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又出昏招!花320元雇人吃饭刷好评,老贾是怕西贝死得不够快

发布时间:2025-09-24 12:33  浏览量:1

最近,西贝又上热搜了。

不是因为新菜好吃到上头,而是因为“花钱请人吃饭还给钱”——听上去像天上掉馅饼,仔细一琢磨,这事儿比莜面卷还绕。

事情是这么回事:有网友爆料,石家庄部分西贝门店,正在搞“神秘任务”——你去店里吃饭,拍视频、写感受,事后还能拿150到320元不等的“酬劳”。

有博主晒单:一顿饭花了1185块,拿了320块补贴,回头还发了个“真实体验”视频。乍一看,像是品牌方在搞“反向种草”:你不信我好吃?那我请你吃,还倒贴钱让你夸。

可问题来了:这到底是“真情回馈”,还是“数据造假”?是市场调研,还是大型“托儿”现场?

先说清楚,这事倒不是西贝自己站门口拉人:“来来来,吃完给三百!”而是通过第三方调研公司发布任务。

流程也挺正规:报名、接单、按要求消费(比如必须点某几道新菜)、拍视频、写反馈、提交报告,审核通过后才给钱。听起来像极了那种“用户体验官”的活儿——只不过别人是试手机,你是试莜面。

但问题就出在这个“体验”上。你说你是个普通顾客,去西贝吃顿饭,图个热乎。结果一进门,服务员笑眯眯:“您是来做任务的吧?菜单给您标好了。”

你点菜不自由,拍照要摆拍,连“哇这凉皮真劲道”,都得按脚本念。吃完还得写八百字小作文,描述“羊肉串的焦香与口腔的融合度”……这哪是吃饭?这是参加《舌尖上的KPI》!

更魔幻的是那个“1185花,320返”的账本。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根本不是优惠,而是“花钱买好评”的成本分摊。

一顿饭多花八百多,就为了换三百块和一条视频?除非这人本身就想吃,否则谁干这赔本买卖?可如果真想吃,又何必非接任务?

说到底,这种模式吸引来的,往往是“任务猎人”——专挑这类有偿体验薅羊毛的人。他们吃得快、拍得糙、写得敷衍,最后出来的内容,十个有九个模板复制粘贴:“环境干净,服务热情,推荐!”——谁看了都知道是“水军”。

可西贝现在,好像也顾不上那么多了。

自从跟某位“网络嘴强王者”隔空对呛之后,西贝的生意肉眼可见地凉了。公开数据显示,9月中旬头几天,全国门店日营业额直降百万级,营收连续三个季度下滑,跌幅还在扩大。

消费者用脚投票:你说你的,我吃我的预制菜去。更惨的是供应商,据说连退回来的预制菜,都堆成了小山,一时间“西贝退菜,供应商哭晕”的段子满天飞。

这时候搞“付费体验”,说白了就是病急乱投医。想挽回口碑?行,但你得让大家看到真改变,而不是玩文字游戏。

你退掉几车预制菜,不如先让厨房的锅灶冒点热气;你发三百块稿费,不如先让一道菜吃出“现做”的锅气。

消费者真正在意的,从来不是你有没有请人拍视频,而是我坐进店里,能不能吃到一口热乎、新鲜、踏实的饭。

我不需要你请我吃饭,还倒贴钱,我只想明明白白消费,清清楚楚买单。你非得搞这套“我花钱请你夸我”的戏码,反而显得心虚:是不是平时没人来,才要靠“任务”撑场面?

其实,市场调研本身没错。车企试驾给补贴,手机新品发体验机,都挺正常。但关键在于“真实”二字。你要是诚心听意见,大可以邀请美食博主、餐饮评论人,来一场公开透明的品鉴会。

拍视频也好,写评测也罢,大家心知肚明是广告,观众也愿意看。可你现在搞“地下任务”,既不说清是广告,又要求内容看起来“像日常分享”,这就有点“又当又立”了。

更讽刺的是,一边发着“体验费”,一边还在社交媒体喊“我们坚持现做”“我们用心做菜”。可消费者心里都有一杆秤:你花三百块请人夸你,那我花一千块吃顿饭,算什么?冤大头吗?

企业遇到危机,自救当然可以理解。但自救的方式,得体面、得真诚。靠“雇人吃饭”刷存在感,短期或许能制造点声量,长期只会透支品牌信用。毕竟,胃的记忆比热搜长久。

一顿饭好不好吃,顾客吃完就知道;一个品牌诚不诚,市场迟早会给出答案。

所以西贝,别再折腾“付费体验”了。真想赢回人心,不如把心思花在厨房里: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烟火气;少一点“任务”,多一点真心。

毕竟,顾客不是演员,饭桌也不是片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