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大厅的“业务员”太坑!57名储户的千万养老钱,咋就打水漂?

发布时间:2025-10-26 07:21  浏览量:2

2025年10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刚发布三季度金融诈骗警示,山西吕梁一起拖了5年的理财骗局就再次引发关注:当地某银行大厅里的“业务员”,忽悠57名储户投了1180万元“高收益理财”,这些钱大多是老人们省吃俭用攒下的养老钱、看病钱,如今几乎全部打水漂。更让人揪心的是,这类骗局并非个例,2025年1-9月全国已曝光同类案件23起,涉案金额超3亿元,骗子们盯着的正是普通人对银行的绝对信任。

要搞懂这群骗子为啥能得手,得先看他们的“伪装术”有多逼真。2019到2020年间,三名“业务员”长期在吕梁这家银行大厅“驻点”:穿的西装和银行员工一模一样,胸前挂着印着银行logo的胸牌,见了来办业务的老人就热情迎上去,一口一个“阿姨”“叔叔”地拉家常,活脱脱一副银行正式员工的模样。他们专挑来存定期的老年人下手,一开口就直击痛点:“我们银行新出了内部理财,年化收益8%,比普通定期高好几倍,还保本保息,就给咱们老年人留的名额”。

老人们的防备心,在银行这个“安全场”里慢慢被瓦解。很多老人一辈子和银行打交道,总觉得“银行里的人不能骗我,银行的地方最安全”。这些“业务员”正是抓住了这份信任,变本加厉地推销:一会儿说“隔壁张阿姨存了20万,半年利息就拿了8000”,一会儿又讲“这是银行和大企业的合作项目,资金由银行监管”,甚至直接帮老人在银行APP上操作转账,全程都在银行大厅里完成。有老人本来只想存5万试试水,被忽悠着把50万拆迁款全投了进去,就盼着靠高收益安度晚年。

直到理财到期,老人们去领钱时才发现不对劲——利息没到账,本金也提不出来。找当初的“业务员”,早已没了踪影;问银行工作人员,得到的答复让他们如遭雷击:“那几个人根本不是我们银行的人,跟我们没关系”。这时候大家才如梦初醒,自己是被假业务员骗了。警方调查后发现,所谓的“高收益理财”压根就是个空壳项目,骗来的钱一部分用来给早期投资者发“甜头”稳住人心,剩下的全被骗子挥霍一空,如今骗子落网了,但1180万赃款只追回不到100万。

更让储户寒心的是后续的维权路。老人们拿着转账记录和“业务员”在银行工作的照片找银行要说法,可银行一口咬定“无责”,监管部门初期调查也认为“没有证据证明三人以银行名义开展活动”。但上海金融法院审理类似案件时早有定论:银行对营业场所负有安全管理义务,如果非银行人员长期在网点驻点、使用银行设施开展业务,银行未及时制止,就存在明显过错,要承担赔偿责任 。可惜很多老人不懂法律,来回奔波好几年,损失还是没追回,有老人急得一病不起,还有人因为没钱治病耽误了治疗。

这类骗局能屡屡得手,根源藏在三个地方。

首先是骗子精准拿捏了老年人的心理。他们太懂老人“想多赚点养老钱”的心思,用“高收益”“保本保息”当诱饵,再用“名额有限”“内部福利”制造紧迫感,让老人来不及多想就冲动下单。河北金融监管局2025年10月的风险提示就指出,这是此类诈骗最常见的心理操控手段 。而且他们还会先给点小好处,比如送鸡蛋、送食用油,慢慢建立情感联结,降低老人的警惕性。

其次是银行的监管漏洞给了骗子可乘之机。不少银行对大厅里的人员管理形同虚设,第三方人员混穿工服、随意推销没人管,甚至有的银行把闲置区域租出去创收,对租户的行为完全放任。骗子就是利用了银行的“信任背书”,把最安全的金融场所变成了诈骗的“温床”。就像有老人说的:“马路上有人说高收益我肯定不信,可在银行里,我就觉得踏实”。

最后是老年人的金融防骗意识太薄弱。很多老人分不清银行自营和代销产品,更不知道正规理财有哪些“硬规矩”。其实只要记住三点就能避开大部分坑:正规理财产品要么是银行发行,要么有明确的“代销”标识,能在中国理财网查到编码;绝对不会承诺“保本保息”,高过6%的收益就得打问号;资金一定会进入银行托管账户,让转个人账户的全是骗局 。可这些常识,很多老人直到被骗都不知道。

2025年以来,随着养老话题越来越受关注,针对养老钱的诈骗也越发猖獗。但骗局再隐蔽,也有破解的办法。对家里有老人的来说,一定要做好“预防针”:一是常给老人讲防骗知识,把“高收益必然有高风险”的道理讲透;二是帮老人核实理财信息,凡是银行推荐的产品,先打官方客服电话确认;三是约定大额资金变动必须全家商量,不给骗子可乘之机。

对银行来说,更该守住自己的“底线”。“信任”是银行的立身之本,不能把网点当成创收工具,却对潜在风险视而不见。加强大厅巡查、给第三方人员设专属标识、及时制止违规推销,这些本是分内之事,只要多上点心,就能堵住很多漏洞。监管部门也该加大处罚力度,对管理疏漏导致储户受损的银行,该罚就罚,倒逼银行负起责任。

如今这起骗局已经过去5年,还有老人在坚持维权,他们的遭遇给所有人敲响了警钟:养老钱来之不易,千万别被“银行场景”的伪装冲昏头脑。银行的牌子不是“免骗金牌”,穿西装的也未必是真员工。

说到底,守护养老钱既要靠监管发力、银行尽责,更要靠自己警惕。牢记河北金融监管局提醒的“五个不”:不贪利、不轻信、不泄漏、不点击、不转账,遇到不懂的多问、多核实,才能让养老钱真正安安稳稳。毕竟,晚年的踏实,从来不是靠“天上掉馅饼”的高收益,而是靠每一分钱都守得安心、用得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