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67岁老人膝关节置换成功,一天后肺栓塞,医生:犯了一个错误
发布时间:2025-08-27 13:27 浏览量:1
现在67岁的老人做膝关节置换,挺常见的。尤其在北方,像河北这地方,天冷,骨关节病多,很多老人晚年都得做这个手术。
说实话,膝盖磨损厉害了,吃药、理疗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最后还是得换关节,才能重新站起来,能走动,生活质量好很多。手术不算大,技术也成熟了,但就在大家都觉得没问题的时候,出事了。
手术做完没多久,人很清醒,能吃东西,也能跟护士聊天。按理说恢复得挺好。结果第二天,突然胸闷气短,脸色发青,呼吸都困难了。
医生赶紧送去急诊做CT,确诊是肺栓塞。抢救还算及时,但病情变化太快,家属都没反应过来。
医生也说了,这种情况其实可以提前避免,就是患者和家属犯了个常见的错,就是“术后没及时活动”。
这错误听着小,其实很要命。肺栓塞可能大家不熟,简单说就是“血栓堵在肺里”。
术后长时间躺着不动,下肢血液循环慢,容易形成深静脉血栓。血栓掉了,跑到肺动脉,就成了肺栓塞。要是堵住肺动脉,呼吸都困难,心脏也受影响,那就危险了。
很多人不知道,骨科手术后特别容易出现这种血栓。
像膝关节置换、髋关节置换这种手术,下肢创伤大,术后又肿又疼,加上老人本身就有基础病、血管弹性差、代谢慢,长时间躺着不动就是“制造血栓”。
医生总说“早点活动”“下床走动”“穿弹力袜”都是为了降低风险。但很多人手术后特别小心,怕疼、怕伤口裂开、怕摔倒,整天躺在床上。其实不动,才让血栓慢慢形成。
有个研究,追踪了1.5万多名骨科术后患者,结果显示,不做规范的抗凝治疗和早期下床活动,术后一个月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包括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高达4%-8%。
听着比例不高,但手术的人多,每年都有很多人因为这事出问题。更重要的是,肺栓塞死亡率不低,研究显示,严重的肺栓塞住院死亡率超过15%,抢救不及时可能更高。
从原理上说,膝关节置换术后的血栓形成属于“高凝状态”。
手术中组织损伤、止血,身体会释放很多凝血因子,加上术后身体有应激反应、炎症,血液粘稠度上升,血流速度下降,血管内壁也可能受损。这些因素加起来,血栓就很容易形成。躺着不动,会让血流更慢,更危险。
现实中,很多人术后第一天能下床,但因为疼、怕摔选择继续躺着,有的家属还劝“好好休息,别乱动”。听着是关心,其实不对。
医生建议早点活动是有道理的。就算下不了地,在床上多做踝泵运动、股四头肌训练,也能有效预防。别把“休息”当成“什么都不动”,不然血栓形成,后果很严重。
还有一点要说,就是抗凝药。一般术后医生会开低分子肝素、利伐沙班、阿哌沙班这类药来预防,但不是吃了药就没事了。
药是辅助,运动、喝水、抬腿这些也很重要。而且,药的剂量要根据体重、肝肾功能、出血风险来调整,要是自己停药或者减少剂量,风险就高了。有些人嫌麻烦、怕副作用,偷偷把药减半,结果还是得了血栓。这责任得自己承担。
还有人觉得术后身体虚,补得越多越好,吃得特别油腻,反而让血脂升高、血液更粘,血栓风险更大。
术后饮食别光想着补,关键是清淡、均衡、蛋白质够、纤维够,才能帮助恢复。特别是老人,代谢慢了,吃太复杂油腻的东西,只会增加内脏负担,对术后恢复没好处。
还有些人本来就有高血压、糖尿病、房颤这些基础病,这些都是血栓的风险因素。
术后这些病没控制好,比如血糖忽高忽低,血压升高,或者房颤发作时心率不齐,都会诱发血栓。
这种情况下医生可能会联合用药,比如抗凝药加抗血小板药,但要是自己不按时吃药,或者不清楚药之间的作用,风险也会上升。
总的来说,这事不是个例,很多地方、很多医院都遇到过。真正的问题不是手术本身,而是术后的“不重视”。
无论是患者还是家属,都不能觉得手术做完就没事了,要重视术后的每一步恢复,特别是活动和抗凝,关系到生死,不能马虎。
医生说的话,不是随便说的,是根据临床经验和研究得出的“提醒”。听不听,做不做,是自己的事。
家里有老人刚做完关节置换手术,别觉得手术好就没事了。真正考验人的是术后的几天甚至几周。
能不能及时下地,能不能坚持锻炼,能不能好好吃药和吃饭,决定了恢复得快不快、安不安全。别小看肺栓塞,它不疼不痒,但一旦发作就可能致命,抢救都可能来不及。
手术成功只是开始,术后恢复才是关键。特别是对于老人,任何小细节都可能出问题。
别再觉得“休息就是不动”,这不是保护,是害自己。该动的时候不动,就等于给血栓让路。这代价,谁都承受不起。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