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高达40.3℃!八旬老人不开空调热出热射病,别太节省
发布时间:2025-07-16 18:42 浏览量:2
重庆的一个老小区,84岁的陈大爷,长年习惯节俭,家里空调安了十年几乎没开过,结果在7月初那波“热浪炸弹”里,硬生生给热进了ICU。
体温飙到40.3℃,意识模糊、血压掉到底线,医生差点以为是脑梗进来的,结果查出来是典型的热射病——高温下中枢调节系统宕机,身体像个罢工的锅炉,热量排不出去,烧得五脏六腑都快“干锅”了。
热射病不是简单的“中暑”,它是中暑的终极形态,死亡率高达50%以上,可不是喝点藿香正气水就能救回来的。陈大爷那天要是晚送医半小时,后果根本想都不敢想。
很多人对高温的杀伤力毫无概念,觉得“热死人”是种夸张的说法。但现实比想象更残酷。2022年全球因为高温死亡的人数超过61万人,中国位居世界前列。家里不开空调、不喝水、穿棉质厚衣、门窗紧闭,这些在老年人中常见的“节俭”做法,其实就是在跟命过不去。
老年人特别容易中招,不是因为他们身体差,而是温感减退,大脑对温度的感知不灵敏,等他们觉得“好像有点热”,往往体温已经飙上去了。再加上很多人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衰,身体调节能力本来就差,一旦热量堆积,就像给坏了的空调外机接了个火炉,直接崩溃。
更何况,热射病的早期表现并不典型——不是“出一身大汗”,而是反而不出汗。皮肤干热、意识迷糊、走路晃、看人发呆,很多家属还以为是老年痴呆发作,耽误了治疗时间。真正的热射病,一旦出现意识障碍、血压下降、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几乎是按小时算的。
有人可能会说,“以前我们都是扇扇子过夏天,也没事啊”,那是以前夏天哪有现在这么离谱?2024年7月,武汉日最高气温连续5天超过39℃,浙江义乌地表温度监测突破68℃,这是人能活的环境吗?老年人本身就像一部运行慢的老爷车,外面温度一高,发动机直接罢工。
而且热射病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也能中招,尤其是那些喜欢暴晒跑步、户外施工、骑行暴汗的群体。你以为自己是“汗蒸养生”,其实只是把自己往火坑里扔。每年都有年轻人马拉松跑到一半倒地不起,送医院时已经肌酐升高、肝酶爆表,典型的横纹肌溶解并发热射病。
除了体温飙高、意识混乱、出汗停止,热射病还会导致肾功能衰竭、电解质紊乱、凝血障碍这些“隐形炸弹”,等你发现不对劲,往往已经晚了。最致命的不是高温本身,而是你对它的轻视。
中国人讲究“节俭”,但节省不等于节命。不开空调、不喝冷水、不吃冰西瓜、不洗冷水澡,这些传统观念,很多时候不是在保健,而是在给高温开绿灯,让它安心“收人头”。
有些老年人甚至连风扇都舍不得开,怕“吹风头疼”,结果自己在屋里变成“低温烘焙”。一位老太太因为怕风扇吹头,整天戴着棉帽子,结果中午被家人发现晕倒在厨房,体温41.2℃,抢救三天后脑功能依旧没恢复,成了植物人。
热射病最怕的不是不懂,而是“误会”。很多人认为“出汗就是排毒”,结果拼命暴汗,结果一身水没了,盐也没了,血压一低,脑供血不足直接晕倒。还有人信“喝热水败火”,在40℃的下午喝滚烫花茶,肚子没养好,倒是把中枢神经喝得更糊涂。
高温天喝水不是随便灌水,得讲“配比”。光喝白水不补盐,容易低钠抽搐。最理想的是喝点淡盐水、电解质水,或者吃点西瓜、黄瓜这种水分足、钾钠含量高的食物。别嗤之以鼻,西瓜不只是“夏天仪式感”,它是真正的“天然补液盐”。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药物。很多老人平时服用利尿剂、降压药、β受体阻滞剂,这类药本身就会影响身体对热的反应和排汗功能。换句话说,别人热了会出汗降温,他们反而不会。再碰上空调不开、水喝得少,热射病几乎是迟早的事。
而且农村、老旧小区、独居老人,是热射病的“高发区”。没人提醒、没人察觉、没人报警,一个人默默在屋里发烧、脱水、昏迷,等发现时已经回天乏术。社区医生、家属、邻居,夏天一定要多跑几趟,敲敲门看看人有没有异常,别指望他们自己求救,热射病一发作,连说话的力气都没了。
热射病在不同地区表现也有差异。比如南方湿热型,出汗多、脱水快;北方干热型,体温上升更猛。城市热岛效应、夜间不降温、空调外机密布,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把城市变成了一个巨大的“低温烤箱”。研究显示,北京城区与郊区夜间温差可达8℃,这不是气象问题,是生存环境问题。
古人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古人都知道这两节气不能硬扛。农谚也讲,“大暑不死牛也死人”,不是笑话,是经验积累。只是很多人现在只知道吃冰粉、拍防晒,不知道要防命的“热”。
热射病的抢救讲究“快、冷、准”。第一时间降温,物理降温优先,冰袋、冷水擦浴、酒精擦拭腋下、颈部、大腿根。条件允许的话直接冰水浸泡,别觉得夸张,美国军方训练就是这么干的。然后尽快送医院,别指望“自己缓缓就好”,一旦出现意识混乱和停止出汗,就不是家里能解决的事,必须医院上阵。
很多人热射病过后,半年内都因为肾功能受损、心脏问题、神经后遗症而反复住院。命保住了,但生活质量一落千丈。这不是夸张,是每天在重症监护室上演的现实。
每年的七八月,急诊的医生都在和高温较劲,来一个中暑的,心里就开始嘀咕:别是热射病吧?来一个昏迷的,先上温度计。医院都知道热天是“高峰期”,但你家人知道吗?你自己知道吗?
夏天不是闹着玩的季节,尤其是现在这个“热出新高度”的时代。不怕你穿短裤、不怕你吃冰淇淋,就怕你觉得“熬一熬就过去了”,最后熬过去的是你自己。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志强,张慧,李建国,等.热射病的早期识别与应急处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4,33(5):547-552.
[2]刘芳,陈伟,孙晓云.高温环境中老年人热射病的防治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3,43(10):2450-2453.
[3]张丽,赵昕.热射病相关多器官功能损伤及其机制探讨[J].临床急诊杂志,2024,25(3):19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