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吹空调,73岁奶奶体温逼近40°C!热射病就是器官“熟”了吗?
发布时间:2025-07-08 22:25 浏览量:5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一位年近古稀的老太太,仅仅因为不愿意在酷暑中打开空调,竟然在短短几小时内体温飙升至将近40°C,最后被紧急送入重症监护室。
这不是个例,而是近年来在高温天气中频繁出现的典型案例。问题是,为什么短短几个小时会如此危急?
热射病真的像媒体说的那样,是“人体被煮熟”?人能把自己“热死”吗?人们对高温的耐受力,真的有这么脆弱吗?
或许你也曾认为,出点汗无妨,是“排毒”;又或者觉得空调风“寒气重”,容易“吹中风”;甚至有人坚信,年纪越大,越应该远离空调。
这些看似合理的“常识”,在医学面前,却可能是致命的误区。
从临床角度来看,热射病是一种严重的急性中暑类型,其核心问题不是“热”,而是“失控的体温调节”。
人体在高温环境中,若无有效降温机制(如排汗、通风、空调),核心体温迅速升高,超过40°C后将直接伤害中枢神经系统、肝肾功能,甚至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
这种危机,尤其在老年人中更加常见,因为老年人体温感知能力减弱,排汗功能下降,对高温的耐受显著降低。
与其说热射病是“器官被煮熟”,不如说是高温下人体内在系统的崩溃。这并非夸张。
体温每升高1°C,代谢率增加约13%,而一旦超过40°C,细胞膜结构开始崩解,酶活性紊乱,如同高压蒸汽中被“炖煮”的组织器官,最终导致“热中毒”。
临床数据显示,热射病的致死率高达30%-50%,而在老年人中,这一比例更高。
据《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4年一项回顾性研究指出,超过70%的热射病患者为60岁以上人群,且多为居家独居、拒绝使用空调的老人。
从中医角度看,热射病属于“外感暑热”范畴,因暑热侵袭,气津两伤,阴阳失调而发病。《黄帝内经》曾言:“暑者,火也,火性炎上,伤气耗津。”
老年人常本虚体弱,阳气不固,汗液排出后更易伤津耗气,加剧病情。因此,中医治疗也讲究清热解毒、益气养阴、通腑泄热。
现代临床中,常辅以中药如生脉饮、清营汤等,联合西医降温与器官支持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在日常工作中,医生常会遇到类似的状况:一些老年患者坚决不肯使用空调,认为“自然风更健康”。
但事实上,空调并不是“敌人”,而是预防热射病的有效手段。室内温度控制在26°C左右,配合适当通风,是目前科学界公认的安全降温方式。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热射病的高发并不仅仅与温度有关,更与湿度密切相关。
高湿环境下汗液无法蒸发,体温调节机制失效,更容易发生中暑。这也解释了为何有些老人即使呆在屋里、不直接晒太阳,也会突然中招。
过去的观念中,很多人把“出汗多”当作健康的表现。其实,过度出汗是体温调控系统面临极限的信号,并不等于排毒,而是一种能量和水分的巨大损耗。
尤其老年人本身水分储备少,若不及时补水,极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在预防方面,建议老年人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第一,合理使用空调,无须追求过低温度,只需让室内比室外凉爽即可;
第二,保持充足水分,建议每日饮水量不低于1500毫升,分次小口饮用;
第三,避开高温时段外出,如需出行应选择清晨或傍晚;
第四,穿着透气浅色衣物,减少热量积聚;
第五,家中常备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等中成药物,并定期监测体温变化。
对于有慢性基础病的老年人,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更应提高警惕。高温环境容易诱发血压波动、心律失常等问题,而这些病变与热射病叠加后,往往使病情更为复杂与难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空调房内也需注意通风与湿度调节。长时间封闭环境会导致空气干燥,影响呼吸道健康。
可适当使用加湿器,或每日开窗通风数次,增加空气流通。如条件允许,可在空调房中摆放盆栽或水盆,以协助湿度维持。
热射病的救治需争分夺秒。在医院中,医生常使用冰毯、酒精擦浴、冷盐水灌肠等方式快速降温;同时维持循环稳定、纠正酸中毒、保护肝肾功能。任何延误,都可能导致不可逆的神经系统损伤。因此,一旦发现高热不退、意识模糊、出汗停止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切勿等待自愈。
在全民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如何科学应对高温,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健康课题
政府与社区也应加强普及宣传,推动适老化改造,比如加装空调补贴、建立高温避暑点等公共服务。只有将“科学防暑”真正融入生活,才能守住老年人的生命防线。
从医学角度看,热射病并非“稀有病”,而是一种可以被预防、却极易被忽视的高致死性急症。它并不遥远,可能就在我们身边,尤其在酷暑难耐的7月、8月,稍有忽视,便可能酿成悲剧。
回到开头的问题:热射病,真的是器官“熟”了吗?从病理机制来看,这种说法虽非严格医学表述,但却形象揭示了其危害的本质——高温下,人体内部如同水煮般迅速崩溃。
这不是夸张,而是一种残酷的现实。唯有尊重科学,摒弃误区,才能真正让健康长寿不被季节左右。
参考文献:
[1]张振宇,刘建华.热射病的临床诊治进展[J].中华急医学杂志,2024,33(05):481-485.
[2]李红,王丽萍.高温环境下老年人热射病的防治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2024,31(08):917-920.
[3]李益民,陈晓东.中西医结合治疗热射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23,32(10):1893-1896.
- 上一篇:合肥八中机器人团队“智”夺国际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冠军!
- 下一篇:当红娘成为一种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