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断崖式下跌,除了添衣更要防“风团”

发布时间:2025-10-26 11:14  浏览量:1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赵苑旨)“手上、脸上全都是红红的风团,像被蚊子咬了一样痒得难受。”近期,随着一轮强劲冷空气的席卷,多地气温骤降,不少人的皮肤率先拉响了“警报”。10月25日,同济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药剂科主任朱全刚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可能是一种名为“寒冷性荨麻疹”的物理性荨麻疹在作祟。

朱全刚解释说,当皮肤突然受到寒冷刺激时,皮肤肥大细胞就会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导致皮肤出现红色风团、水肿并伴有剧烈的瘙痒感。“这可能不是IgE介导的“过敏”,而是皮肤温度快速下降诱发的肥大细胞脱颗粒,属于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 这种反应来得很快,通常在接触冷源后数秒到半小时内就会出现症状,常见于面部、手部等暴露部位。风团形态多样,可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清晰,一般在数小时内自行消退,但可能反复出现,给患者带来困扰。

除了典型的风团和瘙痒症状外,寒冷性荨麻疹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全身反应。朱全刚特别提醒,由于寒冷刺激会引起血管收缩和扩张异常,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累及呼吸道,引发喉头水肿、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危及生命的情况,但这种严重的全身反应发生率并不很高。

同济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药剂科主任朱全刚。受访者供图

寒冷性荨麻疹常发生在成年人中,无明显性别差异。“长期暴露于寒冷环境、具有家族寒冷性荨麻疹病史者更易患病。” 朱全刚说,长期熬夜、急性感染、应激状态等可诱导肥大细胞高反应性。“有些人本身就是过敏体质,或者家族中有寒冷性荨麻疹患者,他们的发病率会更高。感冒等基础疾病也可能成为诱发因素,因此在寒冷季节,公众需特别注意保暖和健康管理。”

“治疗寒冷性荨麻疹不仅要关注症状的缓解,更要注重预防措施的落实。”朱全刚建议,轻症患者可通过避免寒冷暴露、使用抗组胺药物等方式缓解症状,首选第二代非镇静性抗组胺药。如果症状严重,出现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等危急症状时,则需立即就医,使用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进行紧急治疗。

随着气温的持续走低,寒冷性荨麻疹已进入高发期,如何做好预防?朱全刚建议,大家在寒冷天气外出时,要注意全身保暖,尤其是手部、面部、颈部等容易暴露的部位,可佩戴手套、围巾、帽子等保暖用品,减少皮肤直接接触寒冷物体的机会。同时,减少在寒冷环境中的停留时间,如避免长时间在室外游泳、滑冰等。此外,保持皮肤足够的水分,减少使用碱性过强的清洁产品,防止皮肤屏障受损后加重瘙痒,有助于预防寒冷性荨麻疹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