忍一时牙缺,也不能盲目动手。为什么这么说?下面咱们慢慢讲清楚。

首先你得知道,老年人的身体和年轻人不一样,尤其是骨质疏松、糖代谢异常、免疫力下降等等,都会影响口腔环境。牙床是不是稳固、牙龈有没有退缩,这些都是做不做镶牙的关键因素。

比如说,有些人血糖控制得不好,糖尿病常年没管住,结果牙龈已经变得非常脆弱。这个时候如果强行镶牙,可能引发反复发炎,甚至出现牙槽骨吸收,牙齿根本“站不住”。你说图啥呢?

还有很多人忽视了一个问题——牙周病。这不是单纯的牙齿问题,而是一种慢性炎症。炎症长期存在,会让牙龈萎缩,牙槽骨流失。你在这样的基础上镶牙,无异于在沙土上盖房,迟早塌。

别以为镶牙是简单事儿。现在常见的活动义齿、种植体、固定桥,哪一个不需要牙床基础稳固?一旦牙槽骨吸收严重,镶上去也不牢固,甚至还会加速原有牙齿松动,得不偿失。

最怕的,其实是那种“快镶快戴”的心态。一些老人听信广告,说什么“当天取模、当天戴牙”,听着方便。

其实忽略了口腔检查、骨质评估、咬合定位等关键步骤。结果呢?咬合错位、牙龈压伤、甚至引起头疼颈痛。

还有一种情况更得注意,就是老年人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近半年内有过脑梗、心梗的病史。

这个时候身体正处于一个比较脆弱的状态,口腔操作可能造成应激反应,诱发血压升高或心律紊乱,风险远比想象中高。

如果你正在服用抗凝药物,比如阿司匹林、华法林这类,也要特别注意。口腔手术或许看着小,但一旦出血不止,处理起来相当棘手。很多人就是忽略了血液凝固的问题,结果小事变大事。

再说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点——认知障碍。不少老人到了晚年有轻度认知下降,甚至患上阿尔茨海默病。

这类人群佩戴义齿的依从性差,清洁不到位,很容易出现细菌感染,甚至误吞义齿,危及生命。

有的老人本身有吞咽功能障碍,比如中风后遗症,这时候如果镶牙不慎,义齿滑落到气管或食管,那就可能引发窒息或异物梗阻,后果非常严重。比起完整的牙齿,生命安全才是第一位。

你可能会问,那就不镶牙吗?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要挑对时机、选对方式,不能一股脑地去做。尤其是身体状况不稳定、慢性病控制不佳的时候,宁可暂时空着,也别急于求成。

有些老人牙齿缺失后,靠一侧咀嚼,结果造成颞颌关节紊乱症,整天耳朵边咔咔响,甚至张不了嘴。其实这种时候,与其急着镶牙,不如先做咬合训练、调整饮食结构,等身体条件允许再说。

现在还有一种趋势是过度依赖种植牙。看广告说种一颗牙能用几十年,结果不少老人不顾自己骨密度低、血压高、糖尿病控制差,非得跟风去种。有时候种进去没几个月就发炎,最后连原有的牙都保不住。

别忘了,老年人恢复能力本来就慢,手术创伤再小,也需要时间修复组织。如果身体代谢能力下降,恢复期延长,感染风险自然也高。很多人以为“镶完牙就完事”,其实术后护理才是关键。

再说个冷门点,很多人不知道,镶牙不当可能会影响味觉感知。尤其是活动义齿,如果覆盖了上颚的味蕾区域,吃什么都觉得没味道,直接影响食欲。老人本来胃口就小,这下更吃不下饭了。

镶牙前如果没有做全口评估,忽略了咬合关系,咀嚼力分布不均,时间一长,不但消化不好,还可能造成胃肠负担加重,引发胃炎、胰腺问题,都是连锁反应。

有些人镶牙后出现头痛、颈椎酸痛,一开始以为是其他问题,后来才发现是牙齿咬合不协调导致的肌肉紧张。咬合是全身系统的一部分,别以为口腔的事不会牵连脖子和背。

如果你平时已经有慢性咽炎、口干、唾液分泌减少等问题,那更要慎重。戴上义齿之后,口腔环境一变,很容易出现溃疡、细菌感染,尤其是霉菌性口炎,治疗周期长,恢复慢。

说到底,镶牙不是目的,恢复功能才是关键。如果镶了牙反而吃不好、说话不清、整天疼痛,那何苦来哉?与其急着补牙,不如先把全身状况调理好,再做长远打算。

更要注意的是,一旦决定镶牙,后续的清洁保养必须跟上。不是戴上就万事大吉,牙龈护理、义齿清洗、定期复查,一个都不能少。否则反而变成口腔负担。

有人说,“我这把年纪了,讲究那么多干啥?”可你老了不是放弃健康的理由,而是更要精打细算、慎重对待身体的每一个部位。牙齿虽小,背后牵连的却是整个身体。

65岁之后,如果你属于慢病未控制、口腔炎症活跃、认知障碍明显、骨质流失严重、服药特殊人群,宁可暂时缺着牙,也别在不合适的时机镶牙

并不是说老人就不能镶牙,而是要有科学评估、医生指导、适合自己的方案。不能一味求快、求全,更不能盲从广告或者亲朋建议。每个人的口腔状况都不同,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

镶牙前先搞清楚自己的基础条件做个全面体检,血糖、血压、骨密度、口腔炎症情况都要查。别觉得麻烦,这是对自己负责的第一步。

也别忽略了心理状态。有些老人因为缺牙自卑,急着镶牙“遮羞”。但真正的自信是从健康开始的。不是牙多了才有人缘,而是你精神好、胃口好、能吃能睡,才是真正的福气。

牙齿不只是门面,更是健康的门户。别小看这一步的选择,它背后连接着你的咀嚼系统、营养吸收、免疫防线,甚至情绪状态。镶牙这事,真的不能“想当然”。

如果你是子女,也请多花点心思,别催着父母去镶牙,反而要帮他们检查身体状况,陪他们去正规医院做个详细评估。真正的孝顺,是帮父母少走弯路。

最后提醒一句,镶牙不是修补,而是重建口腔功能的一部分。这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份对身体的尊重。老了可以牙少,但不能糊涂地去补。

参考文献:

王旭东,刘洪涛.老年人口腔健康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22,15(3):145-148.

张雅芳,陈建国.高龄人群镶牙适应症与风险评估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41(9):1892-1895.

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