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白露,医生:55岁以上的老人,4件事要避开

发布时间:2025-09-06 15:31  浏览量:1

白露节气已至,天气渐凉,昼夜温差明显。很多人以为天气转凉只是换季的开始,却忽略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每到白露前后,老人感冒、咳嗽、血压波动、关节疼痛的情况会明显增多?是气候变化的错,还是生活上出了差错?

不少家庭早早准备好厚衣服,热水袋、电热毯也登场了。可为什么准备得再充分,还是挡不住一场突如其来的旧病复发?医生提醒,问题往往不在“冷”,而在“应”。

55岁之后,身体对季节变化的感知和调节能力明显下降,这时候一些平时习以为常的行为,可能在白露时节变得格外“危险”。

很多人习惯早起锻炼,认为“早晨空气好”。但白露之后的清晨,雾气重、寒气足,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人群,贸然晨练反而容易诱发血压波动、心绞痛甚至卒中。医生指出,心血管系统在清晨6点至9点最为敏感,此时血压和血液黏稠度都在上升,若再遇冷风刺激,极易造成血管收缩。

这不是不让锻炼,而是要选对时间、方式和强度。建议将户外活动延后至上午9点以后,衣物保暖到位,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为宜,避免剧烈活动。尤其是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患者,晨练时应随身携带急救药物,防患于未然。

“秋冻”是一种常见误区。确实,适度的“秋冻”能锻炼身体适应能力,但对老年人来说,过度“冻”则是诱发慢性病的导火索。特别是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风湿病、颈椎病的人群,白露后气温骤降,昼夜差大,稍不注意就容易病情加重。

医生在门诊中经常看到这样的患者:早晚穿得太少,白天又出汗,冷热交替,结果感冒、咳嗽、关节肿痛接踵而至。中医讲“白露身不露”,强调的正是这个节气的关键点——防寒保暖。特别要注意脚踝、膝盖、腰部这些“关节门户”,一旦受寒,疼痛难解。

饮食上也有不少人掉进“贴秋膘”的陷阱。白露一到,不少家庭开始炖肉、进补,认为夏天耗了太多,该“补回来”了。但医生指出,55岁以上的人群,消化功能减弱,过量摄入高脂高蛋白食物,不仅容易导致消化不良,还可能诱发胆囊炎、胰腺炎,甚至加重高血脂、高尿酸等代谢问题。

尤其是晚上进补,更易导致血糖波动、胃肠负担加重。建议老年人以清淡、温润、易消化为主,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如豆腐、鸡蛋、鱼肉,搭配膳食纤维丰富的蔬菜水果,既能补养,又不伤身。中医推荐白露宜食“润燥养肺”之品,如百合、银耳、梨、山药等。

情绪波动也是白露之后容易被忽视的健康隐患。进入秋季,光照减少、气温下降,人体褪黑素分泌增加,容易导致情绪低落、睡眠质量下降,尤其是本身患有抑郁症、焦虑障碍、睡眠障碍的老年人,更容易在白露节气出现情绪波动。

医生强调,情绪问题对身体的影响不亚于任何一种慢性病。长期的焦虑、孤独感,不仅影响食欲和睡眠,还会加重心脑血管负担,诱发血压升高、心律不齐。建议家属多陪伴、多交流,老人自身也要保持规律作息,适度参与社交活动,增加日照时间,有助于提升情绪稳定性。

中医认为白露属“阴气渐盛”,肺气开始收敛,燥邪当令,这时最需养肺润燥。常见的“秋燥”表现包括口干、鼻干、皮肤瘙痒、咳嗽等,老年人本身体液减少,容易因干燥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医生建议增加环境湿度,适当饮水,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食疗可配合百合粥、梨水等温润之品。

不少老年人喜欢秋季出游,但白露节气出行要谨慎。一是注意气温变化,昼夜温差大时备好衣物;二是合理安排作息,避免劳累过度;三是带好常用药物,特别是心脏病、高血压患者,长途出行前应做一次全面体检,确保身体状态可控。

医生强调,不是白露危险,而是对节气变化的“轻视”导致问题。55岁之后,身体的反馈越来越慢,很多看似“没事”的行为,其实早已在积累风险。从科学角度看,白露不仅是气温的转折点,更是慢病高发的“前哨站”。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数据显示,秋冬季节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尤其集中在节气变换和温差剧烈波动的阶段。医生强调,白露之后的一个月,是慢病管理的关键窗口期,应加强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调整用药方案,避免因忽视季节变化而引发疾病急性发作。

中西医结合干预是提高老年人健康稳定性的有效模式。西医以指标控制为主,中医则重在调理气血、扶正固本。白露节气前后,可适当配合中药调理,如黄芪、党参、白术等增强体质,辅以艾灸、拔罐等外治法以祛寒通络。

医生特别提醒,白露之后,健康管理应从“防”为主,不是等病来了才治疗,而是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将风险扼杀在摇篮中。

比如调整睡眠时间、减少熬夜、加强营养、规律锻炼、情绪管理等,都是有效的“慢病预防药”

很多人把节气当作“天气预报”,医生却把节气当作“健康预警”。节气背后,是气候、阳气、人体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55岁以上的老人,正处在“阳气渐衰、阴阳失衡”的节点,对白露的到来,应保持足够的尊重与警觉。

从健康角度看,白露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生活习惯中的松懈,身体调节能力的下降,以及对季节变化的适应能力是否到位

医生希望每一个人,不只是“看见”白露,而是“行动”起来,避开高风险行为,守住健康底线。

声明:"非诊疗建议,如有不适请就医"。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旨在科普健康生活,无低俗等不良引导,涉及人物侵权、图片版权、事件部分存疑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修改或删除内容!

参考资料:
[1]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51(7):531-540.
[2]王洪亮,张媛.节气与慢病关系研究综述[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2,28(9):1125-1129.
[3]刘立新,李晓敏.老年人秋季健康管理与中西医结合干预策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3,43(5):1163-1167.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你对白露节气有哪些身体上的“感应”?有没有哪些生活习惯是在这段时间特别注意的?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或家人有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评论,让更多人了解“节气里的医学智慧”。持续关注,获取更多实用、可操作、有温度的健康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