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识人与用人:乱世中的 “伯乐” 故事与作文主题立意

发布时间:2025-10-15 17:21  浏览量:1

曹操识人与用人:乱世中的 “伯乐” 故事与作文主题立意

提起曹操,很多同学可能会想到“奸雄” 的标签,但在乱世三国里,他能成为最强大的势力之一,靠的可不是运气 —— 而是一双能 “看透人” 的眼睛,和一颗能 “容下人才” 的心。今天咱们就用几个小故事,看看这位 “曹丞相” 是怎么找人才、用人才的。

一、“你的母亲重要,我放你走!”—— 曹操的 “包容魔法”

1. 毕谌:“叛逃者” 也能当大官

有一年,曹操要去打徐州,特意把老家兖州的事务交给了一个叫毕谌的官员。可没想到,叛军突然劫持了毕谌的母亲,逼他背叛曹操。

毕谌急得直掉眼泪,心里纠结得要命:一边是待自己不薄的曹操,一边是生死未卜的母亲。他硬着头皮去见曹操,话还没说出口,曹操先开口了,语气特别温和:“你的母亲在叛军那里,你快去照顾她吧 —— 孝心最重要,我不会怪你。”

毕谌没想到曹操这么通情达理,扑通跪下磕了个头,哭着离开了。可后来叛军被打败,毕谌成了俘虏,他以为自己必死无疑,低着头不敢看曹操。

结果曹操走过来,亲手把他扶起来,笑着说:“一个对母亲孝顺的人,怎么会对君主不忠诚呢?” 不仅没杀他,还让他当了鲁国的 “国相”(相当于现在的省长)。

小启示:曹操没因为毕谌“背叛” 就否定他,反而看到了他 “孝顺” 的优点 —— 就像咱们和同学相处,不能只看别人一次的错,要看到他身上的闪光点。

2. 张绣:杀了我儿子,我还跟你做亲家?

这是曹操最“反常” 的一次用人。张绣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军阀,第一次投降曹操后,又突然叛变,在宛城之战里,杀了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连曹操最爱的大将典韦也战死了 —— 相当于曹操家破人亡,血海深仇啊!

可几年后,张绣走投无路,又想投降曹操。身边人都劝曹操:“千万别答应!他杀了您的儿子,这仇不能忘!”

曹操却摇了摇头:“现在天下大乱,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张绣能打仗,要是因为私仇杀了他,天下有本事的人谁还敢来投奔我?”

他亲自出城迎接张绣,拉着张绣的手说:“过去的事就别提了,咱们往前看。” 还当场宣布,让自己的儿子娶了张绣的女儿,成了亲家。后来张绣在打乌桓的时候立了大功,曹操又给他升了官。

小启示:曹操能放下“私人仇恨” 顾全大局,就像咱们小组合作时,不能因为和同学有小矛盾,就拒绝一起完成任务 —— 团结比私怨重要多了。

3. 陈琳:骂我祖宗三代,照样当秘书?

陈琳是当时有名的大才子,原本是袁绍手下的文书。袁绍和曹操打仗时,让陈琳写一篇檄文(声讨敌人的文章)骂曹操。陈琳提笔就写,把曹操的祖父、父亲全骂了个遍,说曹家是“赘阉遗丑”(太监的后代),用词特别难听。

后来曹操打败袁绍,俘虏了陈琳。大家都以为曹操会杀了他报仇,连陈琳自己也吓得浑身发抖。曹操拿着那篇檄文质问他:“你骂我就算了,为什么要连累我的祖宗?”

陈琳低着头说:“当时我是袁绍的手下,就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啊!”

曹操盯着他看了半天,突然笑了:“你的文章写得这么好,杀了你太可惜了。” 不仅没治他的罪,还让他当自己的 “司空军师祭酒”,专门负责写重要文书。后来曹操很多有名的诏令,都是陈琳起草的。

小启示:曹操能忽略陈琳的“辱骂之仇”,只看重他的 “文采之才”—— 就像咱们班里,哪怕和同学有过口角,也不该否定他的特长,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才是大智慧。

二、“这人是我的樊哙!”—— 曹操的 “慧眼识珠”

1. 许褚:能追着老虎跑的“保镖”

许褚是个农村青年,长得像铁塔一样壮,能单手举起重几百斤的石头。有一次,村里来了黄巾军抢劫,许褚带着乡亲们反抗,他把牛尾巴抓在手里,硬生生把牛拖了几十步,黄巾军吓得扭头就跑。

这事传到曹操耳朵里,他立刻派人去请许褚。见面那天,许褚刚走进帐篷,曹操就站起来拍着他的肩膀大笑:“你这模样、这力气,简直就是我的‘樊哙’啊!”(樊哙是刘邦的猛将,曾经救过刘邦的命)

后来在潼关之战中,曹操被马超的军队追杀,要坐船逃跑。马超的士兵在岸上射箭,许褚左手举着马鞍挡在曹操身前(马鞍能挡箭),右手划着船,身上中了好几箭还不肯退。曹操安全后,摸着许褚的伤口说:“有你在,我什么都不怕。”

小启示:曹操没因为许褚是“农村青年” 就看不起他,反而发现了他 “勇敢能打” 的优点 —— 就像咱们班里,不管同学成绩好不好,都可能有擅长体育、画画的地方,要学会发现别人的长处。

2. 郭嘉:21 岁的 “少年军师”

郭嘉年轻时是个小有名气的读书人,但很多军阀都看不上他—— 觉得他太年轻,没经验。

郭嘉投奔曹操那天,两人聊了一整夜。聊到天下大势时,郭嘉提出了“十胜十败论”:一条条分析曹操比袁绍强在哪里,比如曹操 “用人不疑”,袁绍 “多疑刻薄”;曹操 “赏罚分明”,袁绍 “小气自私”。

曹操越听越激动,拍着桌子说:“能帮我成就大事的,一定是你!” 当时郭嘉才 21 岁,曹操直接让他当 “军师祭酒”(相当于高级参谋),不管打什么仗,都带着郭嘉一起商量。

后来打乌桓时,大家都劝曹操:“乌桓太远了,万一袁绍的儿子回来偷袭怎么办?” 只有郭嘉说:“袁绍的儿子没本事,乌桓人想不到咱们会去,趁他们没准备,一定能打赢!” 曹操听了郭嘉的话,果然大胜。可惜郭嘉 38 岁就病死了,曹操哭着说:“我本来想等统一了天下,把大事都交给郭嘉,没想到他走得这么早。”

小启示:曹操愿意相信“年轻人” 的想法,不凭年龄判断能力 —— 就像咱们有时候有好点子,别因为自己是 “中学生” 就不敢说,大胆表达,说不定能帮上大忙。

3. 徐晃:治军严整的“周亚夫”

徐晃原本是另一个军阀杨奉的手下,后来看出杨奉成不了大事,就劝杨奉投奔曹操。可杨奉听了别人的挑拨,反而派兵去偷袭曹操,结果被打得大败。徐晃没办法,只好自己来投奔曹操。

曹操早就听说徐晃很会打仗,立刻给他兵权,让他带兵出征。徐晃每次打仗都身先士卒,而且特别会管理军队—— 他的士兵行军时队伍整齐,驻扎时营垒坚固,就算打了胜仗也不抢老百姓的东西。

后来在樊城之战中,徐晃打败了关羽的军队。曹操亲自去军营看他,看到徐晃的军队纪律严明,忍不住赞叹:“你的治军本事,简直和古代的名将周亚夫一样啊!” 还封他为阳平侯,让他镇守重要的边境城池。徐晃一辈子都很俭朴,病死前还特意嘱咐家人,埋葬他的时候不用穿华丽的衣服,只用平时的衣服就行。

小启示:曹操没因为徐晃是“投降过来的将领” 就轻视他,反而看重他 “会打仗、守规矩” 的优点 —— 就像咱们看待转来的新同学,不能先入为主,相处后才知道他的好。

三、“这些信,烧了吧!”—— 曹操的 “驭人小技巧”

1. 官渡之战后的“烧信事件”

官渡之战时,曹操的兵力比袁绍少很多,很多士兵和官员都偷偷给袁绍写信,想留条后路。

后来曹操打赢了,在袁绍的军营里搜出了一箱子这些信。手下人说:“丞相,咱们把写信的人都抓起来吧,他们是叛徒!”

曹操却拿起一把火,把箱子里的信全烧了。他对大家说:“那时候袁绍那么强,连我都觉得不一定能赢,更何况你们呢?换做是我,说不定也会写这样的信。”

那些偷偷写信的人本来吓得要死,看到曹操烧了信,都特别感动,后来打仗更拼命了。

小启示:曹操没揪着别人的“错” 不放,反而换位思考 —— 就像咱们同学之间,别人不小心犯了错,别忙着指责,多想想 “如果是我,会不会也这样”,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

2. 曹操“割发代首”:自己也得守规矩

有一次,曹操带兵打仗,路过一片麦田。他下令:“谁要是踩坏了老百姓的麦子,就砍头!” 士兵们都小心翼翼地绕着麦田走。

可没想到,曹操的马突然受惊,冲进了麦田,踩坏了一片麦子。曹操立刻跳下马,对执法官说:“我违反了自己定的规矩,该砍头。”

手下人赶紧劝:“丞相是全军的首领,不能杀啊!” 曹操想了想说:“规矩是我定的,我自己不遵守,怎么让别人遵守?” 他拔出剑,割下了自己的一缕头发,扔在地上说:“就用这缕头发代替我的头,告诉大家,规矩面前人人平等。”

士兵们看到曹操这么做,都特别佩服,再也没人敢违反军纪了。

小启示:曹操知道“自己先做好,才能要求别人”—— 就像咱们当班干部,要让同学遵守纪律,自己首先得上课不说话、按时交作业。

四、“粮食够了,才能打胜仗!”—— 曹操重用的 “后勤大师”

枣祗:开河种粮的“大功臣”

东汉末年到处打仗,老百姓要么逃难,要么饿死,曹操的军队经常吃不饱饭。有一次打完仗,士兵们连野菜都挖不到,曹操急得睡不着觉。

这时候,一个叫枣祗的官员站出来说:“丞相,咱们可以搞‘屯田’啊!把无主的荒地收回来,让流民耕种,国家给他们种子和耕牛,收的粮食国家和农民分。”

这话一出,立刻有人反对:“这是和朝廷抢土地,太荒唐了!” 曹操也有点犹豫,毕竟从来没人这么做过。枣祗天天找曹操,给他算细账:“只要推行屯田,一年就能收百万斛稻谷,军队再也不用饿肚子了!”

曹操终于被说服了,任命枣祗为“屯田都尉”,专门负责这件事。枣祗立刻行动起来,在许昌周围组织农民种地,还开挖了一条 “枣祗河”,既能灌溉田地,又能运粮食。第一年就收获了百万斛稻谷,曹操的粮仓一下子堆满了。

后来曹操又推广军队屯田,士兵们平时种地,打仗时出征,粮食问题彻底解决了。曹操特意下命令表扬枣祗:“能打败敌人、统一天下,枣祗的功劳最大!” 可惜枣祗早早就去世了,曹操还追封他的儿子为侯。

小启示:曹操愿意相信枣祗的“新想法”,不怕尝试没做过的事 —— 就像咱们学习时,遇到没见过的方法,不妨大胆试试,说不定能提高效率呢。

五、曹操也有“翻车” 的时候 —— 不完美的 “伯乐”

不过曹操也不是每次都能选对人、用对人。比如他特别喜欢杨修,觉得杨修聪明过人,但杨修总爱耍小聪明:曹操在门上写个“活” 字,杨修就说曹操觉得门太 “阔”;曹操说 “鸡肋”,杨修就猜到曹操要撤兵,还到处跟别人说。

曹操觉得杨修太张扬,而且还参与了自己儿子们的争位,最后把杨修杀了。后来他也后悔了,说:“其实杨修是个有本事的人,就是我太在意他的小毛病了。”

还有司马懿,曹操早就看出司马懿“有野心”,但因为司马懿太有才华,还是重用了他。结果曹操死后,司马懿逐渐掌握了曹魏的权力,最后他的孙子司马炎还取代了曹魏,建立了晋朝。

小启示:就算是厉害的“伯乐”,也会有看走眼的时候。这告诉我们,看人不仅要看优点,也要注意缺点;同时,不管自己多有本事,都不能太骄傲、太有野心。

六、这些故事,能让你的作文更出彩—— 对中学生写作的意义

咱们读曹操识人的故事,不只是了解历史,更能把这些内容变成写作的“加分武器”。以下四个方面,帮你轻松用进作文:

1. 积累“独特素材”,告别 “老掉牙” 例子

写“包容” 主题时,别再只写 “蔺相如避廉颇”,可以用曹操原谅陈琳(骂自己祖宗还重用)、接纳张绣(杀子之仇仍结亲家)的例子,既新鲜又有说服力。比如写《学会包容》:“曹操面对骂自己‘赘阉遗丑’的陈琳,没有喊杀,反而赞其文采、委以重任 —— 真正的包容,不是忍气吞声,而是能放下私怨,看见他人的价值。”

写“创新”“敢于尝试” 时,枣祗的 “屯田制” 比 “爱迪生发明电灯” 更独特:“当所有人反对‘屯田’时,曹操相信枣祗的创新,让流民种地、士兵垦荒,最终解决了军粮难题。这告诉我们,打破常规的勇气,往往能打开新的局面。”

2. 学习“故事化结构”,让议论文不枯燥

咱们之前讲的“人物案例 + 细节描写 + 道理分析”,正是议论文的好写法。比如写《发现他人的闪光点》:“许褚曾是农村青年,因‘拖牛退敌’的壮举被曹操看中。曹操没因他出身平凡轻视,反而赞其‘如樊哙’,委以保镖重任 —— 后来许褚在潼关之战中,身中数箭仍举鞍护主,用行动证明了曹操的眼光。这说明,真正的智慧,是能透过身份、背景,看见一个人最珍贵的能力。”

这种“具体故事 + 分析” 的结构,比干巴巴讲道理更生动,还能让阅卷老师感受到你的历史积累。

3. 学会“辩证思考”,让主题更深刻

写“看人”“全面认识他人” 时,可结合曹操的 “成功与失误”:“曹操既能发现郭嘉的少年之才、许褚的勇猛之力,却也因忽略杨修的‘张扬’、司马懿的‘野心’留下隐患。这告诉我们,看人不能只看一面:欣赏优点时不盲目,发现缺点时不偏激,才是真正的‘识人之道’。”

这种辩证写法,能让作文跳出“非黑即白” 的思维,显得更成熟、有深度。

4. 用“细节描写”,让人物更鲜活

写记叙文或散文时,可借鉴故事里的细节。比如写《那一刻,我读懂了“信任”》:“就像曹操在官渡之战后,面对一箱子‘通敌信’,没有追责,反而点火烧掉。他说‘那时袁绍太强,我都没把握赢’—— 火光中,那些曾偷偷写信的人红了眼眶,后来个个拼死效命。原来,信任不是‘不犯错’,而是‘懂难处’,这样的温暖,比惩罚更有力量。”

用“烧信”“火光”“红眼眶” 这些细节,能让文章更有画面感,打动读者。

总结:曹操的“用人秘诀” 与写作启示

对中学生来说,曹操的用人故事既是历史知识,也是写作宝藏:

做人上:学会包容、发现优点、遵守规矩;

写作上:提供独特素材、学会故事化表达、培养辩证思维。

下次写作文时,不妨想想这些故事—— 让一千八百年前的 “曹丞相”,帮你写出更精彩的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