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偷偷藏了这么多神仙书房

发布时间:2025-11-13 19:44  浏览量:1

11月

一年一度的深圳读书月如约而至

散落在龙岗各个角落的美书房

作为无数人心中的“文化灯塔”

成了此时节最适宜的去处

这些宝藏空间里

究竟有着怎样的独特设计

贴心服务与浓厚氛围

让人流连忘返、惊喜连连?

这篇深度体验文章

将带你解锁龙岗美书房

作为阅读空间、社交平台、文化载体的

N种打开方式

寻 书 记

周智琛

云上书阁听风雨

我总觉得,读书未必要正襟危坐。有时候,书外的生活,更是另一番景象。在河边,读倦了,就翻开一页水光;在街角,看乏了,不妨读读摊贩的吆喝、行人的絮语。中国人的读书趣味,大概就在这字里行外,和生活打成一片。

龙岗美书房剪影

恰是应了这番趣致,这一两年,深圳市龙岗区的河畔、街角、公园里,陆续生出一些城市书房,人们将它们唤作“美书房”。

2025年秋深,我忽生一念闲情,想去看看这些散落在城市角落的“美书房”,究竟生得怎样一副模样。走访的第一站,即让我吃了一惊。它竟浮在半空中,藏在龙岗布吉的凤仪山腰,与云为伴。这个叫“凤仪山谷书阁”的所在,不似寻常书阁,更是像谁悄悄在山间凿开一扇窗,把云、风和远处人间的熙攘都装了进去。

从深圳市区出发,车子沿着凤仪山的公路盘桓而上,路不宽,却干净。两旁树木蓊郁,转弯时,倏忽瞥见山下的楼群如积木般坐落,没等看清,又被绿意盈盈地掩了回去。这般曲曲折折地绕了一会儿,人就从闹市中抽离,心也跟着静了下来。

凤仪山谷书阁的妙,在于它把山种进了建筑里。设计师是山的译者,用回廊、合院、骑楼的语言,将岭南风骨揉进现代极简的骨架中。斧劈纹的木门、三百多年的藏书柜、粗藤编的座椅,每一件器物的安放,都让人不自觉地放慢了呼吸。

500平方米的空间,书不是唯一的主角。人可以蜷在保留着天然纹理的原木椅上,捧一本书,抬眼即是满山青翠;也可踱步至半开放的露台,看日光渐斜,灯火初上,布吉的万家灯火如星子般在脚下铺开。

更难得的是,这里并不刻意回避生活的声响与温度。早晨咖啡的醇香,午后三明治的轻盈,傍晚沙拉的清爽,轻轻融入山谷的阅读时光。人可以免费在此消磨一整天,也可以为一杯拉花精致的拿铁付费。诗意和生计,在此温柔共存,各得其所。

有时我想,深圳太快了,快得让人忘了呼吸。凤仪山谷就是一个桃花源,它把金木水火土的自然元素化入空间每个角落。黄锈石墙是大地,暖色灯光是鎏金,庭院静水是流淌的时光。

曾有一夜,我心累极了,独自来到这里,躺在露台一张宽大的藤编椅里,什么也没做,只是放空。山下的灯火如闪烁的星河,耳畔有风声和偶尔翻书的轻响。过了一小时,我心里那些原本拧不开的结,被山风轻轻地梳开了。

人这一生,忙忙碌碌,所求的或许很简单,不过是想找个地方,安安稳稳地看几页书,让目光有所栖止。在这里,书页翻动的声音和风声混在一处,分不清哪个是文字,哪个是自然。

龙岗河的书与人

河水是会思想的。我常这么想。它流过乡间,也流过城市。在混凝土和绿意交织的版图上,每一条河都在寻找自己的节奏。

这个寻找的过程,对龙岗这样的工业强区尤为不易。我观察了它好几年:一个稳居全国工业百强区之首的城区,该如何在机器的轰鸣和自然的静谧之间找到平衡?而今,龙岗河的水声给了我答案。我几次站在龙岗河畔,看粼粼波光将楼宇的倒影揉碎,又在晨昏交替之间,重新浣洗出蓝天碧水的容颜。

龙岗人应该感到自豪,在龙岗河的治理上,他们做得很好。清流取代浊水,碧道取代荒岸,这条河的生态重塑和自我修复,不只是一条河的治理,也是一座城写在土地上的生态宣言,一种指向未来的自我修养。

如到龙岗,有空可去龙岗河干流碧道示范段走走。这段碧道全长4.6公里,从吉祥南路桥延伸至龙园福宁桥,有“U梦绿谷”“宜居生活”和“龙园水岸”三个主题段落。这里处处可见水韵,生活融入自然,是城市叙事中一种高级而诗意的表达。而最令人惊喜的是,在龙园水岸段的生态廊道,驻设着一处书香之所——龙岗区图书馆龙岗河碧道分馆。

这是一座临水建筑,共有三层:一楼是咖啡店和便民设施,二楼是展厅,三楼才是真正的碧道图书馆。图书馆空间约290平方米,设有图书区、阅览区和借还书区,藏书万卷,涵括综合社科、青少年读物和少儿绘本,以飨不同读者。馆内设45个座位,Wi-Fi、充电插座皆备,饮水则可至一楼咖啡店自取,动一动筋骨,也十分自在。

人到此处,可沿着楼梯拾级而上,也可以乘坐电梯直达三楼。门一开,温暖的黄色调扑面而来,全木质结构散发出公园木屋般的质朴气息。

我最喜欢的,是那一整面的落地玻璃窗。窗外没有多余的景致,只有龙园的树影和龙岗河的波光。坐在这里,能听见鸟鸣、风吟、树叶沙沙,行人脚步声轻轻。

我在某个午后到访,虽然是工作日,馆内依然坐满了人,每个人都安安静静,沉浸在书页之间。我轻声问了几位看书的人,他们多是此间的常客,于此读书,已是龙岗工作和生活中既有的节奏。这里还有两三只流浪猫,与人亲密,偶尔踱步而过,或蜷在某个角落打盹。

图书馆的邻居除了龙岗河,还有龙园。它是中国唯一以龙文化为主题的园林式公园。园中青砖红柱、琉璃飞檐,亭台桥榭错落有致,更有许多龙图腾、龙雕塑和龙纹图案,透着千年文明的呼吸。人如果在龙园走累了,可踱进碧道图书馆,借一本书,歇一歇脚;如在碧道图书馆读到眼倦神疲,可转身到龙园,听河水汩汩、观众龙腾跃,将自己置身于一个被龙和水温柔包裹的天地。

总之,人倚书窗,龙潜河影,草木呼吸,猫步轻移。万物在此地彼此成全,如河流般静静生长,如书页般缓缓展开。

驿动之屋

龙岗河畔,除了有别名“曲水书院”的龙岗区图书馆龙岗河碧道分馆,另有三个分属的文化驿站:祥云驿接着市井烟火,游龙驿隐在公园绿意中,而拾光驿,正对着居民区的窗口。它们似一月三星,各自生长,又彼此呼应,沿着河畔次第排开,连成一条漫游的路径。

深秋的一个午后,光穿过枝丫,在廊前空地上洇开斑驳的印记。河风裹着水汽漫过来,把居民们的谈话声揉成细碎的音符。我们来到拾光驿,看着眼前这一幕,我心想,拾光驿究竟在收集些什么?是流云的身影,还是时光的碎屑?

我特别喜欢这个屋宇的设计。它的屋檐层叠而上,取意客家围屋的“四水归堂”。若逢雨天,雨水沿瓦楞滑落的轨迹,就是时光写给大地的情书。室内恰到好处的留白,让河景成了最灵动的壁画。坐在这里,一抬眼就是水流的叙事,树影的抒情,云朵的即兴诗。

下午五时过后,几个穿校服的小姑娘像麻雀般闯进来,书包还没卸就扑向书架。她们踮脚取书时,马尾辫在阳光下跳跃成金色的波浪。这些孩子不认识我,却认得与我对坐饮茶的驿站主理人梅子姐。她们毫无防备地围过来,分享课堂上的趣事,我们则以水果点心相赠。这般不设防的亲近,让人恍然觉着,时光在此打了个温柔的盹。

我忽然懂得龙岗区政府“还河于民”的深意。归还的,不仅是河流,更是被现代生活劫持的那份从容。在这里,书页与茶香、水声与对话,共同织就完整的生活锦缎。

暮色四合时,孩子们陆续散去。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临走前将折好的纸鹤轻轻放在木桌上,像放下一个不会飞走的秘密。

此刻的拾光驿,恰似一颗微微驿动的心——不为赶路,只为在流淌的岁月里,为每一个停驻的灵魂提供安放瞬间的容器。

梅子姐说,这样的馈赠每天都在发生。当河流成为生活的注脚,当阅读溢出四壁与风声相拥,这座城,会因此拥有更温暖的记忆。

长在厕所之上的诗意

在龙岗,大运公园的月牙湖畔,落着一个轻盈而倔强的存在——大运湖畔书吧。它是一栋三层小楼,错落有致地立在山坡上,和湖水静静相望。它所在的山,就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东门的右上角,不高,却足以让人远眺。

若驱车前来,可停泊在深圳大运中心新能源停车场或深圳大运中心体育馆西南停车场。前者是一个超充之地,充电桩如琴键般静立,不仅停泊从容,如需续能,也极为迅捷。停好车,人可走路,也可租借共享单车,沿缓坡徐行而上,脚下是好运相随般的轻快,心中是渐次升起的期待。

还不到月牙湖,抬头一望,就能看见大运湖畔书吧浅白色的外墙。建筑以干净利落的矩形结构错落叠合,有些像几个素雅的方盒子搁在山坡上。一楼为多功能卫生间,二楼三楼才是书吧与咖啡屋。也就是说,大运湖畔书吧,是一个长在厕所之上的精神居所。

这世上有些地方,生来就带着一种“反叛的温柔”。大运湖畔书吧就是如此。它是一个“绣花功夫”下的城市更新实验,没有大拆大建,只是轻轻一转,就把单一功能的公厕,变成了阅读、咖啡、展览、会谈的多元空间。它既是“公园+”理念有意思的实践,也是“厕所革命”里,富有诗意的一笔:它不回避自己的出身,把原本冗余、封闭的公厕配套,拆解、重构,变成一座220平方米的、通透且开放的文化复合体。这里,有年均超过四十场的公益活动,它不只卖咖啡,也种文化。它让公共空间真正“公共”起来,让路过的人,不只是路过,而是停留、参与、成为。

自2022年夏天亮灯以来,它已迎接过无数人。人们到这里,读书、发呆、交谈、看湖、听风、喝咖啡。小红书上有超过五百篇笔记在谈论它,它常年位居“大运咖啡厅环境榜”榜首,但从不喧哗,只静静地,安居公园一隅,成为某种精神的根据地。

那天,我坐在书吧的露台上,看着湖面泛光,远处有人跑步,近处有人翻书。书吧里,温润的木书架和绿植相映成趣,大面积的落地玻璃把自然的光和景都请了进来。人坐在那,既在室内,又在天地之间。

书吧的主理人老灵鱼是个90后,咖啡师出身,却有一颗老灵魂。他说,书吧属于每一个推门进来的人。那天他让我为书吧题几个字,我提笔写下:“来龙岗,行大运”。后来想了想,又补上一句更暖的:“来大运,行大运”。这不仅是祝福,也是我真实的信念。爱阅读的人,运气总不会太差。

老屋里的文学岛屿

在坂田,华为总部基地和天安云谷旁,有一片名为禾坪老屋的百年客家排屋群。它静静挨在马路车流的边上,一拐,就是青灰的院墙,内里自成一方沉静、风雅且光色明丽的天地。

寸坞书店就落在这里。它的名字是从卡夫卡的书页里摘来的,像一盏书灯,在2024年初,温润地在老屋一角亮了起来。

寸坞在这里,不只是一家书店。它更像是用书本垒起的一座岛屿,让素不相识的读者在此相遇,让忙碌的人重新触摸到时间的质感,让阅读长进社区的血肉里。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坐下来,读一本书,发一阵呆。这种安静生长的力量,也被许多人看见。那诸如“十佳书香阵地”“龙岗首批美书房”“设计深圳·城市设计指南100精选设计空间”的荣誉称号,是城市和人向它投来的、充满期许的目光。

寸坞比我想象的要安静,且大一些。我推开木门,在六千册书籍间逡巡,我承认我是被冲击了,这里的每本书、每一个灵魂都是特别的、好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品,英文原版书和限量艺术杂志别的地方也有,但在百年老墙下等待翻阅,味道就是不一样。

书店里,可以闻到磐石河流咖啡的香气。这个由设计师和烘焙师共创的品牌,和寸坞,如同文学和咖啡的和鸣,一个提供精神食粮,一个温暖现实味蕾。这里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文创品牌,叫Mindfood,很生活,很寸坞。

寸坞书店主理人张雍先生说:“书店一旦出现,它就是公共的。”这话我越想越觉得在理。无论盈亏,无论大小,只要有一家书店亮着灯,它在精神上就成了所有人的客厅。

这里没有畅销榜焦虑,只有经典和优雅构筑的静谧和安然。所以不仅我来,华为的工程师也总在午后出现,固定坐在外摆区靠老墙的位置。寸坞是他们意外而确定的栖息地。书本翻动间,算法之外的灵感或许更加勃发。

在这里,老屋活了过来,旧的筋骨还在,但血和肉已是新的了,整个社区变了模样。韩国导演在这儿开了咖啡馆,日本留学归来的情侣在这里经营起了料理屋。

赫尔曼·黑塞说过,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我并不能认同他的话,那天在寸坞,我用58元买了安妮·埃尔诺的《写作是一把刀》,它就给我带来了巨大的运气,解决了我那段时间创作上的所有疑虑,使我能够更自由地写作。

这也使我更加确信,寸坞这座岛屿,正以最安静的方式,让每个走进来的人,在书页间遇见更完整的自己。

黄金产业园里的逍遥游

遇见峰汇哲学图书馆,是在一个寻常的日子。朋友说,带你去个“秘密基地”,一个藏在黄金珠宝产业园里的美妙读书处。光听这名头,便觉出一种奇异的糅合:一边是世道千锤百炼的黄金,一边是人类至深至远的哲思。

承载这份“糅合”的空间,也恰如其分地,选择了一种避世的姿态。它偏居一隅,离地铁公交均有将近1.5公里的距离。但也因了这种来去的“不方便”,令人格外地珍视。

峰汇哲学图书馆地处深圳市龙岗区园山街道峰汇珠宝文化产业园内,既是产业园创意的造物,也是龙岗图书馆的分馆。虽然体量不大,却处处蕴含巧思。最吸引人的,是馆旁一道名为“鸿鹄”的中国红旋转楼梯。楼梯盘旋而上,楼梯下方水池中锦鲤悠然,不由得令人想起《逍遥游》中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同样令人印象至深的,是匍匐在图书馆侧面山体上的一条巨大金龙,鳞爪时隐时现于绿植之间,龙首之下,一池碧水既镇风水,也浣尘嚣。这种设计,已超越装饰,成为一种精神的图腾。

在图书馆,窗外是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人在景中读,书与自然合。可以在这里静读哲学经典,也可转身动观黄金锻造,看一块金锭何以在匠人手中化为璀璨的艺术。

馆内常有精彩奇异的活动,诸如“珠宝设计”美学分享会、“书中自有黄金屋”阅读计划。除此之外,还在山水之间举办户外读书会、非遗金工体验。图书馆还置办有微型珍宝文创,时不时给积极的读者以闪亮的奖励,这也是别处没有的。

那日,我在产业园里的非遗金工珠宝馆,见到了图书馆创始人、贵金属首饰制作技能大师叶向洲先生的一个工作台。而这座图书馆的灵魂,正源自一位匠人的转身与回望。这是他早年当学徒时的物证,工作台静静陈列,工具保持着原初的模样。我忍不住走过去,端坐在台前,那一瞬间,仿佛能听到叮当的锤击声。这张工作台,不仅呈示一种技艺的传承,也展现了关于创造的美学和哲学。叶先生所要表达的,估计不只是千锤百炼的黄金,更是匠人千磨万砺的心性。

或许,正是这份在重复劳作中打磨心性的体悟,让他决定为更多在机器旁劳作的人们,开辟一处安放精神的家园。因此,图书馆书架上摆放最多的,是关于企业经营哲学、人本主义思想和工业美学的典籍。我想,这些书,可以告诉人们,如何更好地将物质的黄金,淬炼成了精神的纽带;如何在一个容易被遗忘的角落,为最需要它的人,点亮一盏安静而温暖的灯。

古树里的万千山河

有些地方是自然而然长出来的,有些地方是天马行空想出来,然后再自然而然长出来的。龙岗区甘坑古镇的古树里文创街区即属于后者。

一天下午,我走进这里,阳光和风打在身上,人行道旁的树叶簌簌作响。这片由原迪平纸品包装厂蜕变而来的文创空间,如今以“古树里”之名,在老旧工业区的肌理上,生长出一片文化和记忆共生的新天地。十几株几百年的古树,从佛山、博罗等地迁来,根须里还带着岁月的痕迹。

我的朋友田延友先生常说,一笔开山河,天地任我行。站在古树里的入口处,我不由得想起这句话。不是所有的创造都需要漫长的等待,有时候,一个念头就够了。一念起,万物生。

古树里文创街区,有个叫“幸福时光”的偌大下沉式文化阅读空间。人走下去,如百川归海,时光温柔,何谓幸福,一下便知。穿过木门,两万册书安静迎宾,它们的纸页间藏着无数个世界,一页一世界,一阅一菩提。

这里有个震撼人心的茅盾文学奖书吧。茅奖荣誉榜长廊上,历届获奖者的照片排成时间的河流,从第一届的古华到最新的得主,他们的目光穿过镜框,和每一个驻足的人对视。当我们用手指抚过那些巨著长篇的封面,触到的不仅是书籍的纹理,还有字里行间流淌的万千山河、百态人生。

再往里走,有个藏着《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的古籍典藏馆。《钦定古今图书集成》被誉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共520函、10000册,静静躺在恒温恒湿的柜中。泛黄的纸页如沉睡的蝴蝶,每一页都承载着某个朝代的星空,某位诗人的叹息。这是广东省目前唯一的典藏,是深圳文化界的一段佳话。典藏馆还常年展出《永乐大典》《资治通鉴》等古籍刻本,我站在它们面前,想象几百年前的某个清晨,一个书生在油灯下抄写这些文字,毛笔划过宣纸的沙沙声,仿佛穿越时空,在心底轻轻回响。我的意思是,古籍是需要被感受的,不只是阅读,那些竖排的字,从右向左的节奏,本身就是一种古老的舞蹈,一种灵魂的彩排。

傍晚时分,我坐在群书之中,看温煦的灯光把整个空间染成蜜色。六百平方米的多功能厅此时空着,但能想象这里举办沙龙论坛时的热闹——茅奖作家签名时专注的侧脸,读者提问时发亮的眼睛,思想碰撞时迸发的火花。这让我想起空间主人王平先生说的话:“我们要让文化变得可亲。”这话是很有分量的。

一个工业园区变成文化绿洲,然后文化滋养着这里的人,这很像童话。所以说,古树里不只是一个街区,它是一种关于幸福的假设。假设在喧嚣的城市中央,还可以有这样一处所在,让时间慢下来,让文化活起来,让每一个路过的人,都能在书页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

而这一切,都始于一个念头,始于一种情怀和梦想。当那梦想真正开花时,整个天地都将为之让路,我们自当拭目以待。

写于2025年11月10日·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