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提醒:上70的老人,宁可耳朵不灵,也别在4种状态下戴助听器

发布时间:2025-09-16 14:55  浏览量:2

一提起老年人戴助听器,不少子女就像打了鸡血似的,非要给爸妈配上,还得是“高科技”“智能款”,仿佛耳朵一塞,世界立马变得清晰美好。

但真要问问这群上了年纪的老人,是不是都喜欢戴?十个里有七个摇头。不是嫌吵,就是戴着难受,还有的干脆丢进抽屉吃灰。

子女看了着急,老人更烦,最后就变成了“我耳背我骄傲,谁说话我都当没听见”。

其实吧,很多人理解错了助听器的作用,也忽略了一点:不是所有时候、所有状态下都适合戴助听器,尤其是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有些状态下宁可耳朵不灵,也千万别硬戴。

这不是吓唬人,而是有根据有道理的,真不是拿助听器当“反派”。关键是,要戴得明白,不能盲目上阵。

有种常见误区,觉得老年人听力下降就是因为“机器老化”,于是就理所当然地认为,助听器就像老花镜,能戴上立马解决问题。

但问题是,听觉系统不是眼镜那么简单。耳朵只是门口的接待员,真正处理声音的是大脑。

年纪一大,脑子处理声音的能力也跟着打折,声音进来了,脑子却没力气给你翻译清楚,这就容易乱套了。

不少老人戴上助听器后,第一反应是:“吵!烦!听不清还更心慌。”这不是助听器坏了,而是声音进来了,脑子没法好好“消化”。

研究表明,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中,近四成存在不同程度的听觉中枢退化,不是耳膜的问题,而是脑子对声音的理解能力下降了。

这个时候,硬戴助听器,不但没用,反倒容易让人焦躁、疲惫,甚至诱发焦虑。

还有一种情况特别常见,就是老人本来就有点轻微的脑供血不足,平时说话都慢慢悠悠,一戴助听器,突然听到好多声音,脑子跟不上节奏,反而更容易头晕、烦躁,甚至心跳加快睡不好觉。

这不是助听器有毒,而是身体本来就不适合这种强刺激,听力的“补偿”反而成了负担

相较之下,最危险的状态之一,是在精神状态不稳定、情绪低落、或者刚经历重大打击的时候戴助听器。

比如刚失去亲人,情绪低落,本来就容易陷入回忆和胡思乱想,一戴助听器,外界的声音突然变得清晰,脑子里各种杂音也跟着放大,容易让人陷入一种“听见但不愿意听”的状态,甚至加重情绪问题。

不少研究指出,助听器使用初期如果没有配套的心理适应过程,患有焦虑或抑郁倾向的老人,反而更容易出现情绪恶化

再有就是生病期间,尤其是发烧、感冒、有炎症、耳朵不舒服的时候,这时候听觉系统本身就处于“防御状态”,强行戴助听器进去,简直就是火上浇油。

有些老人本来耳道就容易发炎,戴上密闭的助听器,里面闷得慌,加上耳垢堆积,很容易诱发外耳道炎,甚至鼓膜受损一旦出现耳痛、流水、发热等症状,还得折腾看病,得不偿失。

最容易被忽视的,还有一个状态,就是在嘈杂、环境复杂的地方长时间戴助听器,比如菜市场、公交车上、广场舞现场。

这些地方声音复杂、频率多,助听器放大会把所有声音一股脑送进去,老人脑子根本来不及分辨,听得越多越乱,心里越烦越慌。

长时间下来,不仅听力没提升,反而变得更抗拒戴助听器,有的甚至出现幻听、耳鸣。

说到底,助听器不是万能的“补耳神器”,也不是越早戴、越常戴就越好。它更像是一种“辅助训练工具”,而不是“声音放大器”

关键在于要选对时机、状态合适、慢慢适应,而不是一股脑“强制启用”。想让助听器真正帮上忙,首先得搞清楚听力下降是耳朵的问题,还是大脑的事。

如果是耳朵老化导致的听力损失,比如耳膜硬化、听小骨退化,这种情况戴助听器是可以起到一定帮助的。

但如果是脑部的听觉中枢退化、记忆力下降、理解能力变慢那就得综合考虑,不是戴上就能“立竿见影”。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老人戴助听器前一定要做全面的听力评估和脑功能筛查,不是简单地测个“听不听见”,还要看“听见了能不能理解”。

这就像有人能看见字,但看不懂内容,一个道理。只有弄明白是哪一环节出了问题,才好对症下药,否则戴再好的助听器也只是“听个响”。

有些老年朋友家里人特别心急,看到老人耳背,马上就去买助听器催着戴,结果老人反感、抗拒,搞得家庭关系紧张。

其实不妨换个思路,慢慢引导,平时多说话、多互动,多用一些非语言的提示,比如手势、表情、写字,减少沟通中的隔阂。听力下降不是“聋了”,而是沟通方式需要调整

在生活中,还有个小细节很关键,那就是不要长时间连续佩戴助听器。就像眼睛用眼过度会疲劳,耳朵也一样,需要“休息”。

不少老人刚开始戴助听器,一戴就是一整天,结果耳朵负担太重,脑子也吃不消,晚上睡觉都觉得耳朵“嗡嗡响”。

科学的做法是,每天从一两个小时开始逐步适应,逐步延长佩戴时间,就像锻炼身体一样,不能一口吃成胖子。

对于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来说,身体各项功能都在走下坡路,不能指望一个小小的助听器能“逆天改命”。它能提供辅助,但不能替代全部听力功能。

尤其在身体、情绪、认知状态不佳时,宁可暂时不戴,也别强行戴,这样反而能减少副作用,保护剩余的听觉功能。

从中医角度讲,肾主骨生髓通于耳,耳朵的功能与肾精、脑髓息息相关。老人肾气渐衰,耳力减弱是自然规律。

强行戴助听器,好比在河流快要干涸的时候拼命加压抽水,不仅收效甚微,还可能使河床塌陷。养耳护耳,讲究的是顺势而为,不能蛮干。

医生见得多了,最怕的就是“过度医疗”从家庭开始。耳背不是病,怕的是把辅助工具当成灵丹妙药。凡事讲究一个“度”,听力也一样,要的是舒适、自然、渐进

老人不是机器,不能一通电就正常运作,需要的是理解、耐心和科学的引导。任何时候,都别让“声音”成为“负担”。

最后,有些时候,听不见,未必是坏事。这个世界的声音越来越嘈杂,有些话听不见,也许比听得清更舒服。七十岁了,要的是自在,不是折腾。

助听器只是一个工具,不是生活的主角。什么时候该戴,什么时候该歇着,老人自己最清楚。

参考文献:

[1] 刘婧. 老年人听力障碍发生发展相关因素分析及我国防控政策研究[D].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海军军医大学,2023.

[2] 王贞,龚树生. 老年人噪声下言语识别的影响因素及听觉认知训练[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9,25(2):151-155. DOI:10.3969/j.issn.1006-9771.2019.02.005.

[3] 殷蕾,赵军静. 基于感性需求的老年人助听器设计研究[J]. 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4,8(8):220-223. DOI:10.19772/j.cnki.2096-4455.2024.8.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