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高温难耐,医生警告痛风老人:宁可喝瓶冰啤酒,也别动这4样
发布时间:2025-08-05 16:56 浏览量:2
【[礼物]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你说我爸有痛风,这天气热得出不了门,他居然说想吃点冰粉解馋,顺便下碗虾仁冷面,这样对他关节会有影响吗?”这话是一位年轻医生在跟主管讨论用药时随口问出的。
他父亲是退休司机,常年吃得重、喝得勤,四年前被查出尿酸超标,最近几年基本靠饮食控制为主,没吃药也没再发作。
可今年这波热浪太猛,他老人家天天在空调屋里待着,一到饭点就想吃点凉爽的。
问题也就在这,看起来清淡的东西,有时候恰恰是加速病变的诱因。
高温天对痛风老人的身体状态是一种复杂干扰。
表面上看,天热出汗多,水喝得也多,似乎代谢会更快,排酸更顺。
可从实际病例看,夏天反而是痛风急性发作的高发期,发作部位常见在脚背、踝关节、手指第二关节附近。
不少病人都说得很轻松,说是吃点凉的可能刺激了,喝了点饮料而已,或是吹空调脚着凉了。
但真正的关键,往往不是温度,而是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吃下去的那些错的东西。
最被忽视的一类是果糖。
夏天解渴,很多人都会喝点运动饮料、果汁、冰镇酸梅汤,看上去清爽解暑,其实含糖量极高,而且大多数使用的是果葡糖浆。
这种糖不经胰岛素调节,直接在肝脏代谢,合成尿酸的效率比葡萄糖高得多。
2008年《JAMA》上一项针对超过9万人的前瞻性研究显示,每天摄入两份含果糖饮料的人,痛风发病风险比不喝者高出85%。
而且果糖代谢中还会消耗ATP,释放大量乳酸,进一步抑制尿酸排泄路径,形成双重打击。
也就是说,这种喝下去感觉轻盈的“清凉饮料”,其实在体内制造的是代谢混乱。
有些人以为水果是天然的,就比饮料好。
确实整果的果糖含量要低,但大量吃某些品种,比如西瓜、葡萄、芒果,照样可能引起尿酸短时升高。
尤其在空腹、大量、短时间内吃时,肝脏代谢会直接被压垮。
一些人在家里冰箱放一大盆水果,每天一热就吃,配点冷饮,既没油又没盐,自以为饮食很干净。
其实这个时候身体里正积累着大量尿酸和乳酸,而老人本身肾功能代谢能力就弱,一旦排不出去,痛风发作就在所难免。
另一个被误以为“清淡”的陷阱是海鲜冷菜。
高温下很多人不爱吃热的,喜欢拿虾、花甲、鱿鱼做成凉拌菜,放点醋和蒜,觉得能解暑去腻。
但这类食物嘌呤含量极高,特别是虾和贝壳类,每100克中嘌呤含量可以达到150毫克以上,是典型的高嘌呤食物。
而在冰镇状态下,嘌呤的水溶性会降低,残留在食物中比热煮后的更多。
这一点并不常见于大众科普,但在一项江苏大学营养学团队的实验中得到证实,生食或冷加工海鲜的嘌呤提取率远高于熟食,摄入后的峰值时间更快。
痛风患者在高温天吃这类食物,不仅摄入总量高,而且更容易在短时间内形成高峰值。
很多老人不喜欢吃肉,但在夏天却常吃一种肉制品,就是火腿和腊肠。
他们的理由是省事、耐放,不像肉得现炒,而且配稀饭、配面条都方便。
问题是,这类加工肉制品嘌呤含量本身不低,关键是添加剂里的磷酸盐、亚硝酸盐、盐分也会进一步加重肾脏代谢负担。
夏天本身水分流失快,如果水喝得又不够,血液中钠浓度升高,促使肾小管重吸收水分,排尿量下降,尿酸就更难排出。
有研究指出,在夏季高温期,摄入高钠饮食的痛风患者,尿酸水平比低钠组平均高出14.7%。
这不是小数字,尤其在那些本就有高血压和轻度肾功能损伤的老人中,危险更大。
一些人看到这,可能会觉得冰啤酒才是大忌,其实不然。
少量冰啤酒带来的酒精和嘌呤负荷,其实比前面这些“清淡食物”来得更直接可控。
主要是因为酒精代谢路径清晰,风险有预期,而那些隐藏在“健康饮食”里的果糖、盐、冷海鲜,却常被忽视。
很多老人宁可避开啤酒,也不戒掉每日的冰西瓜或清凉饮料,结果反而让代谢控制更糟糕。
研究显示,在控制总能量摄入的前提下,轻度酒精摄入并不会导致尿酸持续升高,关键在于喝酒后是否同时摄入高嘌呤食物。
最危险的饮食模式,是“热天怕油腻、吃得清淡、却总想着吃点刺激胃口的”。
一旦饮食结构里蛋白质摄入不足,身体会分解肌肉蛋白补充氮源,反而间接升高了内源性尿酸。
这一点在老年人中最常见,尤其是单独居住或牙口不好的人,他们常年蛋白质摄入不足,一旦遇到夏天吃不下饭,身体自动“拆墙补壁”,导致代谢紊乱。
上海某医院曾对300例痛风患者进行饮食追踪,发现超过半数发作期患者在前一周有过明显蛋白摄入下滑、饮食结构单一的情况。
这些饮食错误的共同点在于,都以“适合夏天”的名义被合理化了。
但身体不是靠感觉维持平衡的,它靠的是每一次代谢路径的稳定运行。
水喝得再多,也无法抵消果糖带来的乳酸堆积;
吃得再清淡,也不能掩盖嘌呤突击式进入的事实。
调理痛风的根本,从来不在于吃得少,而在于吃得稳,吃得结构合理。
[1]程雅欣.高温高湿环境建立新型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及机制初探[D].广州中医药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