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做家务有隐藏危险?医生呼吁50岁后老人,做家务4点要注意
发布时间:2025-05-17 16:30 浏览量:3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不少老人退休后,没啥事干,在家做家务成了每天的“正职”。擦地、做饭、洗衣服、打扫阳台,一整天都不闲着。
家人还觉得挺好,省了请保姆的钱,还锻炼了身体。但这事,医生一看就发愁了。
有不少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平常啥毛病没有,就因为做家务把腰闪了、腿摔了、手腕扭了,进了医院。
尤其是一些看起来小动作、轻活儿,背后藏的风险可不小。
不是说做家务不行,而是过了50岁,身体机能在变,做起来不注意细节,很容易出事儿。
很多人都没意识到,家务这事,不是简单的“干活”,它需要的体能、反应、协调能力,比想象的多得多。
特别是年纪一大,肌肉力量下降、平衡力变差、骨密度低,再普通的家务活,也能变成高危动作。
比如擦玻璃,有多少老人就是踩个小凳子、一伸手,没站稳就摔下来了。去拍个片子一看,竟是腰椎压缩性骨折,这便只能直接在床上躺三个月了。
中国疾控中心2019年有一组数据,在所有50岁以上的意外伤害事件中,跟家庭环境有关的占了36.7%。
其中因为做家务摔倒、肌肉拉伤、用力不当导致骨关节损伤的,占了接近一半。
而这类伤,恢复期特别长,还容易留下后遗症,很多老人一摔之后状态就下坡,原来还能自己出门买菜、溜弯,摔一次之后连路都不敢走了,越躲越虚,恶性循环。
一些动作看着轻,其实伤得最深的不是骨头,而是肌腱和关节。
特别是洗衣服拧干、刷地时反复弯腰、洗碗时手臂悬空这些动作,对肩膀、肘关节、腕关节的拉扯很厉害。
很多老人干家务干到肩膀抬不起来,医生一查是肩袖撕裂或者肱二头肌肌腱劳损,这类伤基本都得靠康复慢慢来,几个月好不了,还天天疼。
有些人觉得自己干了一辈子活,身体比年轻人还结实,家务这种小事不在话下,但这正是麻烦的地方。
人一到五十岁之后,肌肉每年都在以2%到3%的速度减少,这是自然退化的过程,不是靠吃一顿补品、锻炼几下就能扭转的。
日本东京大学2017年一项关于老年人肌少症的研究指出,50岁以后平均每10年肌肉流失量在15%左右,尤其是下肢肌肉退化快,这直接影响到支撑和站立稳定性。
所以别以为年轻时候擦玻璃轻轻松松,老了之后再做同样动作,底气都不一样了。
还有一种危险,是很多人完全没想到的,那就是家务引发的“呼吸性碱中毒”。
这听着像离谱的事儿,其实在老年人群体中并不少见。
比如长时间打扫卫生时弯腰、站立、用力刷洗,导致呼吸频率过快,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下降,血液偏碱,从而引起手脚麻木、头晕眼花、恶心呕吐,严重的甚至会暂时昏迷。
有个案例是一个68岁的老太太,大扫除干了四个小时不带歇的,中途没喝水、也没坐下,最后晕倒在厨房地上,送到医院就是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低钾症。
这类病症在劳动强度不大的情况下容易被忽视,但偏偏老年人代谢能力差,身体调节慢,反应来得又快,真中招时都来不及防。
还得提个冷门但特别重要的点——家务活容易引起老年人视力疲劳和空间判断障碍。
这事很多人不当回事,觉得擦个灶台、扫个地还能“伤眼睛”?
但日本埼玉医科大学做过一个特别细致的实验,把65岁以上老人做家务时的眼球运动和视野变化记录下来,发现他们在做俯身类任务(如擦地、拖地、弯腰收拾低处物品)时,眼球的跟踪能力和焦点转换明显减缓,尤其在灯光不亮、物体颜色不分明的环境下,出错率提高三倍。
而这类“视觉延迟”会让老人踩空、踢到东西、碰撞家具,造成跌倒或者其他伤害。
所以很多时候不是腿脚不好,而是眼睛跟不上动作。
再加上老年人本身眼底容易有黄斑变性、青光眼、白内障这些毛病,哪怕配了眼镜,也不代表安全无忧。
家务活时人的注意力分散,一心想着干活,很容易忽略了脚下和手边的危险。
有些摔倒事故并不是地滑,而是人眼看到的距离和实际有误差,导致动作失衡,这就是典型的“感知误差型跌倒”。
家务还容易引起一种被低估的伤害——局部性肌肉缺血。
这种问题最常出现在做饭、洗碗、拿重物这些需要长时间维持一个动作的场景。
老人们为了省劲,经常弯着腰切菜、低着头炒菜,一做就是半小时,这种“固定体位”会让某一部分肌肉持续处于紧张状态,血液供不上来,代谢产物堆积,结果就是做完活后一动不动、直不起腰、脖子痛、肩膀发沉。
这些症状一开始像小毛病,热敷一下就好,但久了以后容易发展成慢性肌筋膜炎,动不动就痛,走几步路就觉得全身“发僵”。
医生特别提醒,五十岁以后的家务不能再“硬干”,而是要讲技巧、分段、多休息。
比如擦窗户不要一个人撑着爬高,要有助手在旁边扶着;拖地时候要用长柄工具,减少弯腰;洗碗、洗菜的台面要高度合适,站着不弯腰、坐着不拱背。
更重要的是,每20分钟起身活动一下,哪怕只是原地甩甩手,活动一下肩膀,都能让肌肉有缓冲,不至于长时间缺血造成损伤。
再讲个不少人忽视的点,就是“情绪家务伤”。
这听起来有点玄,但医学上已经被明确列入老年健康关注范围。诸多老人干家务并非为了锻炼身体,而是怀着情绪去做的。
比如家里人不帮忙,他就生气、赌气,越干越猛,心跳上来了、血压飙升还不自知。
长此以往,情绪和劳动强度叠加,反而引发心脑血管事件。
有过案例如此:江苏一位71岁老太太,和儿媳有点口角,自己一人干了两小时卫生,结果当晚突发脑出血。
医生说不是家务本身,而是情绪+劳累双重打击,把潜伏的高血压给引爆了。做家务不是不能干,而是该怎么干、干多少、干得安不安全。
真正的健康生活不是每天拼命地动,而是在能动的同时不把自己“弄坏”。
[1]秀宏.老人防跌关注居家生活点滴[J].江苏卫生保健,2016,(15):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