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岁老人的晚景,怕的不是衰老,而是身后空无一人
发布时间:2025-10-07 23:01 浏览量:1
本文来自林隽的投稿感悟:
我们同住一小区的老张,已经75岁了,退休多年,老伴走的早,女儿,儿子在外地安家,一年到头也回不了几次。
平时,他的屋里很安静,大多数时候,手机躺在桌上,屏幕一天都不亮,他觉得这世界好像把他忘记了。
他也常去附近的养生馆坐一坐,不是为了买保健品,更不相信包治百病的说法,只是那里人多热闹,有人叫他张叔,还有人陪他说话。
他的内心是极度孤独的,对身边的事物,既好奇又害怕,担心被骗,所以干脆拒绝一切。
他最怕半夜不舒服,身边连个能叫的人都没有,他不想联系孩子,怕打扰到他们。
老张有时候也会想,老伴走的早,自己把子女拉扯大,把他们送进好的大学,最后都在大城市工作。
一想到这些,他觉得非常欣慰,这一辈子值了。
老张的子女,接他去大城市生活,他总嫌换地方住不惯,不愿意去。子女也没办法,所以他就一直孤独的生活着。
同住在一个小县城的,还有一对老人,老两口只有一个儿子,在1000多公里的南方城市安家,平时很少回来。
有天老头子感冒头晕,起不来床,老伴也因为身体不舒服,没法照顾她,两个人就这么躺在家里,一整天门都没开。
幸好邻居晚上,接到老两口儿子的电话,说老两口的电话打不通,叫赶紧去他家看看。
邻居敲了大半天门才开,看到他们都生病了,就赶紧帮联系社区医生给他们治疗,才慢慢缓过来。
这件事后,老人很害怕,很多独居老人的风险,往往就藏在这里。
有研究和统计显示,独居老人更容易感到孤独和抑郁,就医不及时的风险也更高,一旦发生意外,身边没人,后果不堪设想。
人老了不可怕,就怕出了意外,身边连个叫应的人都没有。
同一条街道住的老周,有次出门补办证件,这个事对年轻人来说很简单,但对他来说并不容易。
首先出门前,他要检查好几遍钥匙,手机,到了地方,他要慢慢找窗口,排队时站久了腿会疼,回家后,他还要把事情一件一件记在小本子上,怕忘了。
遇到一些新规定时,摸不着头脑,身边没人可问,他就只能硬着头皮,跟工作人员反复确认。
很多人以为,老人不愿出门,其实不是不愿意,而是出门这件事,对他们来说太难了。
在经历一两次出门办事难以后,他每次要是出门,就会跟侄子打电话,叫侄子陪他一块出门,让侄子帮忙办,有年轻人帮忙,就省心很多了。
老周经常在心里想,以前他引以为豪的儿子,还不及侄子这样,天天守在父母亲的身边。
之前他全力的托举,把儿子托举到大城市,离家这么远,又不能经常回来,倒是侄子,初中没毕业,在家做点事,守着父母又孝顺。
可话又说回来,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有出息,到大地方去发展。
根据统计,超过一半的独居老人每周出远门,不超过一次,60岁以上老人,使用智能手机的比例明显偏低,很多人不会在线挂号缴费。
老话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让我们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流程之上,让老人出门更顺畅一些。
要让老人有尊严地度过晚年,我们可以从实际出发来想办法。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把父母接到自己所在的城市,哪怕不同住,也可以在同一个小区,或附近租个小房子,这样照应起来方便很多。
如果老人不愿意被接过来,就住老家时,可以请老家的亲戚,或者可靠的邻居,帮忙照看,每月支付一定的服务费,关键是要把事情交代清楚,形成一个可靠的托底方案。
也要鼓励老人,参加社区的老年活动,结交朋友,给老人配一个操作简单的紧急呼叫器,把社区物业,邻居的电话写在纸上,贴在显眼处,以便应急联系。
人老了最怕的不是身体走下坡,而是心里空落落,身边有人是晚年最大的底气。
子女们多回一个电话,多问一句近况,或者在有能力范围内,为他们多铺一条路,这样当他们需要的时候,身边就不会空无一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