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户离世后,银行存款怎样取?少了这“两证一书”,子女也难继承
发布时间:2025-10-26 15:10 浏览量:2
“明明带着户口本和身份证,跑了两趟银行还是没取到父亲的存款,到底缺啥?”后台这条留言,说出了不少家庭在处理亲人后事时的棘手问题。很多人想当然觉得,亲人走了,凭亲属关系就能取走存款,可现实却是“材料差一件,白跑一整天”。
其实银行的严格要求并非刻意为难,而是有明确的法律边界——储户去世后,存款性质转为遗产,必须通过法定程序确认继承人身份,银行才能合规办理支取或过户。想要高效办完手续,核心在于理清流程、备齐材料,下面这3个关键步骤和对应的材料清单,一定要逐字记牢。
第一步:先查“钱在哪”,避免存款成“沉睡资产”
不少家庭都面临一个隐藏问题:亲人没来得及说清存款存在哪家银行、账号多少,人走后这笔钱就成了“遗忘资产”。所以第一步不是急着去取款,而是先查清所有存款信息。
继承人只需带齐3样材料,就能到当地中国人民银行查询储户在全国所有银行的开户记录,一次性摸清存款、理财、基金、国债等全部资产:
- 本人身份证(必须是法定继承人本人,他人无法代查);
- 储户死亡证明(需是医院出具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或派出所出具的《户口注销证明》,手写证明无效);
- 亲属关系证明(户口本、出生医学证明、结婚证等能直接证明亲属关系的材料均可)。
若自己没时间办理,想委托他人查询,还需额外准备两份材料:经公证的《授权委托书》,以及受托人的身份证,少一样都无法完成查询。
第二步:备齐“两证一书”,这是继承的“核心凭证”
查清资产后,接下来要准备的“两证一书”,是银行办理业务的核心依据,少一样都无法推进。很多人反复跑空,就是因为没吃透这些材料的具体要求。
1. 第一证:官方有效死亡证明
死亡证明必须由正规机构出具,主要分两种场景:
- 储户在医院去世:医院会直接开具《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这是最标准的死亡证明,银行普遍认可;
- 储户在家去世或已注销户口:派出所会出具《户口注销证明》,同样具备法律效力,可替代死亡医学证明使用。
没有这份证明,就无法确认储户已离世,后续所有继承流程都无法启动。
2. 第二证:亲属关系证明
银行需要通过这份材料确认“谁有资格继承”。若家庭关系简单(如父母子女、夫妻),用户口本、结婚证、出生医学证明就能直接证明;若存在继子女、养子女,或户口本信息不全(如早年户口迁移导致亲属关系未标注),则需到派出所、社区居委会或储户生前单位,开具一份补充的《亲属关系证明》,明确列出所有法定继承人的姓名和关系,避免遗漏。
3. 一书:继承权证明文件
这是决定能否顺利继承的关键,需根据继承人协商情况准备,分两种情形:
- 情形一:所有继承人对遗产分配无异议。可共同前往公证处,办理《继承权公证书》,明确每个人的继承份额,拿到公证书后,银行会直接依据公证书办理业务;
- 情形二:继承人存在分歧,或储户未立遗嘱。需通过法院诉讼解决,拿到法院出具的《民事判决书》或《民事调解书》,银行会按照法律文书确定的继承人办理手续。
第三步:去银行办理,3个细节别踩坑
材料备齐后,最后一步就是到银行办理手续。但这3个细节若没注意,仍可能白跑一趟,务必提前了解:
1. 所有继承人尽量到场
银行需确认所有继承人的意愿,因此建议所有法定继承人共同到场。若有人在外地无法到场,需提前办理经公证的《授权委托书》,委托他人代为办理;若有人自愿放弃继承,需出具经公证的《放弃继承权声明书》,否则银行无法确认是否有遗漏继承人,不敢办理业务。
2. 金额不同,流程有差异
多数银行对5万元以下小额存款有简化政策:仅需提供死亡证明、亲属关系证明和继承人身份证,无需额外办理继承权公证或法院文书;但5万元以上存款,必须提供“两证一书”。具体金额标准和简化流程,建议提前拨打银行官方客服电话(如工行95588、建行95533)确认,避免白跑。
3. 理财、基金等产品同样适用
别以为只有存款需要走继承流程,储户生前购买的银行理财、基金、国债等产品,继承流程与存款完全一致。即便知道密码、持有产品凭证,也无法直接支取,必须按遗产继承流程办理,这一点一定要记牢。
避开2个常见误区,避免引发法律纠纷
很多人在办理过程中会踩“坑”,甚至引发家庭矛盾和法律纠纷,这2个误区一定要避开:
误区1:“知道密码就能直接取”
有些继承人觉得,知道银行卡密码就能在ATM机或柜台取钱,这种做法存在风险。储户离世后,存款已属遗产,仅凭密码支取,若其他继承人提出异议,这笔钱可能被认定为“不当得利”,不仅要返还,还可能面临诉讼。
误区2:“没密码就取不了钱”
反之,也有人因不知道密码而焦虑,其实无需担心。只要“两证一书”等材料齐全,银行可通过后台操作重置密码,顺利办理支取或过户,无需因密码问题卡壳。
亲人离世本就令人悲痛,“取钱难”只会雪上加霜。提前掌握这些流程和材料,既能减少奔波,也能让资产传承更合法、顺畅。其实更建议大家,平时多和家人沟通资产情况,必要时提前立好遗嘱——这不是“不吉利”,而是对家人最实在的负责,能帮家人避开后续的诸多麻烦。