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充足也翻车,英国银行债暗藏强拆权!央行扣钱转股竟不用问?
发布时间:2025-09-15 16:09 浏览量:1
敢信吗?在英国买银行债券,哪怕银行账面上钱再多,英格兰银行一句话就能把你的本金扣掉一大块,甚至直接把债券变成一文不值的股票,而且连招呼都不用跟你打一声!
巴克莱、渣打、汇丰这三家英国大银行发行的上千亿美元债券里,就藏着这样的 "霸王条款"。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瑞士信贷银行的债主们去年就吃了大亏,手里的债券一夜之间变成废纸,而银行股东却还能拿到赔偿。
今天就扒开这层金融迷雾,看看英国银行债里的 "强拆权" 到底有多坑!
要说清楚这事,得先明白这些银行发的到底是什么 "神仙债券"。
这些所谓的 "资本工具" 和 "金融债",听起来高大上,其实就是银行向投资者借钱的凭证。但跟普通债券不同,它们有个学名TLAC 工具,简单说就是 "总损失吸收能力" 工具。
英国监管部门规定,巴克莱、渣打、汇丰这三家 "大到不能倒" 的银行,必须发行足够多的这类债券,目的是万一银行出事了,能直接拿这些债券 "填坑",而不是像 2008 年金融危机那样靠纳税人救市。
这听起来好像挺合理,问题就出在 "填坑" 的方式上。
按照英格兰银行的规定,当银行资本充足率降到某个临界点,或者监管部门觉得银行 "快不行了",不需要经过债券持有人同意,就能直接动手:要么把债券本金 "减记",比如你买了 100 万债券,直接告诉你现在只剩 50 万了;要么强制 "转股",把你的债券变成银行股票,至于股价多少、能不能卖出去,那就看运气了。
这就好比你借给邻居 10 万块,白纸黑字写着利息 5%,结果邻居家有点困难,不跟你商量就说 "钱先扣一半,剩下的算你入股",你能乐意吗?
甚至这些债券的条款里藏着无数 "坑"。比如汇丰银行 2024 年发行的一批资本债里就写着:"当发生无法生存事件时,发行人有权对本债券进行全额减记"。
这个 "无法生存事件" 可不是指银行真要倒闭了,英格兰银行觉得 "可能倒闭" 就行。而且减记多少、怎么减,全由银行和监管部门说了算,投资者连讨价还价的余地都没有。
有懂行的律师朋友告诉我,这种条款在法律上叫 "单方变更权",放到普通借贷里就是典型的霸王条款,但在英国金融市场居然是合规的!
这些债券为啥还有人买?还不是因为利息高!普通银行债年化收益也就 2%-3%,这些带 "强拆权" 的债券能给到 5%-7%,有的甚至更高。
不少大爷大妈、理财小白看到高利息就眼馋,根本不看说明书里的小字。可天下哪有免费的午餐?
这高出的利息,本质上就是 "风险补偿",补偿你的本金可能被强制扣掉的风险!就像大家常说的 "你图人家利息,人家图你本金",这话用在这儿再合适不过了。
要说这 "强拆权" 有多狠,看看 2023 年瑞士信贷银行的例子就知道了。
当时瑞信出了问题,瑞士监管部门直接宣布把 172 亿美元的 AT1 债券(跟英国的 TLAC 工具类似)全部减记为零,一分钱都不给债主们赔。
与此同时,瑞信的股东居然还拿到了 32.5 亿美元的赔偿!这操作直接颠覆了金融常识,在破产清算的顺序里,债券持有人本该比股东优先得到赔偿,结果监管部门一句话就把顺序颠倒了。
当时在全球金融市场炸了锅,持有这些债券的投资者懵了,其中还包括不少中国的银行和基金。
有个在香港买了瑞信债券的朋友跟我说,他买的时候银行经理拍着胸脯保证 "瑞士银行稳得很",结果一夜之间血本无归。
瑞信的招股说明书里确实写着类似 "监管部门可无需遵循优先顺序" 的条款,只是没几个人真的看懂了那些法律术语。
这就好比去餐厅吃饭,菜单背面用极小的字写着 "厨师可随意换菜",你没看见,服务员也不提醒,上菜时发现鱼被换成了青菜,你还没法投诉。
英国监管部门虽然在瑞信事件后赶紧表态,说 "我们会尊重债券持有人的优先顺序",但这话听听就行,千万别当真。
英格兰银行和英国审慎监管局的规定里写得明明白白:在处置银行危机时,"可根据维护金融稳定的需要调整损失吸收顺序"。
什么意思?就是平时跟你讲规矩,真出事了规矩怎么定由他们说了算。
金融专家分析,英国的规定比瑞士更灵活,也就是给了监管部门更大的 "自由裁量权",说难听点,就是更大的 "强拆权"。
国内就有不少 QDII 基金重仓了汇丰、渣打的这类债券,只不过基金合同里用 "高级债券"、"资本补充工具" 之类的词把风险藏起来了。
普通投资者看到 "银行债"、"高评级" 就觉得安全,根本想不到这些债券里埋着 "定时炸弹"。
三、脱欧后的 监管放飞,英国玩得更野了
为啥英国银行债的 "强拆权" 这么霸道?这还得从英国脱欧说起。以前英国跟欧盟其他国家一起遵守《资本要求条例》,对债券持有人的保护还算有底线。
但脱欧之后,英国监管部门就开始 "放飞自我",在原有规则基础上搞了不少 "创新",核心就是给银行和央行更多处置危机的 "灵活性"。
这种 "灵活性" 体现在哪儿呢?最明显的就是 MREL/TLAC 规则的实施。
简单说,英国要求银行必须储备足够多的 "可损失吸收工具",也就是咱们说的这些带 "强拆权" 的债券。
按照规定,巴克莱、渣打、汇丰的这类债券规模必须达到风险加权资产的 18% 以上。这就好比监管部门逼着银行多准备些 "人质",万一出事了就让债主 "共担风险"。
美国的情况又不一样,美联储虽然也要求大银行发行 TLAC 工具,但明确规定减记或转股必须满足 "客观可量化" 的条件,比如资本充足率连续多少个季度低于某个数值,而且法院对监管部门的审查更严格。
这意味着美国的 "强拆权" 有更明确的边界,而英国的规则更像 "模糊授权",什么时候拆、怎么拆,主要靠监管部门拍脑袋。
这种监管差异直接反映在债券价格上。同样是系统重要性银行发行的 AT1 债券,汇丰银行在英国发行的品种比在香港发行的收益率要高 0.5 个百分点左右。
这多出的利息就是 "英国监管溢价",市场知道英国的 "强拆权" 更狠,所以要求更高的补偿。可惜很多普通投资者只看到收益率高,没意识到这钱是用更高的风险换来的。
四、如何避开 "强拆" 陷阱?普通投资者必看指南
说了这么多风险,肯定有家人们要问:那英国银行债是不是不能碰了?倒也不是,但必须掌握 "避雷指南",学会在条款里找陷阱。
首先一定要看债券类型。英国银行发行的债券里,只有明确标注 "符合 MREL/TLAC 要求" 的才带 "强拆权",普通的优先无担保债券通常没有这种条款。
但问题是,很多理财产品不会明确告诉你持有的是哪种类型,这时候就要看关键词:如果看到 "一级资本工具"、"二级资本债"、"应急可转换债券(CoCo 债)" 这些词,就得提高警惕,这些基本都是带 "强拆权" 的。
其次仔细看 "触发条件"。这些债券的说明书里都会写什么情况下会被减记或转股。常见的触发条件有两种:一种是 "自动触发",比如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低于 5.125%;另一种是 "监管判断触发",比如英格兰银行认为银行 "接近无法生存"。
最怕的就是第二种,因为 "监管判断" 这东西太主观,几乎没有明确标准,就像给了别人一把随时能打开你家门的钥匙。
第三别迷信 "资本充足率"。很多人觉得只要银行资本充足率高,触发减记的可能性就小。这其实是个误区。
瑞信出事前,资本充足率看起来也挺健康,结果说倒就倒。重要的是,"监管判断触发" 根本不看资本充足率,只要监管部门觉得有风险就能动手。
第四分散投资别重仓。如果你实在想赚这高利息,一定要控制仓位,千万别把超过 10% 的资金投到这类债券上。更不要通过杠杆买,因为一旦被减记,杠杆会让损失成倍放大。
最后记住 "买者自负" 不等于 "活该倒霉"。如果银行或销售机构没有充分提示风险,甚至故意隐瞒 "强拆权" 条款,投资者是可以维权的。
最后给家人们留个思考题:当银行可以合法地 "扣钱转股",当监管部门可以随意改变游戏规则,我们的储蓄和投资还安全吗?
在这个越来越复杂的金融市场里,最好的自保方式就是保持警惕,不懂的产品坚决不碰,把钱交给那些能把风险讲明白的机构。
记住,真正安全的投资不需要你具备金融博士学位才能看懂,那些藏着掖着的 "高收益",背后往往都藏着见不得光的 "强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