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恩施春秋假:让教育在季节更迭中找回呼吸

发布时间:2025-08-27 14:35  浏览量:1

8月25日,恩施州政府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春秋假工作的通知》,宣告 全州义务教育阶段每年增设春假、秋假各不少于一周,并严禁任何形式的假期作业。当 “双减”改革步入第四年,这道针对假期生态的刚性禁令,标志着减负正从课堂管控向生活时空纵深突破——教育终于向“隐性内卷”的最后堡垒亮剑。

十年破冰:从国家蓝图到恩施实践

恩施政策并非横空出世。回溯2013年《国民旅游休闲纲要》首次提出“探索中小学春秋假”,到2025年3月中办国办《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鼓励有条件地区探索设置春秋假”,顶层设计已铺垫十二年。而恩施的特殊性在于:它以“无作业”铁律划清了与形式主义假期的界限,让柔性倡议升级为刚性规则。

利川市正是这场变革的探路先锋。自2021年起,该市便率先探索春假制度,2025年4月以“清明假期+2天春假”形成5天连休模式,组织9.8万学生走进茶园采茶、赴齐岳山绘制自然笔记。这场持续五年的“土地对话”,让留守儿童在春耕中理解“粒粒皆辛苦”的分量,让亲子踏青成为“行走的思政课”。沾泥土、闻花香、走出大山看远方的实践,为恩施全州推广提供了可复制的育人样本。

疗愈之钥:解绑被“内卷”灼伤的生命

当补习班填满寒暑假、实践报告沦为家长代笔,假期的喘息价值早已异化为新一轮竞技场。 教育内卷的代价触目惊心:青少年抑郁检出率达24.6%,初中生近视率超70%。

恩施的“无作业令”直指病灶核心。它切断“校内减负、家庭增负”的恶性循环,让假期真正回归身心调适的本质。在利川南坪乡的春耕现场,孩子们掌心揉捏的“营养坨”里,孕育的不只是玉米幼苗,更是被学业压抑的生命力复苏;在清江河畔的亲子游中,家长与孩子共绘的土家吊脚楼风筝升空瞬间,诠释了松弛感对认知土壤的滋养价值。

正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所言:“学习成效取决于状态而非时长,主动探索远胜填鸭式内卷”。

破壁之道:在山水间重建育人逻辑

春秋假的深层价值在于打破“教育工业化”迷思:

知识场景革命:利川将春假融入采茶农耕,杭州组织“行走的思政课”——教育从标准答案走向真实问题求解;

成长节律复位:人类认知本应与自然共鸣。杭州试点表明,春秋假使学生日均户外活动增加2.7小时,近视率显著下降——春光秋色成为最生动的教科书;

安全协同机制:恩施要求教育、公安、水利等多部门联动保障假期安全,尤其防范留守儿童溺水风险,为政策落地筑牢底线。

结语:在时间的缝隙里重拾教育初心

从利川五年试点到恩施全州推行,从“可布置实践作业”到“严禁任何任务”,这场始于假期调整的改革,实则是对育人本质的重新确认。当孩子们得以在春秋假日里自由奔跑、触摸真实世界,教育才能真正回归“立德树人”的本义——

“知识的获取不应囿于围墙,生命的成长终须拥抱春光”。

恩施的探索启示中国教育:减负的终极目标不是调整课时表,而是归还生命应有的舒展与尊严。在季节更迭中找回教育呼吸,方能让每一株幼苗在属于自己的时令里,长成葳蕤参天林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