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金饭碗被砸碎!当年挤破头考进银行的年轻人,为啥开始辞职

发布时间:2025-05-23 08:18  浏览量:2

如今,曾经被人们视为“铁饭碗”的银行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人才流失潮。

根据数据显示,2025年银行的整体离职率已达19%,而新员工流失率更是高达惊人的70%。

那么,曾经的“金饭碗”为何不再香了?是年轻人不喜欢“金饭碗”,还是银行内部真的存在问题?

在我们看来,在银行工作,会遵循朝九晚五,员工下班时间比普通人早得多。

不过,在银行上班的不少人,却都被“超长待机”的工作时间折磨得够呛。

他们早上八九点就得到岗准备,晚上七八点下班是常事,要是碰上月末、季末结算,加班到深夜也不稀奇。

员工们每天累得腰酸背痛不说,更让人崩溃的是,银行的工作内容也十分琐碎。

就拿柜员来说,每天一睁眼就像上了发条的机器。

从早到晚,柜台前的客户就没断过,现金收付、转账汇款、账户开立这些基础业务。

这看似简单,实则每笔都得打起十二分精神。一个小数点看错,或是填错一个数字,都可能酿成大错。

而且银行的规章制度严得像“紧箍咒”,每笔业务都要反复核对,光是凭证整理、账目登记,就能耗去大半精力。

你以为,办完这些业务就万事大吉了?

实际上,银行每天还要开各种会,开完晨会开夕会,隔三差五还有各种培训、考试等。

员工们白天忙业务,晚上熬夜写总结、做汇报、规划下个月的工作计划,简直成了“文字民工”。

长此以往,不少员工感觉自己像个没有感情的“业务机器”,每天忙得晕头转向,却找不到工作的意义和成就感。

更要命的是,银行的业绩指标一年比一年“卷”,简直像座压得人喘不过气的大山。

从拉存款、放贷款,到推销理财产品、信用卡,每项任务都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有些年轻人刚出校门,既没有人脉资源,也缺乏营销经验,可领导才不管这些,完不成任务就约谈、罚款、扣绩效。

不少人为了达标,不仅周末泡在客户堆里,甚至自掏腰包买产品冲业绩,心里别提多憋屈了。

此外,要是碰上难伺候的客户,那更是“雪上加霜”。

有些客户提出的要求既不合理又不切实际,被拒绝后就大发脾气,甚至破口大骂。

银行员工哪怕心里委屈得直掉眼泪,脸上还得陪着笑脸,耐心解释。

长期憋着火、受着气,不少人身体和心理都亮起了“红灯”,有人甚至患上了抑郁症,每天上班就像上刑场。

更重要的是,以前都说银行是“金饭碗”,现在待遇也大不如前。

以前大家总说银行工作“钱多事少”,可现在不少银行员工都直摇头,因为薪酬待遇的变化实在太大了。

随着“降本增效”政策在银行里全面铺开,员工们最看重的绩效收入就像坐了过山车,一路暴跌。

有些客户经理以前靠着拉存款、卖理财,一年能拿不少提成,现在就算磨破嘴皮子、跑断腿,到手的奖金还抵不上以前的零头。

更重要的是,基本工资在银行薪资里占比本来就不高,绩效一缩水,很多员工的工资卡就只能靠那点微薄的底薪“续命”了。

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发的这点钱,交完房租、还完车贷房贷,连吃饭都得精打细算,更别提买新衣服、出去旅游了。

有些新入职的年轻员工,每个月工资刚到账,还没捂热乎,就得拿去还信用卡、花呗,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年轻人本来就干劲十足,每天加班加点、风里来雨里去,就是盼着多挣点钱,让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更好。

可现在干的活一点没少,甚至比以前更累,收入却直线下降,这换谁心里能平衡?

不少人掰着指头一算,发现自己拼死拼活一个月,还不如在外面送外卖、跑网约车挣得多,付出和回报完全不成正比。

与其在这里“受穷”,还不如趁早换个能给自己更好回报的工作,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年轻人下定决心,收拾东西离开了银行。

除了待遇下降,银行的严格晋升,也让年轻人越来越受不了......

晋升困难

都说银行是“铁打的营盘”,工作环境确实稳定,不用担心突然丢饭碗。

但这份稳定背后,也藏着不少年轻人的无奈——在银行里,普通员工想要往上爬,简直比登天还难。

大家每天勤勤恳恳加班,业务能力再强,要是没有资源和背景,晋升名单上也很难出现自己的名字。

而反观那些有关系、有人脉的同事,似乎轻轻松松就能拿到晋升名额,调岗、升职一路绿灯。

就拿竞聘部门主管来说,明明自己业务考核年年优秀,可最后上位的却是刚来不久、背景深厚的新人。

这种明晃晃的不公平,就像一盆冷水浇在头上,把年轻人的热情和希望全浇灭了。

他们满心以为努力就能有回报,结果现实却告诉他们,光靠埋头苦干根本没用,再怎么拼命也难以实现职业抱负,心里能不失望吗?

因此,曾经人人称羡的银行“金饭碗”,如今因高压、低薪、晋升难等现实困境,成了年轻人想逃离的“围城”。

当理想被繁琐的工作消磨,当努力抵不过背景的差距,当付出换不来对等的回报,离开便成了无奈却又清醒的选择。

或许对行业而言,如何留住人才、重塑职业吸引力,才是破解“离职潮”的关键课题。

信息来源:本文信源来自权威报道【中国青年报】【每日经济新闻】等(详细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